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随笔范文第1篇
问题1:你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吗?
95%的同学很确定的认为作文和随笔不是一回事;4%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差不多,但还是有点区别;1%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只不过随笔没有确定的题目。
问题2:你认为什么是随笔?什么是作文?
在他们关于“随笔”的回答中,出现了以下词句:“随意”、“无严格限制”、“轻松”、“自由”、“范围广”、“篇幅小”、“无字数限制”、“有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抒写内心感受”、“写心情”、“感触”、“读书看报时摘抄的优美的文字”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上,一部分同学认为随笔是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摘抄下来的或优美或有思想或有哲理的文章或词句;大部分同学提到会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感触、心情,或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事、物,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随感而写,随情而发的,就像自己心灵的后花园,是写给自己的,因而更具真实性。形式上,同学们认为随笔很随意,写作范围广,空间大,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限制,类似日记,又不一定一日一篇,可以大胆想象,因而更自由。语言上,随笔比较口语化更易于表达感情。笔调和写作心态上,随笔更为轻松,有时是一种灵感来临时的即兴创作。
关于“作文”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点,认为作文有很多要求和限制,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准确立意,要有思想有内涵,有体裁的限制,有字数限制,因而范围狭窄,想象空间小,很受拘束;第二点,认为作文要有好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优美华丽的辞藻,感人肺腑的情感,要有观赏价值,要能吸引人;第三点,与个人情绪无关,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总觉得是在被逼迫的状态下应付差事,写给别人看的,因而很枯燥乏味;第四点,是一种格式化的套路,所以限制了人的思维,不灵活,也不真实;第五点,是一种很正式的文章,一听是作文,就不自觉地有了压力,就认为很难写,因而首先考虑的是写出来好不好,要怎样才能写好,反而什么都不会写了。
问题3:你对待随笔和作文的态度一样吗?
有接近90%的同学对待作文和随笔的态度不一样,感觉作文重随笔轻,作文正式随笔随意,作文死板随笔灵活,作文乏味随笔生动有趣。
问题4:你认为作文的难写之处在什么地方?
结果可以总结为这几点:第一,审题上存在较多困惑。“题目、材料五花八门,看不明白要写啥,很迷茫。”“读不懂材料,心里想不出要怎么写。”第二,不会构思,不知道如何布局文章结构,也不知道选取怎样的材料。第三,内容上所选材料和要表达的观点不匹配,经常是心中所想和实际表达的不一样,没有或者很少有可用的素材,文章空洞,基本靠幻想――“读书太少,肚子里墨水太少”,“平时不注意观察,经历又少,没什么切身感触,写出的文章也没真实性,自然无思想深度”。第四,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作文的开头、结尾难写,尤其是开头,一定要有精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以前有老师讲作文应该‘凤头’、‘猪肠’、‘豹尾’,我不知道该怎样才算是‘凤头’”;“要能表现文章的立意,要能做到引起下文,还要首尾呼应”,实际上他们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在开头也表达不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越发不知如何开头,如何下笔了。第五,感觉自己的语言过于平淡,“土的掉渣”,词句也不优美,更不会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看到同学们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突然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连写都不会写,却受到了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像是小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大人就要求他们走的姿势要好看,要优雅一样!
我的反思:
我发现自己刚开始时把作文和随笔也是分开对待的,作文是写在方格纸上的自己的文章,随笔主要是用来积累素材的,多数是从报纸和一些课外读物上摘抄的,有时也让他们自己写写,只不过后来作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随笔上的闪光点,就改为只写随笔了。我还发现自己讲评时也会说要这样做那样做,认为自己的批阅很重要,压根就没有考虑学生的水平,也没有想明白文章水平是通过不断的练笔提高的,而不是老师的圈圈点点。有时我会在课堂上选读一些美文,想借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与愿违,学生反而认为只有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的才算文章,自己的那些“本色语言” 、“土语言”难登大雅之堂,写出来只会让人笑话。
身边的同事们和我一样,也遭遇着“作文危机”,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应该让学生写随笔而“弃作文”。
“弃作文”当然不是要真的放弃作文,其实,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都是用来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练笔,只是“随笔”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随意、轻松、自由的感觉,都是“随”字惹的祸!我们何不“将错就错”,既然学生喜欢写随笔,就鼓励他们去写,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先迈出第一步,先写出来,就像学走路一样,走的再歪歪扭扭,不成样子,也已经区别于爬行了。我很欣赏郑渊洁的一句话:“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表扬孩子一定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顾左右而言他”。我也很欣赏办公室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做法,新课标不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吗?
“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真是很有道理的话。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的遣词造句老师很欣赏,我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下次的作业我肯定会全力以赴,满怀信心的期待与老师的又一次“对话”。我们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的做的:她用波浪线画出她认为写得好的语段,用几句恰当的评语点缀,还用她富有特色的“A++”评定等级,学生的随笔写的可带劲儿了,有的同学费尽了心思写随笔,批阅后发现是“A+”而不是“A++”,竟然央求老师给他一次“A++”,以后一定会更努力地写……撇开这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不说,她培养了学生的这种学***头,还怕他们作文没有进步吗?
