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文学是一条重要的支流。《中华大典・文学典》是这条支流里的巨舟,它载着读者在这条支流里研究欣赏着那跌荡不羁、灿烂绚丽的美妙景色。
且看它有多大的规模。文学典从1989年9月12日《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开始试点编纂,到2008年12月《文学理论分典》编完,全部结束,恰好20年。《文学典》的主编是程千帆先生,分6个分典:董治安先生主编的《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黄进德先生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卞孝萱先生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曾枣庄先生主编的《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吴志达先生主编的《明清文学分典》、张伯伟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分典》。总目录一册。洋洋大观23册,5400万字。这是全国280位专家学者、出版家、编辑家奋斗20年所取得的巨大文化成果,这不值得祝贺和颂扬吗!
《文学典》是一座文学史料的宝库。它整理了从先秦到1911年全部有关文学的古文献史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从全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文学的发展面貌和每个朝代、每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它不仅总结了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文学的精华,也为将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是前人所未做,具有重要开创意义的文化盛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学典》是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主编程千帆先生在序言中概括了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说它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具有强烈的教化色彩,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抒情,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写意。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心灵记录,在总体上具有情思婉转,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之美。文学批评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真像一首诗。《文学典》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充分展现了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脉络,显示了各种文学流派的学术观点和各种文学体裁的特色,它的学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你慢慢地欣赏吧!《文学典》整理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总集”、“体类”,应该说这是很大的贡献。从先秦开始,“总集”汇集有288种,对每种“总集”均有论述,从浩瀚的古籍中梳理,加以确认和选出,没有相当的学术修养和文献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同样,整理“体类”部分,也有相当的难度。《文学典》共选“体类”207种。这207种“体类”,真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以汉代“柏梁体”为例,什么是“柏梁体”,一般认为“柏梁体”是指汉武帝元鼎二年起柏梁台,元封三年诏群臣赴柏梁宴,并赋诗,武帝作“日月星辰和四时”七言诗,梁王以下和者25人,每人一句,此后,人们认为七言诗自此始,称此为“柏梁体”。但有人并不以为然。《泊水斋文钞》称:“昔人以七言始于柏梁,谬矣。‘夜如何其夜未央’,此与‘江有香草目以兰’何如?余谓屈宋七言,真绝千古,后人作者,无J措手。”《闻见瓣香录》说:“高帝《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将名之为大风体乎。《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J还。’将名之为易水体乎。”《麈史》说,在此以前已有七言诗。以此否定“柏梁体”。关于“柏梁体”的史料还很多,是很使研究者开眼界的。清代文学“体类”中的“广陵派”,则是指作品“巧於言情,精于取境”。两种“体类”,含义各不相同。可见“体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至于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共存。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作家,流传的关于他们的文献史料和作品是否准确,《文学典》作了认真细致精确的梳理。其广度、深度、准确度、可信度都堪称一流。全典搜集了7000多位作家的文献资料,这是比较系统全面的,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所收史料广泛而准确。比如汉代有位名史H的作家,历史上有将其作为两人,也有将其混为一者。《文学典》考证了《东观汉记》、《史通》、《通志》、《后汉书》、《博物志》、《山堂肆考》、《义门说书记》、《隋书》、《旧唐书》、《玉海》、《补后汉书》、《文章流别派》、《文心雕龙》、《文选》、《山谷集》、《法帖刊误》、《m州四部稿》、《m州四部续稿》、《清河书画舫》、《书法正传》、《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等20种古籍,将所有记载比较,20种古籍记载各异,有些相互矛盾。经过比较,原来东汉有两个史H,都是作家:一个字子孝,是沛国人,“王时为谒者”,著有《复神》、《说疾》;一个字孝山,“当何熹之时,作《出师颂》、《邓太后颂》”。两人生活的时代相距百年。《后汉书》记载将两人混为一人,以致以讹传讹,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这一订正,恢复了两个史H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史H是一朵花,经考证,变成了两朵并蒂莲。《文学典》功不可没。
《文学典》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广泛地对作品进行了评论。全典设有“分论”专栏,“分论”就是专门评论作品的。将文学史上曾经被评论过的作家作品及有关文章全部集中,共搜集1200多名作家的单篇作品,有诗赋及有关文章32700多篇。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多彩。有***治见解,有仕途生活、个人遭遇、旅游经历、亲朋聚散,是一幅上千年的广阔的社会***景,既包括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生历程的展示。诸多评论者对其内容广泛地进行了评论。将这些诗作揉碎辨析,使之花香万里,读它们不是享受吗!评论者多是有影响的作家及专门的评论家。由于评论者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经历有别,文学修养、思想观念、***治见解、仕途地位有别,对生活的体会不同,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评论,所以,所评角度不一,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看法往往也相异,同一作品看法不同,甚至相反。这就形成了对各类作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也是各种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对《昭明文选》,历来称颂很多,甚至以它为范本,但是坡在《答刘沔都书曹》中说:“梁肖统集《文选》世以为工。以轼观之,拙于文而陋于识者,莫统若也。”他不同意通行的看法。不仅是对《文选》如此,还有对许多其他人的作品也莫不如此。这是另有一家之言,也使人很开眼界。“分论”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艺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280位专家学者的辛劳,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幅画卷。他们的功勋,使我们,也使后人永远铭记。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读《中华大典.文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