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探索,从概念、形成、作用机制、测量方法及以往研究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描述。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于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书中提出,在其1997年出版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中对自我效能亦有全面系统的论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对自我能力的判断,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是否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它不仅涵盖了自我效能感的广泛适用性,还包含信念的水平即个体在面临不断增加的任务难度时所具有的信念,以及信念的强度即个体保持面临阻碍时表现的所需努力的消耗程度。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机制,是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这不同于最初班杜拉认为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最初对自我效能感的理解是指人们对自己在某一特定领域充分展现能力的信念,因为完成不同领域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能力,个体可能在某领域有较高的信心,而在另一领域可能有较低的信心。目前,对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对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一种则是从自我效能感的一般性水平进行研究。后者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把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看作是状态的、特质的,他们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取决于个体过往经历,此外还与个体对成败经历的归因有关。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受个体成败经历和归因的影响而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自我效能感并不关注于个体在某一具体领域的信心知觉,而是关注个体在各类不同压力情境下,在应对时所拥有的更为广泛和稳定的个人能力胜任感,因此它可以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一般自我效能感发生在情境之后、具体行为之前,是个体对自身是否能成功应对各种情境的预测,是个体对自身面对挑战时的主观能力判断,而非个体行为或能力的客观测定。由此,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的知觉感受,是一种个体能力的总体信念,而非个体的行为或能力本身。
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班杜拉及前人的多项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1.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所产生的自我效能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直接经验是由个体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是个体的真实体验,是个体能力直观、可靠的反映。一般来说,个体的成功经验越多,其自我效能期望越高,失败的经验越多,其自我效能期望越低。不断经历成功会发展出个体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偶尔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低一些。成功经验对效能期待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成功时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个体的效能期望也可以经由观察或模仿他人的直接经验而获得。当观察或模仿的对象与个体有高度的一致性时,个体会通过比较,认定自己与观察对象有着相近的能力,会被个体作为对自己能力评判的参考,观察对象的成败经验会对个体的自我评估产生一定的影响。替代经验的作用源于社会比较,相对直接经验而言,并非个人能力的直接的信息资源。
3.言语说服。言语说服在生活当中被广泛应用。言语说服因其不费力即可得性,常常用于影响个体行为。通过说服,引导个体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以此来提高自我效能感。言语说服的作用关键在于它是否切合实际,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也依赖于劝说者的权威、地位、专长等因素。缺乏事实基础的说服是无法起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的。
4.情绪和生理状态。人们会部分的通过对自己的生理唤醒的认识来判断自己对当前压力的紧张、焦虑与恐惧,而压力和疲劳的环境一般会引发个体的情绪唤醒,因此无论是情绪唤醒还是生理唤醒,都可能包含着个体胜任力的重要信息。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处于强烈或负性情绪状态时,会引起个体质疑自身能力,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个体会在不断更新环境中,不断地重新评估和修正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态度和行为不是知识的直接结果,人们结合知识、结果期待、情感状态、社会影响和过去经历形成的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评价会影响态度和行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行为、认知及各种情境中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最直接的因素,自我效能感的效能期待决定了个体在实现目标或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和遇到阻碍时的坚持意愿和程度。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和情绪状态发挥其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述
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与行为的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除了受直接和间接经验、情绪和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外,还可通过参与到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和情绪过程中,影响个体的适应和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及情感过程四个方面体现。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临挑战时,多采取回避的策略,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积极应对挑战。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过程,最后对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产生影响。各类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
姜飞月等对集体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阐述了集体效能根植于个体效能,强调个体效能、团体成员间的联系紧密、相互合作对集体效能的影响(2002)。集体效能的提出和发展证实了社会认知决定因素在集体水平上和个体水平上发挥着同样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表明,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有重要影响。
当前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扩展到各应用领域中。多领域研究结果显示,教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其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较强;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亦有重大影响。
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一般自我效能感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因此其评价测量方法一般采用自我报告法。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根据特定的研究需要,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领域的自陈式量表,且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斯瓦泽尔等(1981)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主要用来测量个体在面对各种应激情境时,所拥有的一种概括、稳定的效能信念。该量表在修订过程中由最初的20项缩减至10项,各项目均采用Likert4点计分法。对该量表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该量表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被较多使用,现已成为相关研究中的常用工具。张建新(1997)、王才康(2001)等将其翻译并修订成适合中国本土的量表并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取得了良好的测量学指标。
目前,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测评通常选用由斯瓦泽尔等人编制,2001年由王才康等人翻译修订的中文译本。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能否有效应对不同情境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该量表共10题,采用4点记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GSE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介于0.60-0.77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参考文献:
[1]Bandura.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Bandura,Albert.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H.Freeman,1997.
[3]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姜飞月,郭本禹.从个体效能到集体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2002(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