我的做法:
写随笔也不是每次都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命题,那样就真的成了一盘散沙了。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情,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高一伊始,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通过几个精心准备的话题摸底,例如“记我最好的朋友”、“我爱我家”、“我的新集体”等。鼓励学生放手去写,然后定出相应的计划,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摸清每个学生的风格特点,再进行针对性指导。
高一时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彼此不熟悉,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讲故事、演讲的方式增进了解,锻炼口语。另外,不管是故事还是演讲,都需要提前准备,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是知识、素材积累的过程。
也可以尝试这样去做:备课时,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比如励志主题,然后选取与此相关的几个事例或者人物的故事,每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到周五的时候布置一篇围绕这个主题的随笔。学生总会记下来一些故事,只要他试着把这些故事运用到自己的随笔中,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还可以锻炼写作水平,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只是干巴巴的说理了。
高二则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次一旦有什么东西触动内心,或者灵感突现,提倡他们及时动笔写下来,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也要多观察,多体悟,有了感触,哪怕只是几句话,几段话,以此来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
还可以布置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有可写性的东西,如国庆节放假,是好多同学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肯定有很多的计划安排,我因此布置了一篇随笔“假期一天”,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记流水账的方式,结果这次的随笔质量特别高。
一位同学写自己去乡下看爷爷奶奶:
推开门,很熟悉的小院,只是里面空无一人,看着与我同龄的那棵枣树,上面沉甸甸地挂满了枣,摘一颗放在嘴里,很脆,也很甜。这棵枣树,还有中间的葡萄秧,都是爷爷种下与我为伴的,只可惜,那葡萄架上再也结不出葡萄了。推开奶奶的屋子,里面的东西空了,只有几个老式的红木柜子。从屋子里退了出来,穿过走廊,手不小心被旁边柱子上的钉子划开了一道口子,转身看去,与小时候划得地方一模一样。还记得我在这个房梁上荡秋千的情景,总是呵呵的笑着。爷爷在一旁使劲地推我,而奶奶则在一旁怪爷爷推得太高,怕我摔下来。旁边的房门开了,一位老奶奶走了出来。才想起,这房子早是别人的了!走到走廊的另一头,打开房门,正对着我的,便是爷爷奶奶的黑白照片,他们都冲着我笑。我轻轻地擦去上面的灰尘,无声的哭了……
说真的,我看到这里时,双眼湿润了,我被这种无言的伤感深深打动了!我一下子想到了《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伤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会写得如此真切。
到了高三,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文字水平,可以利用课本做一些审题和构思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诗歌以后,可以这样启发他们:李白作为诗仙,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他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有“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愤激,也有“与尔同销”的万古长愁!这些复杂的感情,消极也罢,愤激也罢,其底色是昂扬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对自我价值的坚信与肯定……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坚守自我”、“理想与现实”、“自信”等话题的写作当中。
我想,只要坚持像上面谈到的这样去做,学生会渐渐地放下作文的包袱,回归到“本真、向善、充实”的文风中,用自己“本色”、“当行”的语言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2篇
读书随笔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或者感动等写下来而写成的小文章。读一本书,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拿起笔把它记下来。这种写作是随机而发的。篇幅上没有具体的要求,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读书随笔,可以说是平常所做的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它虽然看似简单、灵活,但却可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深度和广度,同时,反过来也会完善读书的方法,提高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如何写读书随笔
1.写读书随笔的要求
(1)仔细阅读原著,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动
读书随笔主要是写自己的读书感想、心得体会。“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能认真阅读原著,能动情地阅读原著,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随笔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为了完善读书方法,应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随时记下。还可反复阅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还可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加以类比参照,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与原著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同时,要在原著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点评与看法等等,这些对以后查找重点、对写随笔时引发联想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受可能很多,写作时就要有所选择。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使文章平平淡淡,不深不透彻,那是不行的。写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可以抓住原著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些富有哲理而对人生有启迪的片段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选好一个点,打出一口井”。
