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断连绵的山川,望不尽辽阔的草原,白云在蓝天上飘飞,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古老苍茫的大地啊,我可爱的家园……”悠长深情的蒙古歌声让我深深地感动,古老雄浑的长调常把我带进那沉甸甸的忧郁,带进沉甸甸的寻找,带进沉甸甸的遐思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年前,国家环保局组织中国环保局长在内蒙古的海拉尔举办“生态环保研讨会”,时任环保局长的我还有南山区的李积勋局长有幸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时正值八月中旬,大会安排,我们乘坐四辆大巴一路冲进了草原深处,车开了很久还看不到帐房,看不到牛羊,只见连绵无尽的山峦一直延伸到天边很远很远。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内蒙古,也是全国最大最好的草原。八月,鲜花已在两三个月前盛开,秋天的草原,阳光灿烂,热烈得有些灼人。离开海拉尔近两个小时,终于看到了远处的牛羊和马群。
车停了下来,我们就像小孩子一样扑向了大草原,在没膝深的草地上翻跟斗、打滚子,尽情地欣赏和陶醉在草原的风光里。我和孙慧伶都是第一次来到草原,我们向不远处的一群膘壮的马儿走去,相机还未举起,它们就顽皮地跑开了,我们走,它们也走,很难靠近这群骄傲的“王子”。还是小羊乖乖,满山坡的羊群像一朵朵的白云在绿海上飘移翻卷。“咩咩”的叫声悦耳动听。半坡上坐着一位孤独的牧羊人,他告诉我们他来自大兴安岭,到这里帮人放牧已经三年了,草原上很寂寞。我们问他会唱歌吗?他羞涩地笑了,在那张晒得发紫的脸膛上有一口白牙真美。我们走下山来,山坡上也传来忧郁深沉的蒙古长调……
在回来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脑海里万马奔腾,喊声阵阵,仿佛四千年前众多的北方民族部落、族群活跃出没在这块辽阔草原的景象不断地浮现。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集合了北方大小部落,结束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不稳定局面,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从此,蒙古民族成为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表者和继承者,“马背文化”(游牧文化)也和农耕文化、城市文化一样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几何时,蒙古民族成为了世纪的主人,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欧洲,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开辟和促动了东西方的***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还必须承认,蒙古民族是中国版***重要的奠基者,元朝结束了唐末数百年来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统一的国家。
历史的兴衰更替与时代潮流此起彼伏,顺其自然、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当然跟不上工业***和现代的步伐,我以为悠久的蒙古文化也被现代文明冷冷地拉开了距离。
但是我一直向往草原,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草原晨曲》,从《蓝色的蒙古高原》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小时候到现在,我常常沉醉在蒙古族的歌声里。
2000年,我第二次走进内蒙古,在离呼和浩特不远的飞腾格勒度过了一次难忘的“草原之夜”。那是八月的草原,草场远不能与呼伦贝尔草原比,稀拉的牧草让我深深感到失望。我和南园办事处的同志们还有《深圳特区报》的金涌记者一行十二人在草原上骑了三个小时的马,中途休息时,有人介绍马队队长叫巴特尔,是这一带草原有名的摔跤手,我开玩笑说:“咱们摔一摔?”谁知道他认真了,二十才出头的小伙子很壮实,一定要跟我玩一把,我只好与他摔了起来。我踢了近三十年的足球,腿脚有劲站得很稳,加上少年时代练过两路拳,所以敢开玩笑挑战蒙古摔跤手。我们互相摔拉,纠缠了近十分钟,谁也没把谁摔倒,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们停了下来,但小伙子不放过我,他说在这片草原上还没有遇到过对手,晚上再正式较量较量,我说不行了,但他说一定要比试。
