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地处川西的青藏高原边缘,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如今又被誉为攀西阳光第一城、中国花椒之乡。
汉源花椒,古称黎椒,在汉源已有2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传说,汉源花椒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建黎乡,因见山路崎岖,满山瘴雾,百姓苦不堪言,为解救民众脱离苦海,特插黎杖化为椒树,滋生传种至今,这就是现汉源建黎乡“岩槽头”的千年椒王树。
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汉源花椒被列为贡品,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免贡,列贡时间长达1000多年,因此汉源花椒有了“贡椒”的美名。汉源花椒果实上多有并蒂附生的1~3颗小椒粒,俗称“娃娃椒”。其果粒圆大、油囊鼓实、芳香醇麻、色泽殷红、味居全国之冠,享有“川味之王、川菜之魂”的美誉。
汉源花椒为纯阳之物,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甾醇与不饱和有机酸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汉源花椒千粒净重14.5克左右,其含油多、香气浓纯、麻味足、无怪味,是重要的食品调料,果皮种子也可入药。
汉源花椒的香、麻皆为群椒之冠。2005年,汉源花椒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也是四川省十佳地理标志农产品,多次获部、省级以上质量奖,荣获中国食品名牌、巴蜀食品节特别金奖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等。
汉源花椒的制作工艺可以用摘、露、晒、翻、收、储6个字来形容。摘是指在农历立秋后1周,汉源花椒呈鲜红、油囊饱满时,选择晴天或不下雨天为宜,以左手扶椒枝,右手大拇指和二指尖摘椒,采摘花椒放入竹筐内。露是将摘回的鲜花椒用簸箕或晒垫铺在地上,摊晾(称露椒),厚度约10~13厘米,露一至两天。晒则是选择大好晴天,事先将晒垫置于院坝内,将露过的花椒撒在晒垫上,以越薄越好为宜。翻则是待太阳慢慢升起,慢慢升温,晒3小时左右,以竹竿拨花椒,将其翻动,让花椒均匀受热至全部裂口。收是指待太阳落山后,将晒垫折叠约半小时,让花椒慢慢散热,冷却,将干花椒连仁收回,收至竹筐内。以天气晴好,一天晒干的颜色最红,品质最佳。储就是用麻袋、纸袋将花椒装好,封好口,置于木柜内。
目前,汉源花椒种植面积近9万亩,年产量15万千克(干花椒),产值1.2亿多元。如今,汉源县***府正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协调、引导和服务“三农”,走“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创新发展道路,以助农增产创收,促使汉源花椒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