(3)联系实际,由此及彼联想,写出丰富的内容
写读书随笔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无论如何都要联系实际来阐发自己的感想。
(4)掌握读书随笔的基本写法
写读书随笔,也有一定要求,这就是要有“读”有“感”两个大部分。“读”,要有对原著有关情节内容的叙写,但应该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而缺少自己的思考、思想的表达,就难以成为佳作。写作时,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读”的内容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应该结合好。写作时可以引用原著的话,但引用要适当,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结构上,可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的内容,从中引出“感”,在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后,结尾可以回扣“读”的书籍内容,这当然不是固定的模式,可视情况自由地有个性地发挥,只要读了书后,张开思想的风帆按照一定的航道自由航行,便可能到达自由而神圣的“彼岸”。
(5)写出真情实感和独到的见解
一篇好的读书随笔,应该抒发作者最为真实的感情。这一点十分重要。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肯定会给我们启发,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喜欢的内容会悄悄地浸润我们的灵魂;不喜欢呢?我们会和作者展开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是在我们内心深处进行的,依然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讨论中成长。一篇好的读书随笔,还应该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独到的见解最好能够结合我们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结合,是我们对阅读的一种再创造,也是阅读改变我们素养的明证。
(6)语言流畅语句优美
一篇好的读书随笔,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语句应该是优美的。只有运用流畅的语言,优美的语句,我们的作品才会在第一时间被读者喜爱,并且因为喜欢我们的语言的缘故,很快被我们的感情感染,为我们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2.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1)归纳法
平时读书可以留意思考和搜集某个专门的问题,在积攒了相当多的资料以后,把它们归纳起来,说明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看法。这是一种很好的写读书随笔的方法。
(2)对比法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3篇
一、贴“心”评语——一些往事难以忘怀
妈妈叫舅舅拿钱让我上学,舅舅说好,可舅妈抢过话筒说:“姐,也不是我说你们,儿女是你们的,过年没回来也就算了,竟然连学费都没有,你们在外面做什么事!你不体谅你哥哥的辛苦,也想想爸妈的操劳。钱,我是不会给的,你们实在是无药可救……”我知道我该回去了,我又给他们带来难处了。开学已经两天了,我坐在回去的列车上,当列车进入山洞又驶向光明的那一刻,我决定了,我放弃了。但我知道不久的将来,我会为我的选择而后悔的。第二天起床,爷爷对我说别担心,奶奶已经去借钱了,事情会解决的。如果父母能像爷爷奶奶那样关心我们就好了。几天后,我还是回到了充满书香的学校。看到一些能读书却没心读,在学校浪费光阴的人,我感到老天对我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我给写作者的回复是:“很多人会因经济困难愁读书,但同样很多家庭都想千方百计坚持读书,只要能顶住暂时的困难,忍住眼前的羞涩,认真学习就能考上大学。要更争气,更有骨气,要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并邀她“有空可到老师家来看看,看有没你喜欢看的书。”并写上我的电话号码。
第二周的随笔,她又写道:姑姑低沉地说:“我劝你啊,还是去打工挣钱算了,找个好老公嫁了吧。这样家里也不会那么困难,你也可以过些好日子。”姑姑“善良”的劝告,但却如一把锐剑穿过我的心脏,好痛,好痛。那晚夹杂着寒意的春雨好像在为我伤心哭泣,我的心里真的好混乱,好难过。我想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发泄内心深藏的忧郁,可是我怕,我不敢。也许我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吧,我想起了老师您给我的鼓励,我想听到你那爽朗的笑声,想从您的声音中索取些什么。我打了这个电话,响了好久却没人接听,我非常失望。而想不到,老师您竟然回电话了,我真的好高兴,至于您邀我去你家的时候,我又犹豫,老师会喜欢我这个忧郁的人吗?无论如何,我都很感谢老师,在我伤心的时候响起了你的笑声,热情地邀我去你家做客。我心情这么低落,怎么能带到老师家去呢,我犹豫着。但放下电话后,我的心却轻松多了。
我读后感到很欣慰,给她的评语是:“你是个懂事的好女孩,背负着这么大的压力,仍然能够坚持学习,直面生活。老师家随时都欢迎你来玩。”这样一来二往,先是在每周随笔上交谈,后来和她直接交谈,真诚对待,不断地开导她,鼓励她,和她交朋友,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每隔几周就会主动到我家里来玩。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优秀。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高中学生随笔是教师了解学生情感的最直接的切入口。从高中第一周起,我就对学生作出要求:每周一篇随笔,不限字数,但写随笔不能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尽情倾吐。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做评价,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为应付老师而写的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随笔的内容涉及很广,如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从随笔中获知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随笔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
二、桌上谈“情”——一些故事涛声依旧
