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能成为当代京剧宗师,自有多种因素。而他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合作、互助,恐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梅兰芳同时代的文人中,与梅兰芳有过交往、合作并取得成功的,先后有齐如山、欧阳予倩、包天笑、张彭春、冯耿光、田汉、费穆、吴祖光、许姬传等等。而其中交往最早、影响最大的,应该数齐如山。
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阮元的门生,父亲是翁同的门生。齐如山自幼受家庭教育,博习古代经史,19岁进北平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庚子事变,同文馆停办后,他经营商业,后几次游历西欧各国。在英国,他曾遇孙中山,据说他还把在北平的义兴局作为秘密***机关,为辛亥***出过一些力。
齐如山的故乡昆、弋腔曾很盛行,他的父辈都喜欢戏曲,常带他看戏,使他从小就带有戏曲“细胞”。在同文馆读书时,他也常和同学们看戏,对戏曲发生很大兴趣。在游历西欧时,他又观看了一些欧洲戏剧,对歌剧、话剧都作了观览。回北京后,他从此专心从事戏曲研究。这时,他已是三十五岁以后,正当壮年。
齐如山开始对京剧并不太熟悉,也不太热爱,在欧洲看了西洋戏剧以后,回来再看京剧,大不满意,认为处处不太合理,还写过一本书名曰《说戏》,立论就是完全反对京剧的。后来,谭鑫培、田际云为正副会长的正乐育化会约他讲演,他讲了三个钟头,内容就是说京剧一切太简单,又把西洋戏的服装、布景、灯光、化妆等等大略介绍了一下。这个讲演受到了出乎意外的欢迎。从此齐如山便与京戏界中人认识了。为研究京剧,他跟京剧界人来往很多。一般的外界人,尤其是官员、学者与戏界人士来往,大都只要认识好角,而齐如山则不分好坏都认识、相熟,因此帮他忙的人很多。他认为,“你想要问一个人专门的技术,那你要问该行的好角;若问京戏界全体的事情,那你就各行都得问。生行的问生行,净行的问净行,关于行头就得问管箱之人”。每逢看戏,他在后台,总有人围着他说话,人们也很愿意告诉他关于衣服、盔帽、勾脸、把子、检场、音乐等等。他随身带着本子铅笔,边问边写。演员家中他也常去,婚丧事他也必到。每天回家,便把当天所得记录在本子上。最初是随便写,不知分类;后来便分类记录,共写了好几捆本子。齐如山根据这些所得记录,再参看原有的戏曲书籍《燕兰小语》、《明僮录》、《度曲须知》、《扬州画舫录》、《剧说》等等,感到京剧理论太少太贫乏,太不受人重视。于是,他感到自己过去对京戏的反对和轻视都是不对的。京戏是有道理的,只是未加综合整理分析、湮没失传很多。他认为,“学界中人,不但新学者鄙视国(京)剧,而旧学者也以为它是小道,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也没有人来研究”。他根据自己所得所知,写了十几种京剧理论著作,《说戏》之外,有《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角色名词考》、《京剧之变迁》、《脸谱说明》、《脸谱***解》、《国剧身段谱》、《上下场》、《戏班》、《行头盔头》等等。这些论著,很多是属于京剧基础理论建设范围,在当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也有些著作如《京剧之变迁》汇集作者历年登载报刊的文章,以谈京剧历史变革为主体。由于齐如山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较多,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京剧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观点比较先进,主张京剧革新,对旧东西并不一概否定,对新东西也不盲目肯定。这些著作,比起旧时的《伶人小传》、《梨园逸事》来,自有其进步意义,就是对现在的京剧改革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该说,齐如山的京剧理论为京剧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齐如山对京剧事业的更大贡献,在于他和梅兰芳的合作,在于他为梅兰芳所编写的几十部京剧剧本。
齐如山在认识梅兰芳以前,就曾编写过话剧剧本《女子从***》(非《木兰从***》),又为梆子班写过《新顶砖》、《新请医》,都未能排演,有些灰心,于是不愿再轻易编戏,而只是看戏。
1912年,梅兰芳已在京剧界有了很大的叫座能力,齐如山几次看了他的戏后认为:“艺实平平。可是有他特别长处,就是天赋太厚,‘学界中所谓天才太好’。”戏界老辈常说,演戏有六个点,合于六点便是好角,差一个点就要减色若干。这六个点就是:第一点是嗓音好,第二点是会唱,第三点是身材好,第四点是会动作,第五点是面貌好,第六点是会表情。嗓音好,不会唱,或者是身材好,不会动作,或者是面貌好,不会表情,都不能成名家。一、三、五三点是以天赋为重,人力帮助甚微。二、四、六点以人力为重,指点好,传授好,自己再用功,定能有很大功效,很大成就。齐如山认为梅兰芳前三个点都很优越,后三个点可以加工,会很快进步的。他就想多看一看梅兰芳的戏。一次看梅兰芳演《汾河湾》后,他给梅兰芳写了一封长达约三千字的信。这是齐如山给梅兰芳的第一封信,从此也就开始了梅兰芳与齐如山二十年的合作史。现摘录原信其中的一段。
