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我们走进美丽草坡,沿着每一个村落,悄然而行,只见羌藏民居,静卧河谷或隐现山腰,气息宁静,安详如禅,偶尔几声犬吠,也散落在清新的空气里,像消失的炊烟。红叶遍野,似火欲燃,群山巍峨,天高云淡。河水潺潺,林木悠闲,碧草衬着白羊,秋水映着蓝天。很难想象,两年之前这里还是疮痍满目,今天这里却又恢复了固有的宁静与安康。
“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观光望景,而是要去见一群这里奇迹的创造者。我们沿着乡***府所在地的建筑,向援建工作组走去。在援建工作组驻地,我们见到了援建工作组组长张应杰和他的团队成员。这些草坡奇迹的制造者、汕头的大爱团队,在这片土地上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一曲生命壮歌。
40岁出头的张应杰,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温文尔雅。唯独满头白发,让人在其书卷气中领略到阳刚与坚强。
“5・12”地震灾难发生之后,作为汕头市委办公室主任的张应杰,亲历了从***到民间救助灾区的感人过程。张应杰每每想起这事,仍然感慨不已。经过组织上的一系列考察,最终确定张应杰担任援建工作组组长。
2008年8月9日,张应杰率领汕头援建工作组前往汶川县草坡乡。在出发之前,张应杰对草坡的状况做了最坏估计,行囊中装的,几乎全是压缩饼干、反光背心、睡袋以及登山工具。但当他们真正进入草坡时,张应杰发现,境况比估计的还要严峻得多!张应杰说,当他们辗转几天快到达草坡时,忽遇一场大雨,泥石流和滑坡又把草坡乡连接外界的唯一道路冲断了。他们又只好返回汶川县城,等到第二天才走了进来。
进来之后,张应杰发现,草坡乡当时差不多还是一座孤岛,那条连接外界的乡村公路7月20日左右才打通。8月23日,全省援建工作组在成都开会,汕头工作组成为唯一无法到会的组,大雨造成道路阻断,这次阻断的时间长达7天。工作组全陷在里面,想出来都不行。
当时,汕头援建工作组就3个人,张应杰担任组长,共青团汕头市委副书记杨焕新和副处级干部陈俊峰任组员。直到3个月后,才陆续配齐市***、公路、水利3个专职小组。即便是最高峰时,也不过20人左右。张应杰说,刚来时,许多不期而遇的困难都可以把人打倒,特别是余震。有一天晚上,他们刚躺下,余震就来了,来势汹汹,他们再也不敢睡在床上,只好在外面站了一晚上。之后,慢慢习惯了,张应杰对同事们诙谐地说:七级以下的余震,请不要来打搅我的工作。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起来。杨焕新说,来草坡乡他没任何迟疑,“我看了媒体的报道,第一感受是凄凉,随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2008年5月到7月,杨焕新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募捐中。作为共青团汕头市委副书记,在他和许多人的努力下,汕头市共青团系统共捐赠了数百万元。但杨焕新心里仍然不踏实。他说,总觉得仍不够,没法了却那种心愿。因此,一接到通知去汶川的电话时,杨焕新毫不迟疑地说:“不用考虑了,我去。”他说他来这里时,多亏家人支持。他在汕头报名参加工作组时,他的母亲刚好做完手术出院,老人听说儿子要远赴灾区援建时,竟欣然支持,在地震局工作的父亲也是一口赞同,只是反复叮咛一定要注意安全。杨焕新说,这一点他特别感动。
“工作组就像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
其实每个来到草坡乡的工作队员,都是作足了吃苦、历险的心理准备的!可来到草坡后才发现,问题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是灾后余震不断,往往一场大雨,就会引发大面积山体塌方及泥石流,这不但给援建工程带来极大麻烦,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草坡乡的有线电话因为线路总被飞石打坏,通讯全靠手机。杨焕新说,刚到草坡,整个月吃不到新鲜猪肉和鸡蛋,辣椒和腊肉又都不对汕头人的胃口,冲凉只能靠太阳把雪水晒得不那么冰透肌骨。住宿更是因陋就简,时而借住震后残存的乡水电站,时而自己搭建帐篷。白天下乡调研全靠双腿走路,夜里回来整理资料都在屋外石板上,靠手电照着***纸,靠篝火暖着身子。
按照惯例,工作组各专职小组成员,3个月或半年轮换一次,这个惯例却常常被打破,一些队员到草坡乡一呆就是大半年,或更长时间。
市***小组杨永帮,2008年12月到草坡乡,原定2009年5月回汕头,可因为招投标、拆迁、测量等大量工作,至今还坚守在灾区。
杨永帮从5月就对妻子说快回家了,如今妻子都让他别再说回家的话了!多少次孩子在电话里哭着叫爸爸,杨永帮只能自己默默心痛。
水利小组周豪,来草坡乡之前因手伤还在输液,到了灾区因工作强度太大,伤势更重了,领导让他到成都住院,可他伤情稍有好转就溜回草坡乡投入工作。
公路小组杨玉辉,已经59岁,虽说在工作组中年纪最大,但他却不服老,每天戴着一副老花镜,照样奔走在每一个施工现场。