一位开餐馆的朋友跟我讲,有天晚上有两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去他的餐馆吃饭,上好菜后,看见其中一位从书包里拿出四瓶啤酒,他们边喝酒边互相诉苦,原来这两人都是期中考试没考好,不敢向家长汇报成绩,但是学校又准备开家长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自己学习也很认真,但无奈的是往往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担心会考不上大学。因此在餐馆里倾吐心中的苦恼,借酒浇愁。我的朋友看了,猜想他们是初次尝试喝酒,便走过去提出用两个菜跟他们换两瓶酒。这样做是不想让他们稚嫩的身体受到酒精的折磨。
朋友的话至今萦绕在我耳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阶段,高中阶段尤其明显。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的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执教《项脊轩志》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健康的思想品德。
三、谈“情”说“爱”——一些话题正大光明
早在刚出来工作时,就听同事说,前几年有位刚参加工作的新班主任就跟学生大讲特讲大学谈恋爱的自由,把大学里谈恋爱描绘得天花乱坠,学生对此更加神往好奇,结果她班的学生高一就出现了好几对谈恋爱的。同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恋爱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万一引导不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最好就是不去触碰这个敏感话题。”我听了被吓一跳,从此不敢轻易和学生提此话题,生怕弄巧成拙。但高中语文教材中却有不少涉及爱情的作品,如《关雎》《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面对这类课文,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对这个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种回避的做法,反而加深了学生对爱情的兴趣,去涉足并尝试它。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所以更应该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视爱情问题为,不应回避爱情这个话题。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组织展开关于早恋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申明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需要“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他们对爱情更加充满了渴望。教师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学生早恋。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惟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语文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态度倾向和正确价值观赖以形成的重要阵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恰当的方法,必能使情感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田;文艺复兴;怀疑主义; 文学美学观念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法国的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是这个时期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知识传统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就形成了他从个性自由的原则出发,认为个性的***才是真正的人类***,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具有世界意识的文化观念。他反对当时的经院哲学,强调我研究的就是我自己,人应当清醒的认识自己,他还主张道德行为上的自然依归以及人的善良天性,他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随笔集》中,卢梭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在这里蒙田是在寻求一个完全的个人,他是毫不隐瞒地谈论自己深层的本性。①这大概也是他为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所高度关注的真谛说在。
一、蒙田的哲学思想基础
“他怀疑有确实认识的可能性,他所持的理由同希腊怀疑主义者所提出的相仿。他对理性感到失望,建议复旧未经腐蚀的本性和启示。但是,他极力主张,虽然我们不可能有知识,却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神的命令。②蒙田有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我知道什么?”。然而,尼采说过:“蒙田的怀疑主义是勇敢的快乐的怀疑主义”。这也启示我们看待蒙田的怀疑主义不止是简单的停留在“我知道什么?”的简单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层面上,梅洛在《哲学评论》中说:“怀疑论有个两方面:它意味着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没有什么是虚假的。他将一切主张和一切行为都视为荒谬的而予以摒弃。通过摧毁片面的或抽象的教条真理,它向人们灌输一种包含了方方面面和一切必要中介的全面真理的观念。③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矛盾思想。
《相貌谈》一章中论述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的美和显现在外的相貌美时,就表现了他怀疑论的两方面特征。他认为“人的脸部线条、情态和轮廓都对推断这个人的某些内在品质和未来的命运有帮助”,却又接着说:“新鲜的空气不一定使人健康,瘟***疾病流行是的恶浊空气也不一定都会传染病毒一样,认为女人越是美貌品行就越糟糕的说法也不一定有道理,因为一张并不十分端正的脸也可能有正直忠勇的神情”,而恰恰相反,我们却会在其中看出令人讨厌的奸诈和残忍。他接着又说“相貌是并不准确的依据,不过外貌仍有其重要性”。他一方面认为苏格拉底的唯一缺陷就是没有一副和他自己高尚心灵相匹配的美貌赞扬相貌的重要性,相貌有助于我们观其人知其心预未来;另一方面,他又从一些现象中说明相貌的不可依赖性,“有些美女不仅高傲,而且尖刻,而有些美女则是既温和又耐看”,至于通过相貌推测人今后的命运,他则说留待他今后解决,我们知道,最终也也没有解决。
二、蒙田的美学观念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也说:“《随笔集》中没有对美学问题做专门探讨,但是他谈到美和艺术处不在少数,无论就美和艺术的理论说明,还是对具体对象的趣味判断问题,都有精到的阐释,而是这部著作作为文艺复兴美学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④
关于蒙田的美学观念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质朴、自然、自由为美;美的相对性;文学美学观念。
(一)质朴、自然、自由为美
