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古典舞以行云流水、腾挪跌宕的美在世界舞坛中占据显赫位置。中国古典舞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及武术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身韵”是使戏曲、武术走向舞蹈的中介。其次,“圆”的形态,“流”的过程,“韵”的内核是它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戏曲舞蹈 传统文化
当代代表中国舞蹈艺术的当推中国古典舞,这一名词是由京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先生于1950年首次提出的,当时主要是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因此可以这么界定它的定义: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并融合了中国武术部分动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民族舞蹈。在这一概念中,“中国”代表地域及民族特点,“古”意味着传统,“典”解释为经典与典范(即独特)的含义,舞蹈是内涵和艺术本质。下面从民族传统性、艺术性两个方面谈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一)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中国武术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
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之一。欧阳予倩先生曾提出:中国的舞蹈演员应当学习戏曲的片段和戏曲的基本功,并认为应该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建设中国古典舞。可以这么说,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归纳提升出来的,是一点一滴地分析积累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是以动作、对话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在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比如戏曲舞蹈中的基本功:踢腿、压腿、下腰、拿顶、翻跟头、飞脚、旋子等,古典舞主要吸取了戏曲中的“做”与“打”,还吸取了戏曲舞蹈中的许多元素,如身段、技法、剑和水袖等。因此,中国传统的戏曲舞蹈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母体。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生成,除去以中国戏曲舞蹈为母体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源头,便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佛家有着必然的关系。比如道家中的太极拳,佛家的南拳,少林中的达摩十八棍等。尤其是道家的太极拳,柔、缓、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太极拳的动作和谐、连贯、圆转曲折、刚柔并济,这恰恰是中国古典舞从中吸取的神韵。再如汉代的剑舞本身就来自民间武术,是一种从实战的剑术变成的艺术的剑术。中国武术中的“龙形”、“八卦”,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还有中国古典舞的云手、晃手、小五花、大刀花、风火轮、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舞蹈动作无一不留有中国武术的痕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曾在一次“武术与文化艺术研讨会”上深有感慨地讲道:“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研究舞蹈不研究武术是不行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古典舞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部分中的动态、动势发展起来的。
(二)“身韵”是使戏曲、武术走向舞蹈的中介。
戏曲舞蹈的精华、本质和核心是身韵,80年代产生的身韵就使中国古典舞完成了从“形”到“神”的飞跃。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再提炼,它的出现使古典舞从戏曲、武术的怀抱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形式。身韵包括身法与韵律。身法即外部的技法,韵律指艺术的内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得到真正体现。身韵的核心是形、神、劲、律。形指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为“形”。就“形”而言,我们早已不满足那种直接从生活中,经过美化、艺术化后说明生活具体事物的,如开门、关门、梳头、整鬓等,而代之以经过高度提炼、集中和艺术化了的舞蹈动作,如姿态中的探海、卧鱼、老鹰展翅,技巧中的翻身、蹦子、旋转等,在体态上既要体现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又要体现刚劲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舞蹈真正的生命力不只是静止的“形”更在于运动的过程,人们对中国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形容这一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将古典舞定位为“圆”的艺术。“神”泛指神采、韵律、气质,它是舞蹈的灵魂,是“形”的生命力所在,是一种艺术心理的体现。“神”比单纯的外部动作要难掌握得多,需经过潜心的体会和揣摩,它要求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支配动作,而不是盲目地机械地完成动作。“心、意、气”是“神”的具体化,要求舞蹈者在表演舞蹈动作的过程别重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遵循“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形神结合规律。通过动作表达神韵,通过身韵带动动作。