工作组中,年龄最小的是1986年出生的许建攀,学历最高的则是汕头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学博士袁继雄。他们在这里,已过惯了"五加二、白加黑"的日子,没有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概念,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赶上工期紧,大家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大家在这里,似乎已经形成默契,事情不分彼此,工作上互相协作,生活上互相照顾。开车、做饭、后勤,人人兼而做之。在草坡,除了工作压力大,还有生命安全的威胁。几乎所有队员,在外出作业或施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历经惊险,驻地的4部车几乎都被飞石砸过甚至砸穿,生死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有一次,张应杰等人正驾驶着汽车走在路上,山坡上突然飞石,石头像子弹一样袭来,张应杰的车顶顿时被砸穿,所幸那位置上没有人坐。有一次下乡,车至途中又突遇余震,山上泥石像潮水一样倾泻而下,张应杰心想这一次躲不过了,甚至在那一瞬间,后悔没有写遗嘱。张应杰说,他至少已躲过6次这样的灾难,现在都有点麻木了。2009年秋天,年仅19岁的水利测量员秦春利,在河边作业时突然掉进河里,不幸遇难。花一样的年华,却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张应杰说,在草坡一年多,他们共同参与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的建设,一起见证了灾区点点滴滴的变化。“工作组就像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为着某个项目的竣工而欢乐,为着某个工程的延误而焦虑,为着某件不幸的事情而伤感。出生于1968年的张应杰,是广东省援建四川灾区13个市工作组组长中最年轻的。
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2009年初,基础设施建设刚刚铺开,产业重建就立即跟进。草坡乡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耕作条件艰苦、农业产品附加值低,全乡生活困难群众近200户,约占全乡总数的20%。对此,援建工作组从草坡乡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地理条件出发,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采取***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把草坡乡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汕头市的农科技术优势有效结合起来,援建“草坡乡蔬菜种植试验基地”和“草坡乡兰花种植基地”,实现了产业带动。
2009年8月,按照8度设防标准设计,全县第一座安装防震装置的草坡乡中心小学落成交付使用。整个工程仅用180天建成竣工,并荣获2009年第一批“四川省结构优质工程”奖。2009年9月,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工作组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按照“自建为主、***府支持、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的原则,以灾后集中居住区和受灾困难农户为重点,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严格审核,确定“侨心居”捐助对象。由汕头市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建的220户“侨心居”也于2009年9月底同时全部完成。
2009年9月底,供水工程全面完成。全乡共设取水点56个,蓄水池56个,过滤沉淀(减压)池57个,供水管道总长达179400米,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问题。2009年12月,堤防工程全面完成。全乡共建堤防3200多米,保护了草坡乡4392亩农田。2009年12月,由汕头市援建工作组负责实施的通村公路完成全部水泥路面铺设。另外,工作组负责实施的7.5公里的通乡公路共投资6000万元,将成为阿坝州通乡公路单位造价最贵的一条路,广东省也没有一条通乡路平均每公里达到这么大的投资。(作者王敦贤系省作家协会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