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爱的运动,蒙语叫“博克”,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相扑,蒙古式摔跤一上来就互相抓握,挑、踢、摔、绊都来,只要膝盖以上的任何地方着地都为失败。摔跤手的服装也十分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外面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案的套裤;上身穿的是钉满铜钉的皮马甲,后背心有一圆镜或“吉祥”的蒙文字样,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带,脖子上还佩戴五彩布条缠绕的项圈,蒙语叫“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
旅游点有一块空草坪是专门举行摔跤表演的,游客观众已经围在那里了。为了助兴,我还是不知轻重地走到空地中间,巴特尔已在等我,看得出他很兴奋,这是他的擂台,充满自信。第一局我赢了一个叫其木格的小伙子,巴特尔摔倒了另一个挑战者,他以胜利者自居走到我的身边。这时场上沸腾起来,巴特尔上前抓握住我的双臂,我也反握住他的臂膀,紧紧抓住他的皮马甲,那是一双强劲有力的手,我们移动着脚步,不时地寻找机会摔绊对方。第一局僵持了蛮久,第二局到底是技不如人啊,也体力不支,论年纪我是他的两倍,我输了;比赛结果是一胜,一平,二负,这种结果我已经很知足了。伙伴们簇拥着我来到了吃饭的地方。夜幕降临,草原上燃起了篝火,悠扬的马头琴声飘荡在夜空,伙伴们把我当作英雄,巴特尔也举起了酒杯,我们痛快地喝酒、唱歌,闹了很晚,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草原之夜”。
七月流火,艳阳高照。2005年夏,我和文联卜茂华***一行应锡林浩特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来到锡林廓勒大草原,在西乌珠穆沁草原观摩“那达慕”大会。往日宁静的西乌珠穆沁草原,彩旗猎猎,毡房朵朵,牛羊欢唱,骏马嘶鸣,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在如茵的草场,人声鼎沸,盛况空前。正像音响中传来的“毡包像珍珠撒满草场,人流像潮水来自四方,骏马像流星追云赶月,歌声像百灵婉转悠扬……”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草原上水美草丰,牛羊肥壮,牧民们欢聚在一起,白天摔跤,赛马,拔河,射箭,到了晚上就开怀畅饮,跳舞唱歌。马背上的民族是豪放不羁的民族,崇拜英雄的民族,诚心质朴的民族。
我们一行很快就消失在人山人海,有的去看射箭,有的去看摔跤,我挤在了看赛马的人群里。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三四十匹骏马威风凛凛,一字排开,骑手们腰扎彩带,头系红巾,远道而来的观众聚在起点和彩旗扎成的跑道两侧。只听***声响起,骑手们跃马扬鞭像箭一般飞驰而过。一时红巾飞舞,观众欢腾,声震原野。奔驰的骏马抛向远处的山峦,争先恐后,你追我赶。20公里要跑四五个大圈,每冲过一次,就要落下好几匹马,跑到最后一圈的时候,五六匹骏马已把大马队远远甩在后面。有的马不肯跑了,骑手焦急地不停抽打着马儿,也有的马退出了比赛;然而,一直跑在前面的几匹奔马雄风不减。精彩的赛马结束了,一位老人端着奶酒,大声地唱着歌,在第一名栗色骏马的脑门儿上抹了抹,剩下的奶酒骑手一饮而尽;姑娘们捧着洁白的哈达,给前十名赛马一一披上,赛马场上又一阵欢腾。
2006年8月,我即将离开区委宣传部另有任用,四年来,宣传部的同志们赞助了十三名阿拉善左旗的蒙古孩子读书,我想带他们作一次访问,这也是我第四次走上蒙古高原。
我们从深圳飞往银川,接着登上了去阿拉善左旗的汽车,穿过苍茫的贺兰山,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找到了阿拉善左旗,得到了左旗纪委副书记喻红***和团委阿拉腾花等同志们的热情接待,也见到了格勒***、阿拉腾鲁、敖云***雅等几个可爱的孩子们。
阿拉善在内蒙古的西部,周边是著名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沙海湖泊星罗棋布,历经千古沧桑的胡杨林也在其境内,精湛的曼德拉岩画揭示了阿拉善的远古文明。尽管阿拉善草原的印象不能与呼伦贝尔比,草场退化十分严重,但是她完全是以另一种风情展现给世人:浩瀚的沙海,清澈的月亮湖,成群的野骆驼,苍茫的贺兰山,还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朋友,这些都是阿拉善留给我们的又一种蒙古高原的回忆。
我爱多姿多彩的蒙古高原,更爱骑着马背从远古走来的蒙古兄弟,我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拥抱蓝色的蒙古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