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女性油画家乐于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使其艺术带有自述的特性。本文从夏俊娜画中的独特性自述展开,通过画面都市女子与花卉意象的感性显现,试分析作品的“纯粹性”意象表现。
关键词:夏俊娜;花卉;女性;意象
近年来,在中国油画坛上升起了一颗极为耀眼的新星,她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画家群体中极具典型性,她就是夏俊娜。其与生俱来的色彩敏感度和典型性,一度引发美术界对情调色彩主观性的思考,进而启发了艺术家感性引导艺术的精神。
不难发现,夏俊娜的画面无一不是女性气质的自然流露。画笔下的女性形象格外闲情逸致,也总是不经意地与同样具有唯美色彩感的花卉相呼应。女性特有的神态动态伴着花的姿态构成了纯粹且含蓄的画面美感。透过画面,夏俊娜用个人典型的色彩语言构筑的唯美世界,不自觉地让人相信其画中的真实感。
1 画中的感性情愫
花卉是女艺术家们乐此不疲的表现题材,夏俊娜也尤为偏爱。花在不同艺术家的表现形式下似乎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像乔治亚・奥基弗的花夸张诡异,彰显出花孤独且神秘的特质;闫平笔下的花更多体现出关怀、爱的特质和生命的怒放。而夏俊娜的花透着小资的情调,让人愉快并乐于接近。女性本体的生命弧线在夏俊娜情态异化的花朵下,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灰姑娘”式的传达也正是她们这个群体所特有的方式,即对于生活、爱情、婚姻及社会角色身份的理解,甚至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一种宣战。似乎不再如塞西尔索瓦热所说:“女人陷入情网时必须忘掉自己的人格,这是自然法则。女人若没有主人便无法生存,她就是一束散乱的花。”对此我们并不否认,较之男性,女性与生俱来的更多在艺术创作上的感性成分。但不能赞同的是,对于女性感性中挥发掉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偏见。
在笔者看来,很多围绕艺术感性、理性所展开的讨论,如感、理性谁更具价值?艺术的产生是感、理性谁先?或是感性较之理性,艺术意义更大?这些问题都并不是问题的瓶颈。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无外乎是涉及艺术家个人典型化的语言表现。若与艺术家本身无交集且无法带来某种情感上的触动,那无论作品在形式上是感性到极致或是理性,又有何意义呢?也许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对模式化语言的虚拟罢了。
然而,夏俊娜却把女性特质中的感性成分在画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何尝不是感性直观的外露形式呢?开了花的色彩、没了形的状态和看似都不合常规的空间表现和光影。这些无疑不体现着夏俊娜借鉴着浪漫的视觉感知,轻而易举地将其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打破应有的空间模式。正如她个人所说:“自然是值得模仿的,首先它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形状,这是我们画家永远无法创造的。但是怎样从自然中再现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这里会有更丰富的养料滋润我们的创造力。”以自然为师的创作方式并非形式上的拼凑,这正是夏俊娜表现在画中的,一种艺术家在特定生活环境下的观念意识的体现。其巧妙之处在于连接了中国画意象的体会,将“似与不似,超与象外,得于环中”的理念,加之运用不同于中国画的西方媒介,营造了高度凝练的“意象之轻,梦幻之境”的唯美视觉体验。这与西方艺术家的表现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夏俊娜选择了自然态度下的精神桃源之约,借以延续她在现实中难以抒发的某种情感。想想何尝不是这样呢?创作主体是对自由的渴望,在这样一个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极好地满足了一切的自我需求。
2 花中的女性意识
透过花卉呈现的是艺术家个人对于色彩敏感度的把握力,同时,也是一种高度概括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夏俊娜便是如此,她在画布上随意挥洒的色彩,像是漫不经心地诉说着那女性与花的共性所在。在其表现方式上,画面看似无章可循的散漫,保有了饱满的自由轨迹,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瞬间情绪的把握。这便是艺术的轨迹,即顺其自然地将情绪流入画中。
中国自古就用花卉比喻女人。因在男性意识中,花的生命正像是女性命运的演绎,即具有赏心悦目的功能和美丽易谢的特质。纵观古代女性绘画的表现题材多为花鸟类,可见,花卉的品格成为女性情操的表现媒介。花卉在传统意义上折射出女性美却易损的特性,花卉这一表现题材在传统绘画中透着“女人是弱者”的信息,以“借物喻人”试***得到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认可。拜读女性批评家陶永白的女性艺术史,便知“借花言事”已是屡见不鲜。也知当代女性艺术家对花卉题材尤为钟爱。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受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的。不同的是,当代女艺术家可以随意自我地表现个性化的意象,将花卉的寓意表现得更为多元而不再只有一解,画面表现成为新时期艺术家精神符号化的象征。在表现手法上也更为多样,不再单纯为了迎合男性视角而进行模式化的创作。事实上,摆脱了模式化的女艺术家在获得了更多个性化表达机会的同时,也将在艺术创作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再次纵观古代女画家,她们往往并不注重画面中对个性化语言的呈现。但夏俊娜的花卉形象较之前画家的创作,有了被赋予另一种解读方式的可能,将承载着对花卉意象的更广延伸。这不再是极致美感却沾染病态的个体,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意象表达,以及女性心态透过借物喻人的自我观望。在当代的花卉题材表现中,不乏女性艺术家透过花卉极力塑造花如某些女性器官的象征,极力用私密性视角来瓦解主流文化,这种特意强化性别的方式导致其走上了短途之路。从这点上看,夏俊娜无疑是明智的,她并未像上述一些女性主义艺术家那样极端。她选择了用无意识的清澈和对色彩表现的果断求得自身艺术精神的***,这弥足珍贵。
3 画中捕捉的遐想
夏俊娜画中的花卉表现得随心所欲,并不具备什么特定的指向性,这反而使其更具有率性且耐人寻味的情态。是的,花卉在特定语境下的表现是关于空间遐想的情态象征。细看夏俊娜的画作,不难看出,画面在相对统一的色调下,始终贯穿着一种延续性的情绪,自然地流动着,没有过多的所谓理性的叙述,更多呈现出一种形体与色彩在画面中的思考。
在夏俊娜的画前,能明显地感知到她对于色彩特质的把握在女人与花卉两种物象间的情绪转换。有时相比女人,画中的花卉会占据更多的画面空间,而有时花只是女人怀中的一种思考和遐想,彼此呼应着,女性不再是封建时期的失落之花,而是一朵专注于为自己绽放和凋谢的花。此时花与人格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进而彼此交融。此时的花卉形象也完全脱离性,是一种特定时代环境下女性本真特质的感性显现。通过对花的意象化处理,似乎更易传达女艺术家内心的隐秘情绪和生活所感。
较之男性,女性生活的现实情趣主要体现在:遐想。在她们眼里,生活就似一场充满感知的奇遇。在不同领域中的女性都乐于自主地寻觅自由,即容易品味到源于琐碎生活中的自足,更极为敏感地把握到形象的象征。夏俊娜的画作集合了少女气息的审美感,即冲动的情感与理智间的一种冲撞与结合的能力。透过画面,夏俊娜的才情和慢条斯理的情感似乎和当代如此快餐式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丝毫未影响到人们对她的喜爱,或许是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在夏俊娜的画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幻景,这就像是婴儿之于襁褓的情感。
4 结语
相信随着时代的选择性沉淀,夏俊娜的画作所带来的心灵抚慰,必定会在当代艺术史中留下夺目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M].东方出版社,2008.
[2] 陶永白.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蒋莹(1985―),女,硕士研究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当代美术史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夏俊娜的花卉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