母亲离世已快三十年了。每当我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心里总有一阵阵揪心的痛。时间越久,这种感觉越强烈。
母亲17岁由父母作主,嫁给我父亲。婚后生育7子, 3个成活,我上面有两个姐姐,我是老小,又是男孩,所以在家里很受宠惯,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轮不到姐姐们,我从小没穿过打补丁的衣服。母亲年轻时坐月子落下疾病,基本上是常年卧床需要营养,可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很艰辛,每户每月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细粮、食油四两、猪肉一斤,粮食布匹凭票供应,母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大部分留给了我。即使她住院也把节省的病号饭留给我。全家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在外工作,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个家,母亲拖着病体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实属不易。
母亲不仅为孩子们的成长遮风挡雨,而且还是我人生旅途的引路人,为我圆了画画、扛***、写作的梦。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赶上了“”,那时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混乱。大中专院校停课闹***,小学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从前的课本废止。文化课念语录,背诗词。课程单调、枯燥无味,许多学生逃学旷课。我也没兴趣去上学,母亲很着急,怕我在社会上学坏走歪道,就从地摊上买了一大摞连环画(俗称小儿书)供我阅读。小儿书***文并茂,通俗易懂,谈古论今,一目了然,我爱不释手。从此,小儿书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渐渐地,我迷上了画画。母亲很支持我画画,常给我零花钱,让我买些学画画的书籍和笔墨纸张。我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整日画笔不离手,同学、老师都成了我描摹的对象,因此,我常受到老师的训斥。父母亲三天两头被老师“请到”学校。只要父亲去我就难免皮肉之苦,而母亲去了则默默忍受年轻老师当面指责,回家还要帮我遮掩错误。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画画的水平越来越好,一些作品还在青少年比赛中参展、获奖。这些经历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招入伍,直接提干,从宣传干事、宣传科长直到团***委,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当兵离家那天晚上,母亲掉了一夜的泪,不善言辞的她一次次地嘱咐我“千万别让***炮碰着”。去部队后,有时也会想起母亲,给家里写封信。母亲不识字,每次收到我的来信,她都让街坊读给她听,然后再叠好珍藏起来。由于部队工作的特殊性,我和母亲总是聚少离多,即便是探家,也把时间耗在了和朋友同学聚会喝酒上,家里吃不了几顿饭,陪母亲的日子屈指可数。直到我结婚生子,才逐渐明白亲情的份量和“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刻内涵。
1984年,我从河北承德调回内蒙古***区工作。和母亲团聚的日子多了,可她老人家却匆匆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母亲去世前,在医院昏迷了两天,我紧挨着母亲躺了两天,我想和她倾诉,想向她忏悔,那么近的距离,但她一句也听不到了――她是我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
现在懊悔万分的我唯一能为母亲做的,就是在母亲节追思母亲,写下这些微不足道的文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