《论相貌》中他说:我们感知的美没有一种不是被认为地拔高、装扮、夸张了的。美以其纯粹和自然的简朴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错过我们这般粗糙的视野。这一类美是一种精微的隐藏的美,需要敏锐和纯正的眼光来发现它们秘密的光辉,在我们看来,这难道不是质朴同愚蠢携手,是嘲笑的对象吗?⑤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蒙田质朴为美的思想。质朴当然不是同愚蠢携手,当然不是嘲笑的对象,就像苏格拉底的话语那样,唯智者见出因而不漏的光辉。
“研究哲学就等于死亡”这是多么坦然又大气的思想境界。生和死在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过程,他引用西塞罗的话强调“一切按自然行事者均是美好的”,‘一切符合自然的都值得尊重’”(《论经验》)。
个性的自由***是文艺复兴的主题之一 。他认为个性***才是真正的人的***。蒙田在重视自我,发现情调自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追求,“依赖自己去对付一切,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相貌谈》)。爱自由的他更受不了别人的管束“如果有人打算雇我,问我适合干什么,我将回答:‘什么也不适合。’其理由是:受不了对另一个人惟命是从”(《论经验》)。
(二)美的相对性
蒙田关于“美是相对的”观点是其怀疑论哲学在美学上的表现。在上面关于蒙田的怀疑主义的哲学思想时已有论述。在这里要强调他看重的是直觉,因此不奇怪蒙田在强调美的生成和被欣赏都有很大的相对性因素。他讲到依据经验,我们很清楚人体形式有来与我们出生地的空气、气候和土壤,这不但适用于肤色身高和体格,而且也适用于精神和气质,这里主要是在人种和再加上由于美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好各不相同,综合起来给美下定义或什么是普遍的美女蒙田感觉很难;他又列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观念“印度人喜爱厚嘴唇,缅甸人喜好长耳,墨西哥人偏爱低眉”,我们可以看出这的重点在地理环境和人种的差异方面,美的相对性在蒙田看来根源在美感的相对性,与此相连的是美的不确定性,美的不确定性不但取决于美感的不确定性,它还取决于知识的不确定性。⑥这也是他如此推崇苏格拉底的原因所在。
(三)文学美学观念
蒙田的文学美学思想表现在语言的简洁、纯净、口语化之美,反对沉闷的术语,反对严格的规定,反对夸张、反对矫饰,例如当时一些诗人的那些“想入非非的彼特拉克式的升腾”,他称之为“徒劳无功的纤巧”;他在《随笔集》里反对西塞罗的文风,但并不排斥古典作家和作品,他赞美“丰富、活泼、简洁、有力”的语言,实际上是有所宗法的,和爱拉莫斯主张的那种“沉着、简明、雄豪的文体”一脉相承。⑦
不拘一格的创作宗旨。因此,他的散文也就脱掉了制服而半露臂膊,还表现在他遵循古典范例来写作,用谈话式的笔调写“平凡无奇”的普通生活。这种平凡的文体就是前面说的蒙田独创的“随笔或散文”,用词随意,句子结构松散,文章结构不固定,表意随性而发,还可以运用口语,他的这种文学美学思想显著之处就在善于抓住人的思想的流动,揭示思维的演变历程。
三、小结
关于蒙田的美学观念所做的以上介绍,对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蒙田及其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学思想希望有所帮助。他虽然没有为美学史做出太多太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怀疑主义美学观念和其独创的随笔所表现的文学美学观念对后世还是有不小的影响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瑜青;蒙田经典文存[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3.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10;273.274.
③[法]·莫里斯·梅洛著:哲学评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29.
④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9.
⑤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99-500.
⑥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02.
⑦[英]P·博克:蒙田[M].孙乃修译.工人出版社,1985;119.
参考文献
[1][英]P·博克.蒙田[M]孙乃修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2]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9.
[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法]·莫里斯·梅洛著.哲学评论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5]辛见,沉晖.我知道什么呢?—蒙田随笔集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5篇
真正喜欢上杂文,是末期。农场里爱看书的人多了起来,各有各的圈子,在圈子里传看各种***,小说居多,但也有散文,诗歌和杂文。这种时候,我有机会看到了鲁迅的单行本。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杂文,圈子里流传的书少,逮着什么看什么。活了十几岁,经历了初期的动荡,也算有了点社会阅历,对于鲁迅杂文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很是入眼。正好这时候我负责给学校出板报,写大批判文章,看到鲁迅,心痒手痒,试着写几篇登到板报上。学生倒是欢迎,学校领导不高兴了,于是只好收手,继续大批判。
中学毕业,还没结束。我因为闯了祸,惹出文字狱,中学毕业证都没得到,就给发到一个偏远的兵团连队养猪。好在连队还有个***书室,里面有一套鲁迅全集,其中杂文的分量很大。于是,我就跟连队的文书(她负责***书管理)磨,开始一本本地借,后来整套都借出来了。横竖有的是时间,可以让我翻来覆去地看个够。那个时候,鲁迅杂文中的某些篇章,我都可以背下来。无论是谁,只消提及鲁迅的话,我就知道它出自何篇。末期,兵团的知青中,流行打架,比谁会打,流行下棋,到处找人下。比试,掐尖。还有就是比试看谁博学,看谁读的古书多,谁看的外国小说多,谁知道的成语典故多,还有一项是比谁知道的鲁迅文字多。当年我在我们那一带,已经有了点读书的名气,因此,经常有知青前来比试,扬言掐尖。我的运气好,几乎每次都让挑战者铩羽而归。
后来,上了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再后来,做了所谓的学者。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学者是不能写别的文字的,否则就是不务正业。我当然也不能免俗,所以,有好长时间,一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做学者,在故纸堆里吃灰,乐在其中。杂文,被彻底搁在了脑后。唯一跟别的学者不一样的是,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时不时地会放纵一下自己的笔,让文字好看一点。那段时间,我从来没想过后来会跟杂文有什么关系,打死都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被人称为杂文家。
我再次跟杂文结缘,是因为大学在上个世纪末,突然开始变糟了。教学和科研环境,在官僚挟带金钱的操弄下,变得乌烟瘴气。身在其中的我,气愤难消,不知不觉中,嘴上的牢骚发多了,就会写在纸上。正好那一阵我写学术文化随笔有了点小名气,好些报刊约我写专栏,写来写去,我的随笔也有了怨气。于是有报人就建议,干脆你写时评算了,想骂就直截了当地骂。