“劲”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肢体运动的节奏规律是变速“弹性”式的动作节奏,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变化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在力度处理上,力度的大小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的区别,这些符号不是用乐器表达出来的,而是用人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懂得了运用“劲”头。“律”包含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遵循的规律这两重意义。动作接动作必须连贯、通顺,给人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是身韵律动中十分重要的特点,如双晃手,当手臂向左晃时,身要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规律要求“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开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等,这些都体现了“反律”的规律。正是以上这两种又顺有逆的特殊规律,才使中国古典舞产生了动作强烈的对比性和起伏感。
总之,中国古典舞是在吸收中戏曲舞蹈、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变其形、留其韵、扬其神,并以其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秀立于世界民族舞蹈之林,成为当代中国舞蹈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学科。
二、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点是“圆”的形态、“流”的过程、“韵”的内核。
舞蹈是经过选择、加工、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反映,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体现人的精神力量的视听觉艺术种类,中国古典舞既具有舞蹈的共性,比如抒情性、节奏感和韵律感,又具有经典独特的个性,即“圆”的形态、“流”的过程和“韵”的内核这三个相互***又交相融合、贯通的方面。
(一)“圆”的动作形态。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具有“拧、倾、圆、曲”的形态特征,其中“圆”是中国古典舞动作形态中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现代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说:“京剧的全部舞蹈可以说无一不是圆的,京剧中的舞蹈是画圆圈的艺术。”“圆”的特点呈现,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铸造的民族性格的心理外化。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形象是无残缺、无始终,是团聚、美满、和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形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心理的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化了的诗性美。在“2007年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上,与会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贯穿通古达今的中国古典精神?哲学家张法作了如下的回答:“中国古典舞精神可以通过三种东西体会,一是我们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的‘道’字;第二个是太极***,古典舞蹈的精神可以说是根据太极***式‘圆’的起点返归终点之曲线来的,它白的里面有个黑点,而黑的里面又有个白点。矛盾双方不是对立面抗争,而是对立面的相互化入。通过太极***可以看出,它是无尽的,使对立而又不相抗的思想达到精致。因此,太极***是中国古典精神的主要体现方面。最后一个是龙的***像,你发现中国画的和西方画的龙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画弯曲的。简言之,形象上从龙体会,***案上从太极体会。”由这段话我们可以推知:“中庸”之道,“太极”之理,“龙形”之曲态,是构成中国古典舞终极追求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舞讲究与追求“圆”的动态形成和动的过程。“圆”在古典舞中有多层含义,如一个静态的造型是“圆”的;一个动作的整个运动过程是“圆”的;动作的运行路线及动作间的连接路线,都要求呈现“圆”形。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姿态中,“山膀”时双臂呈弧形线,“托”、“按”掌是圆弧形的,“卧鱼”是圆弧的动态过程,“云手”、“大刀花”更是从形态到运行路线都是圆弧形的,舞蹈的人体动态过程呈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交叉分布,运动路线呈圆线、曲线或弧线;中国舞蹈身法有口诀:“身要拧倾而动,臂要转肘而行,步要汇绞而走,翻转留身而做。”这实际上就是“画圆”规则的具体化。当代舞蹈中的舞绸、舞剑、舞袖等动作,都是运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形轨迹,表现出“大圆套小圆”的无穷变化。因此,中古典舞被称为“画圆的艺术”,离开了“圆”的活动、“圆”的造型、“圆”的动作,就不能称为中国古典舞。
(二)“流”的过程。
舞蹈是在一定的时空过程中流动展开的艺术。中国古典舞注重“流”的游动美,这更多地表现在动态运行路线上。可以这么说,“圆”构成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的基本特征,而“流”则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中国艺术的“线的艺术”特征。舞蹈在空间中的流动本身,也就是线的运动、线的韵律、线的艺术。中国舞蹈“线”的艺术和“流”的过程,同样源于中国人对宇宙“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认识,人们总习惯于把一个事物放在过程中来观察,同时注重事物在过程中的表现,中国舞蹈在“流”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间上的序列性,构***上对色、形、点、线、面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布局及人体动作连贯性的流动线条,成为富有诗意的载体,流泻出舞蹈艺术的生命情调,从而给人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腾挪跌宕的美感。