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源词研究古已有之,但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过分关注语义或语音,考察的大多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没有考虑到词语的源流问题,对同源词的判定并不那么准确全面。他们的研究仍是值得肯定的,后人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的。同源词并不等同于同义词,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交叉。
【关键词】同源词;历史;同义词
一、同源词研究的历史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开始于先秦,当时只是个体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汉代出现了一些涉及探源问题的书,例如《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这些著作中的同源词研究通常就某一事物、某一词语来探讨其来源,如“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但并没有提出同源词的概念。
中古以来产生了“右文说”,代表人物有晋代杨泉,宋代王子韶、王观国,他们通过系统系联的观念,利用声符相同系联成批同源词,描写汉语中存在的同源现象。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章炳麟、高本汉、杨树达等研究汉语词源的大家,其中章炳麟和高本汉的成就最为突出。
章炳麟的代表作是《文始》,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同源学的理论,给语音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在意义的分析上提出了孳***、变易、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义通”的条例。他研究的是同源词,却以文字的造字法为词义孳***、变易的起点,这样就将“字”“词”混为一谈。另外,章氏有时为了满足“义通”的需要,放宽音转限制,甚至为了探求文字孳***变化,对语音有所曲从。事实上《文始》对语音把握还是较为严格的,大多数音转都是正对转和正旁转。无论如何,《文始》是系统研究同源词的一部著作,其创始之功是应该肯定的。
高本汉借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术语word family指称汉语同源词。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是为了比较亲属语言中有共同来源的词,用来判断亲属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是为了研究汉语词汇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研究亲属语言的理论研究汉语同源词,势必造成差异。高本汉自己也说“要肯定各类里的语词都‘是’亲属的,我现在还差得很远,我的意思只是说它们是‘可以测定’为亲属的”。[1]可贵的是他在概念上明确同源词具有“同一来源的语根”,这是同源词理论上的一大进步。
对章、高两人的研究,王力先生归纳为“声音不相近而勉强认为同源,意义相差很远而勉强牵合”。[2] 章失于意义上的牵强,高过分依赖语音。
为了纠正前人的研究弊病,王力先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前人的研究教训,写成了《同源字典》,书前所附《同源字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理论。王力先生对同源词的定义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近,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此处“同源字”即“同源词”。此处“同源字”即“同源词”。王力先生从三个方面对同源词做了规定:“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有同一来源。” [3]判定同源词必须严格按照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们不否认王力先生在同源词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但他的理论确实存在不足。首先过分强调了音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意义的重要性,其次,把同源词意义的关系简单化了,同源词意义的关系是丰富复杂的,并非只有“义近”“义同”两种。例如“买”“卖”虽为反义词,但因属于同一来源,也是同源词。最后,对“同一来源”的研究并不深入,《同源字典》中存在很多只是偶然的音同义同,没有确定是否同一来源,就归纳为同源字的现象。例如:“语”和“言”。尽管如此,王力先生的研究理论还是值得肯定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专家学者对同源词有了新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陆宗达、王宁:由同一词根派生出的词叫同源派生词,简称同源词。又,派生词指由旧词分化出的新词,新词和旧词之间的音和义有历史渊源关系,彼此音近义通。
王宁: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具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4]
任继昉:同族词,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词族中的词;换句话说,就是有同一音义来源的词。[5]
殷寄明:同源词即语源相同的语词,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孳***分化出来的语词,在语音上具有相同或相通之特征,而在语义上则有相同、相反或相对、相通之特征。[6]
王凤阳:以特征义为中心,它是核心词多义裂解所产生的以特征义为纽带的词的血缘家族。
这些定义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了“同一语根”“同一语源”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同一语源”的深刻认识。王宁先生修正后的表述更为全面准确,简明扼要,在表示同源词意义关系时不再罗列“音近义近”“音同义近”之类的,而是简单描述为“音近义通”,并强调“同源”。
王宁先生通过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反过来又指导同源词的研究。研究同源词总是从音义两方面着手,我们应该借助于语音而不迷信语音,最重要的还是意义上的“相通”。
王宁先生在同源词意义研究上提出了义素二分法,意在区别词汇意义和词源意义。“词汇意义是指词的概括意义,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词源意义指的是同源词在滋生的过程中有词根(语根)带给同族词或由源词直接带给派生词的构词理据,是词源学的研究对象。” [7]
例字=/类义素/+/核义素/——词汇意义(概括义)
遘=/行路类/+/交合/——在路上相遇(相遇)
媾=/婚姻类/+/交合/——两性相交以成婚姻(婚姻)
溝=/水流类/+/交合/——纵横交叉的水道(引水的渠道)
構=/木材类/+/交合/——交积木材搭建房屋(搭建)
仅看词汇意义,很难判断是否同源,通过义素分析法,清楚的看到它们相同的核义素“交合”,有共同的词源意义,便可以判断它们为同源词了。
对于同源词的研究,已有了较为科学的定义,总之,“音义结合,以义为主”是研究同源词的正途。
二、同源词与同义词
上文已经提到,王宁先生在研究同源词的过程中,运用义素二分法对同源词内部意义进行分析,得出同源词意义关系的公式:例字=/类义素/+/核义素/——词汇意义(概括义)。王宁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核义素和类义素在同源词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词性的同源词意义建立在核义素相同的基础上,它们因类义素的对立互补而区别为不同的词。” [8]义素分析法是分析是否为同源关系的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分析词的内部结构可以明确地区别出同源词和同义词。
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义位的核义素相同,它来源于造词的理据,由词的内部结构表现出来,贯穿于同源派生词之中。同义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的义位,此处“义同”,既可以是义位间核义素相同,也可以是类义素相同。同源词的“义同”指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它们意义之间的相通具有必然性;同义词的“义同”具有偶然性,是指某一义位的使用意义相同。因而同源词的“义同”不同于同义词的“义同”,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同源词和同义词有相互交叉的部分,同源词中包括来自同一语源的部分同义词。如:《说文·一部》:“天,颠也。”《说文·页部》:“颠,顶也。顶,颠也。”“顶”和“颠”互训,“天”“颠”“顶”都含有“顶”的意思,故为同源词,同时也是同义词,是具有同一语源的同义词。
同源词不一定就是同义词,同源词意义相通,不代表意义相同,有些意义相反的词也可能是同源词,例如:上文提到的“买”和“卖”,还有“受”和“授”。
同义词也不一定都是同源词,有些同义词音近义同,但并非出于同一语源,不能算作同源词。如“境”和“界”,两词都有“边界”的意思,“境”见母阳部,“界”见母月部,阳月对转,两词音近义同,但不属于同源词。“境”本作“竟”,意为乐曲终了,引申为“终”,又虚化为副词“最终”;“界”本作“介”,意为人披着甲片,引申为“两边夹着”“间隔”“界限”。“境”和“界”的本义不同,不是出于同一语源,不是同源词。
同源词和同义词并非相同概念,正确区分同源词和同义词,有利于我们学习研究同源词,掌握同源词的本质属性。
注释:
[1]高本汉,《汉语词类》,第55页。
[2][3]王力,《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第12页。
[4][7][8]王宁,《训诂学原理》,第33页。
[5]任继昉,《汉语语源学》,第103页。
[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第89页。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章炳麟.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高本汉.汉语词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王力.同源字论[A].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陆宗达,王宁.浅论传统字源学[J].中国语文,1984(5).
[8]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9]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