这个主意很好,于是我在教书之余,写随笔,随笔之余写时评。有些时评或者随笔,过于金刚怒目了,人们就管它们叫杂文。渐渐的,杂文是越来越多,几个杂文刊物也都在选,而且好些编杂文的高手,年末也都选我的杂文。于是,在杂文圈子里,我就成了杂文家了。成名成家,人之所愿,但做成一个杂文家,对一个学者而言,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好些人口中不说,眼睛里含着讽刺。
不过,在当今之世,这个多事之秋,尽管有这么些的人讥讽嘲笑,想让我收手重回象牙塔,不再用杂文管人间的烂事,似乎是不大可能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做学院派好?还是做入世派好?我真的想不明白,也没工夫去研究这方面的理论,但是有一点我是知道的,那就是我的良心不容许我转回去,真的再次躲进象牙塔,不问人间疾苦,我会很难受。而且事实上,现在中国的学界,也没有什么象牙塔了,大家都在捞,捞钱,捞权。学者本身,已经变成了我杂文抨击的对象。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6篇
如果要谈思想***,我就劝大家去读一读钟朋荣的这本随笔集。***思想这几个字已经用得太多了,5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过,有时明明是企***诱人入彀,也用这几个字装扮起来。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思想***,钟先生的随笔说得再透彻也没有了。20多年的改革是如何开的头?就是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了思想,订了生死合同,实行包产到户,接着展开了关于什么是真理标准的讨论,这才迎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思想***开头,一切的变化都无从谈起。
什么是***思想?我认为就是铲除自由思想的一切障碍去寻求最朴素的真理。本来思想应该是最不受拘束的,一个人头脑里想什么,旁人既无从得知,更不能加以干预。既然如此,为什么思想会受到禁锢呢?原来有人企***干预别人思想自由的权利,这个权利本应是作为万物之灵特点的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这些人要求别人向他们汇报思想,要求别人要从灵魂深处闹***,要狠斗私字一闪念。当别人都把私心斗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公"之后,他们正好代表"公"来控制其余的人。如果这少数具有控制别人思想自由特权的人,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光明正大,慈悲为怀,大多数人牺牲了思想自由,在物质上能获得丰衣足食,在精神上能平静安宁,这种思想控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然而事实上这少数特权即使不比别人更坏的话,顶多也只是和普通人一样,是具有各种缺点和毛病的现实世界中的人,既不是特殊材料做的,更谈不上是永远正确的上帝。于是人间悲剧就不可避免了。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部分人具有特权去控制别人,其他的多数人因而丧失了人权,从而导致匮乏、压迫、战乱的故事已经发生了无数多次。中国的""只不过是最近的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了思想,该去想什么?没有人干涉你,你的思想可以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可以想别人不敢想的,或别人想不到的一切稀奇古怪的事物。但是我认为守住一些最朴素的真理,对人对己都会有好处。自己想歪了,走火入魔岂非害了自己。自己也去想过去反对过的想法,用特权控制别人,岂非害了别人。思想虽然是完全自由的,但想什么确实有好坏优劣之分,那么应该如何去想呢?我说应该遵从朴素的真理。比如"财富多一些总比少一些好","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没有人受损的方案总是可以接受的","活人不应该被尿憋死","对一切人都不利的***策应该坚决抵制"等等。***思想就是说出一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简单真理。过去是鬼迷心窍,把真理误认为谬误。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结果使全国人民吃足了苦头。现在***思想,把被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回来。事情理顺了,生产就得以发展。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这样一步步***思想走过来的。但***思想这个过程现在远没有结束,我们要把一切关系都理顺,还差得远。
受钟朋荣的启发,我也来谈一点***思想的启示。
我们今天是不是还有一些思想禁锢的领域?还有哪些简单朴实的道理明明是对的,可是说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些话许多人并不一定没有想到,可是别人都不说,甚至说一些与此相反的话,自己就不愿去冒风险,好在不说也不会马上大祸临头。钟先生是一位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见到别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心里就感到高兴。他看到电影里中国人受日本人欺侮,上个世纪里被英国人割地赔款,心里就有气。气的不仅是外国人,还有中国人自己不争气。我觉得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什么外国人欺侮中国人?因为中国人自己不争气,自己腐败。中国人打中国人。""时几百万件冤假错案,无数家庭被整得妻离子散,青年人上不了学,就不了业。腐败、内战、人整人、人害人都不是外国人做的事,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怨谁去呢!我们不可以再糊涂下去了,赶紧觉醒吧!要***思想,要守住朴素的真理,要出来说话,唤起民众。(编辑:橡子)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7篇
一、利用个人魅力,引发共鸣
语文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对学生怀着真诚的感情,主动与学生亲近,学生才能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当学生倾诉内心烦恼与快乐之时,千万要真心倾听。有时,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可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其次,语文教师必要时能在学生面前流露喜怒哀乐,坦露真情。许多时候,语文教师喜上眉梢,学生会心花怒放;语文教师对坏人坏事,怒不可遏,学生也会群愤填膺;语文教师愁眉苦脸,学生会帮教师“拔开云雾见红日”。几年下来,往往是语文教师的情感就是班上许多同学的情感,真是“润物细无声”,“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利用教材优势,突出“动情点”