“昨观《汾河湾》,演得很好,一切身段,都可以算是美观,尤以出入窑之身段最美,所以美丽原因,在水袖运用的合宜,为该身段增色很多,以后仍应再多注意。此戏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窑门一段,您是闭窑后,脸朝里一坐,就不理他了,这当然是先生教的不好,或者是看过别人的戏都是如此,所以您也如此。这是极不应该的,不但美中不足,且甚不合道理。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十八年的丈夫回来,自己虽不信,当然看看也有点像,所以才命他述说身世,意思那个人说来听着对便承认,倘说的不对是有罪的。在这个时候,那个人说了半天,自己无动于衷,且毫无关心注意,有是理乎?别的角虽然都这样做法,您则万万不可,因为果如此唱法,就不够戏的原则了。或者有人说,此处唱旦角的正好休息休息,就更不合国剧的规则。国剧的规矩,是永不许有人在台上歇着,该人若无所事事,便可不用上去。龙套虽为助威的人员,但也应有表现,昆曲对于此等,那么这套话可以不注意么?再者听到他当年夫妻分离的情形来,自己有个不动心不难过的么?所以此处旦角必须有极切当的表情,方算合格,将来方能成为好角。吾把生角唱时,对某一句应有怎样的表情,大略写在下边,请您参考。”
接着,齐如山就详细地为梅兰芳设想表演方案:当薛仁贵唱到“家住绛州龙门郡”时,旦角如何表现;唱到“薛仁贵,好命苦,无亲无邻”又如何反应;再从“幼年间父早亡母又丧命,撇下了仁贵受苦情”到“每日里窑中苦难尽,无奈何立志去投***”等等,都作了指导。
齐如山发信后,原想也不过随意写来,不会有什么效果。过了十几天,梅兰芳又演此戏,他又去看。梅兰芳竟完全照他信中所写改演,而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下引起齐如山很大兴趣,也很兴奋。梅兰芳当时已是北京京剧舞台最红的名角,肯如此听话,确实难得。从此每看一次戏,齐如山就必给梅兰芳写一封信。先后两年多竟写了一百多封信。齐如山从此也就成为梅家的常客,此后又为梅兰芳策划编演新戏。
齐如山为梅兰芳编演的第一部新戏
是《牢狱鸳鸯》。这是旧式格局,编得也很平常,但却受到欢迎。于是就编第二部戏《嫦娥奔月》,这次是新编新演,对京戏旦角的旧式头饰、旧式服装都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古画设计发髻、服装、佩件,创造了淡雅、仙气、诗意的舞台形象,还为嫦娥设计了采药的花锄舞,这样就使《嫦娥奔月》面目一新,在京剧舞树一帜,从此就有了“古装戏”这个新品种。
继《嫦娥奔月》后,齐如山和梅兰芳又编演了《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这些“红楼戏”、“神话戏”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继承传统,发展、创造,为京剧古装戏开拓了新路。当时北京别的戏班都以角色齐备、名伶会集出名,而梅兰芳则异***突起,以突出个人编演新戏出奇制胜,卖座特盛。齐如山的理论是:“梅兰芳所在的吉祥园,要和第一舞台竞争,要避自己的短,利用自己的长。第一舞台是新盖的新式舞台,又有转台,又有布景,吉祥园是旧式舞台,盖的不讲究,座位又太差。行头,人家是从上海新制,衣服都是耀眼真光,你们都是污旧不堪。角色,人家有杨小楼、王瑶卿、王凤卿、龚云甫等等,你们这个班就是靠梅兰芳。就该以梅为主,为他编戏,行头要出新,他们靠布景,我们靠身段。”果然这些戏卖座极佳,从此戏班中人都对他敬仰,梅兰芳更是言听计从。两人合作得更好。接着又编写了《洛神》、《红线盗盒》、《廉锦枫》、《太真外传》、《上元夫人》等戏,并把古代的舞,如羽舞、拂尘舞、剑舞、杯盘舞、垂手舞安排进每部戏。梅兰芳还学排了十几出昆曲好戏:《游园》、《惊梦》、《寻梦》、《折柳》、《思凡》、《闹学》、《佳期拷红》、《惊丑》等等。同时,齐如山也为他编演时装新戏《一缕麻》等,形成了梅兰芳演艺史上最兴盛时期。
齐如山为梅兰芳编演的京剧,据他回忆录所载,有《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天女散花》、《洛神》、《廉锦枫》、《俊袭人》、《一缕麻》、《西施》、《太真外传》、《红线盗盒》、《霸王别姬》、《生死恨》、《木兰从***》、《凤还巢》、《童女斩蛇》、《麻姑献寿》、《上元夫人》、《缇萦救父》、《春灯谜》、《春秋配》等等。《中国京剧史》介绍齐如山所编剧目还有《宦海潮》、《邓霞姑》。其中很多戏不仅成为梅兰芳的保留剧目,有些还成为京剧流行剧目。
齐如山对京剧所作的贡献,还包括帮助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发扬到国外。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东渡日本演出,1924年第二次访日演出,齐如山都是出大力的牵线人,并担任顾问随团出访。1930年,梅兰芳首次访美演出,齐如山也出力多多,他和张彭春担任导演及顾问。齐如山还在筹备赴美期间编写了两部书,一本就是《中国剧之组织》,介绍中国京剧知识;一本是《梅兰芳》,介绍梅兰芳家族及历史。赴美演出结束回国,齐如山还撰写了《梅兰芳游美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自北京移居上海,和齐如山来往渐少,只是互相通信。抗战全面爆发后,梅兰芳蓄须明志,不登舞台。全国***前夕,齐如山去了台湾,在台湾继续研究京剧理论,活到八十多岁。
梅兰芳和齐如山交往、合作、成功的故事,对当代戏曲艺人如何虚心接受观众意见、改进艺术;怎样与知识分子合作、推动剧种革新,最终成为一代大家,都有深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