我曾看过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的《小溪・江河・大海》(编导:房进激、黄少淑。作曲:焦M。表演:张小庆等。艺术学院1986年首演)的视频,整个舞蹈就是“流”的过程的具体体现。舒缓、柔曼的音乐声起,一群身着水色长裙、身披透明薄纱的少女,好似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珠”。以纤细、流畅的舞步不断地运动着,她们舒而不缓、慢而不断、紧而不乱,好似水在缓缓流淌,徐徐而至。水姑娘逐渐递增,一个两个,一行两行,一排两排,成群结队,似水绕山而行,似水顺涧而下,她们的舞步随着旋律在跳跃,好似泉水叮咚,又似小溪在耳语述说,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紧接着水姑娘挥舞着裙、纱,以圆场步快速疾走,强化动作的动态美、流畅美,以大幅度的奔腾跳跃,不断变化的舞姿,不断调整的队形,不断重组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奔流不息的江河形象,体现了小溪汇聚成江河,又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最后,部分水姑娘提裙向上伸臂,昂首挺胸向前狂跑,部分水姑娘提裙左右摆动,此起彼伏,动作大幅度加强,宛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这个舞蹈作品中,将小溪、江河、大海三者由小到大地递进排列,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即“圆场步”,通过折、转、变、回的队形变化,流畅的舞台调度,纱裙的巧妙利用,艺术表现准确到位,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潺潺小溪、奔腾江河、翻滚大海的壮丽画卷,赋予溪、河、海生命,从而呈现出一种灵动之美。因此,“流”的过程,给舞蹈作品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舞蹈艺术的境界,欣赏者正是在时间的序列结构里连绵起伏的流动中获得了逐层深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韵”的内核。
中国文化传统的流程,实际上也是意韵的流程。中国古典舞就是凸显意韵的动态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它既包括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体悟,又包括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使艺术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外在艺术语言或形象,传达和表现出无限的人格理想和风姿神韵的道路。美国现代舞的先驱邓肯认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舞蹈家,自然不是模仿,而是用自己创造的,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伟大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成功的舞蹈作品总是抓住表现情感最浓烈、最冲动的瞬间,将无形的情化为可视的“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从而拨动观众情感的琴弦。我曾看过由邓林编导、黄豆豆表演的男子独舞《醉鼓》,它塑造了一个醉酒的民间艺人。由于是在醉的状态下,因此,他完全解除了清醒意识下的各种约束,从而使他的舞姿、舞艺舞中寄托的感情更率真、单纯、奔放。首先,由于醉中舞鼓,简单的舞蹈工具被醉酒之人看作一件有生命力的、可与之对话的事物,小小的腰鼓化为有灵魂的对象,人与鼓之间的交流转换为舞者与所舞之鼓的情感交流。鼓舞的艺术在舞中被巧妙地转化成灵魂之间的对话,这就是舞蹈所表现的“韵味”。其次,《醉鼓》的舞蹈主要集中在八仙桌上展开,带有某种惊险性,然而,如果仅仅把作品的生命力体现在杂技性的动作上,那么它只能给人以感叹而缺少感动,但《醉鼓》动作密度大,节奏迅疾,表演连贯流畅,所有的技巧动作又与特定的人物塑造结合在一起,从而自然地将高难度动作与技巧、人性、情感完美体现,这就是舞蹈“韵味”的体现。再次,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奇妙融合。鼓舞者在醉中释放了自己的感情,把心爱的腰鼓当作梦中的情人,模仿着那心中女子的忸怩含羞之态,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对比之后,舞者又以狂放之舞尽情挥洒硬朗、豪放之气。醉鼓的艺人“本我”表现得恰到好处,充分表现舞蹈“韵”的内核。中国古典舞“韵”的内核既意味着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风格韵味和疏密有度、强弱对比、快慢相间的节奏韵律,又意味着精神气质、风采神韵;它既是内在气韵的外化,又是生命力的表现。中国古典舞追求“以气御动”,即要求用“气”来驾驭动作、动态,进而驾驭和把控舞蹈的整个过程,直至作品意象的全部完成。在这里,“气”除了以人生理之气为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指中国古典舞在舞动时的劲力层次的把握和节奏的掌控。在完成动作时,力度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切分、延伸的区别,如何用力是由“气”驾驭的。“以气御动”是中国古典舞者较高的修行。此外,“以气御动”还应讲究与追求人的精神、道德、生命层面上的完善,驾驭和把控整个舞蹈作品及其所透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韵。在文学中,有“气度不凡”、“气韵生动”等词语,中国古典舞蹈与文学一样,也需要将这种对道德、生命层面的追求化为舞动中的具体艺术行为,从而使舞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古典舞蹈是通过“圆”的形态和“流”的过程呈现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特质的,表现出生命本质之美的动态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杨力,黄小明.肢体的重生――古典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邓佑玲,仝妍副.试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文化特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4]唐满成,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张捷.浅谈中国古典舞[J].文艺生活,20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