中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人文性强的文章组合而成的,所以对教材的处理,从“情”出发,往往可以“牵一情而动全篇”。学生也因“情动”而“辞发”。首先,学生对文章的“情动”,始于感性和直觉。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有一位教师曾这样教过语文:课前八分钟,让学生自学课文,将自己不知道又很想知道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探讨好一个问题擦掉一个问题。这种“问题解答法”很受学生欢迎,是由于它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学”情。其次,要抓住教材的“动情点”。如一位教师执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当他分析至“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时,全班“动情”:为一位天性善良、温和、美好的女性动情,为一位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进步学生动情,为一位临危不惧、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动情,更为这“似人非人”的社会深感愤恨。 这一“情”的牵引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明辨了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三、利用教学契机,设置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语文教学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会引起学生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设置形象氛围的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从而神游其间,情牵其中。电化教学、多媒体应用,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设置情感氛围的情境让学生爱憎分明,褒贬恰当,嬉笑怒骂,酣畅淋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增志曾智,读书做人。设置争辨氛围的情境,让学生活泼活跃,自强自信,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潜在的情感能量。设置认识氛围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智力和情感背景,让他们在知识的原野上驰骋,学其所学,习其所习,体味求知的乐趣。如教毕淑敏《我的五样》一文,可根据课文设置这样的情境:写出你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按照顺利,依次删去其中四样,留下你最后一样最爱,然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删去或保留的理由。通过活动,学生都深切体会到当生命只剩下最后“一样”时,才知道什么是生命中的真爱,并且该如何去珍惜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四、利用心灵流露,丰富情感
“作文是学生精神家园中有生命的、鲜活的、独特的灵奇建构。”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受美好时,那么,他们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也就具有了磁性、灵性和活力,凸现出心灵的内涵。我们语文教师要精心呵护好这份美好,守望好这块精神的家园,并让它草长莺飞,鸟语花香。面对学生一周一篇的倾吐心灵随笔,我每周一收上来周二就反馈,尽量多地找出随笔上的“闪光点”,加以发扬光大。一位高一学生在随笔《久违了,心头的阳光》写道:“我一直是个争强好胜的女孩,在小学、初中时,我不容人家比我好……进入高中,我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里倒数几名差生,我失去了信心,无力再竞争,再拼搏,我怕,我羞愧。竞选班干部,我连想也不敢想……”我知道后,找她谈心,并把她的随笔读给同学听,引起了共鸣。在紧接着的随笔中,她写道;“有一天,我突然被大家推选为组长,我大吃一惊,怎么会提名我,我不敢看同学们对我的反应,……我当上了组长!一股自信如阳光照亮了我黑暗的心头。久违了,我的自信,我的阳光!在丰富了一位学生的情感的同时,也丰富了一大片同学的情感。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8篇
从来都不喜欢寂寞这个词,总觉得它是唬人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旁人肆无忌惮地埋怨这个繁华的世界的深层,是无尽的寂寞的时候,我只能自嘲的一笑。我不懂什么叫做寂寞,甚至在我的生命里,这个词从不曾存在过。但是我晓得什么是孤单,是晚上爸妈出去的时候,只剩自己一个,留在电脑面前打这些字的时候的感觉。可是,寂寞和孤单的区别在哪呢?呵,只是在我的精神层面来说,寂寞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是完全没有必要产生的。然而孤单是别人所致,不在于自身。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体会我说的呢。只是猜测,如果现实中的人,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谁都不会想到是我写的。对于这个世界那么多强大的人来说,我算是很懦弱的那一种吧。我从来没有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过,所以,偶尔写些略带对尘世无奈的文字的时候,他们表露出来的,总是不可置信的目光。我当然知道,他们眼中的我,是个从来都不会表现出伤感的人。而我也习惯地,呼吸到真实的空气的时候,就开始微笑。因为,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微笑,比什么都重要。
突然,脑袋就像以前家里的那台台式电脑卡机了,什么都跳不出来了。却怎么都不甘心把这篇文章草草了事。所以,就像离题的作文一样好了,顺便写一个对我狠重要的人吧。如果看过《请相信,非早恋》这篇文章的人,应该知道,那篇的主角是一个在我小时候对我影响看似不大,实质很大的人。也说过,呐是唯一一篇纪念我们之间的事的文章。也不想失信。只是,想说的是,那个我此刻想要写的对我狠重要的人,还是他。本来是想单纯地就描述他的,刚刚也写了不少了。只是一念之间,全部删掉了。因为,或多或少,在写他的时候,会克制不住把自己融入进去,那样就真的不守承诺了。所以,最后,还是不得不草草结束把。
这篇本来就属于杂乱的随笔,也注定没有一个符合剧本的结尾。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9篇
一、创设随笔习作的氛围
1.制度保证:每周一篇。“每周一篇”形成制度以后,学生会积极地寻找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思考感悟,进而下笔成文。而教师通过及时批改,可以贴近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也可以受到启发,或改进教学,或心有所悟,教学相长,可见一斑。第一周的随笔,就有同学写道:“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文章,叫《逼你成功》,当时我很困惑,心里嘀咕着,什么是逼你成功,怎样逼你成功。听完以后,我豁然开朗。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们初三同学来说,简直是恰如其分,再也没有什么词可以来形容了”。
2.情理感染:呵护心灵。随笔的内容没有禁忌,学生尽情发挥,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内心的私密。有的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老师的偏见,有的会透露家庭不和,有的会因老师的误解而委屈,有的会与老师探讨情感问题,不一而足。这时候,我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文老师,而是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劝慰心灵的心理医生,甚至是自我批评者。角色复杂,身份特殊,肩上扛的是同学的信任、期待,心里牵挂的是同学的欢乐、忧愁。一动笔,一开口,就关系着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自己真诚的、有爱心的、充满幽默感的、平等的、亲切的语言,营造一种自由创造的气氛,设置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写作状态,并以文字表达出来。而与此同时,写评语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变得宽容,谦和,富于同情,懂得珍惜。有位同学这样理解孟子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心灯,只是有的人始终亮着,有的人的心灯已在不知不觉中熄灭了,然而心中有一盏灯的人总会用那盏灯来照亮自己未来的路。”如此精妙的理解让我耳目一新,我也觉得有必要擦拭我的心灯,照亮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教师的责任,正是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积极因素,包括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帮助学生将其提高为一种更为自觉的努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与内在精神上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转化为一种写作与精神财富。
3.成功体验:佳作共赏。放学生到自由广阔的天地去,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笔本上的红色波浪线渐渐地多起来,文章后的评语从一句话、一段话到一篇小短文,学生的眉目之间开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相互之间的交流渐渐地频繁起来。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契机――学生已经从“不愿写”过渡到“乐意写”,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学生到了初三阶段,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写作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也就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每周一星”的佳作,并把佳作推荐到校报校刊上,美其名曰“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都有被他人重视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慷慨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赏识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用关注的深情的眼告诉他们:我因你们而骄傲。为此,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总是及时地与他们交流看法,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时,就意味着他已经走向精神的成熟。虽然这声音显得比较稚嫩,但至少表明他已经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有信心继续旅程。实践证明,这种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倾诉欲望。他们开始赛文章,一比高低;读佳作,奇文共品。
二、指导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
1.关注人生。随着成长经历的丰富,初三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一旦考试失败,他们会沮丧、失意;考试发挥好了,取得了好成绩,他们会在内心加油、鼓励。会关注生命中每一种微妙的感觉,生命中的喜与悲,苦与乐,得与失都会成为他们写作的主题。这样就很容易进入精神误区:对自我的迷恋,自恋自怜,反复咀嚼生命的沉重、无奈、苦楚。这就提醒教师,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立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境界宽广,内心世界丰富的真正的人,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因此,我就有意识地通过随笔的评语,去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引导他们去注意生命的高贵、美好,用温情和理智去协调生命中不和谐的一面。这样,随笔中少了叹累叹苦自怨自艾,而多了积极达观笑对生活。周安安同学写道:“把失败当作一杯苦涩的酒,饮过了,才知道生活的滋味,才懂得跋涉的意义。”
2.关注社会。除了引导学生关心自我价值及其生命意义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关心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沉默,亲友的不幸,老师的目光,打工者的善良就成为写作的题材,博爱、安全、信任与感恩就成为写作的主题。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与母亲(父母去***做馒头生意)不在一起已经很久了,几乎忘记了母亲的容颜。这次回家,舅妈告诉我,母亲寄了双暖皮鞋给我。我忽然想起多年以前与母亲一起买衣服的情景,母亲的眼神如在眼前。我的心里酸酸的,我辜负了时光,没有珍惜与她一起时的幸福,想必跟母亲逛街是一件很美的事。那双鞋还没到,它一定好看,是一双充满爱的鞋,它载着母亲的爱,载着母亲的思念,载着隔山隔水的亲情,正从***向我走来。它是一双心中的鞋。”情由心生,读到这样浓情的句子,谁不动容?
什么是随笔范文第10篇
"呵呵,同志们好啊!"羊地同桌是一个超可爱地好象小弟弟地同学,今天不知吃了什么药,忽然之间爱上了阿根廷,问羊:"桌~~你喜欢阿根廷不?"好陶醉地表情~~心软地羊不忍,于是有生以来第N次说了谎话,"还好~~不错啊~~~""真地啊!知音啊!同志啊!!那,英国呢?"对英国毫无感觉地羊不得不第N+1次说:"还可以啦~~~""桌,我~~你万万年!"后桌莫名其妙地问:"你到底喜欢阿根廷什么啊?""全部!"一脸幸福地表情地桌,"你呢?""全不!""那英国呢?""全部!""你呢?""请参考上一题答案!""啊~~~~~~~"疯狂地桌,为什么说谎也可以让人那么兴奋呢?
物理课上.
"恩,这节课呢,我们来学习啊,浮力,啊,这个啊,据说是阿基米德发现地,啊,这个~~~""靠,阿基米德这个老头子!""恩?"羊地灵感突现,随手抓过一个本又随手撕下半张纸,又随手写到:"2000年前要撬起地球地那个老头子在浴缸了曾兴高采烈地吼出:找到了!现在看起来,他在吼出"找到了"地那一刻或许并没有想到,他所称量地皇冠,从此以后成为了整个现代文明赖以支撑地物理基础._____随笔"所谓精辟,仅以如此!
羊地文科好地天旋地转,桌地理科好地一塌糊涂,什么是模范同桌,此乃典范!人称"太极双收,阴阳互补",横行天下二人组!(羡慕~~~)
呵呵,初三不可怕,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