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之不幸十有八九,因此学会激励自己,追求自由,心存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更显弥足珍贵。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福雷所表现的救赎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对身体自由的追求,而且升华到了对希望和灵魂救赎的渴望。本文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以及他在精神上对狱友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希望、自由、破除体制化的勇气。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救赎;希望;自由;体制化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位银行家安迪·杜弗雷被冠以杀害了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关进肖申克监狱。安迪在狱中没有失望,自暴自弃。为追求自由而执著奋斗19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成功逃出监狱,而且拯救了一批狱友,在精神上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存信念和尊严。
在1994年奥斯卡奖项的角逐中,根据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改编而成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共获得了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的提名。“救赎”思想贯穿了整部影片,从主人公安迪由反抗到自我救赎的整个故事情节,迎合了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迫切要求身体、希望和灵魂能够得到自由的释放的心理,因而赢得了广大影迷的追捧,成为公映时卖座鼎盛的影片。时过这么多年,该片在观众中仍然具有轰动效应,被影评者选作“美国十大最经典影片”,是迄今为止少有的极具回顾和品味价值的经典影片之一。
影片通过安迪为追求自由而执著奋斗19年的经历阐释了救赎的主题,即在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时要心存希望,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要有面对排除被体制化(同化)的勇气。
一、万能的救赎主是希望
作为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一直是众多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力求表达的主题。“救赎”这个词语起源于《圣经》:“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基督教义中,救赎就是指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只要信仰上帝,上帝就会来拯救你。在《圣经》中的上帝是万能的,但是在影片中,救赎是一场战争,是希望战胜绝望的战争,争取自由的战争。影片里,万能的救赎主不是《圣经》里的上帝而是深埋在安迪心底的希望。这种希望在影片中,通过安迪的言行给予了完美诠释,并且释放出强大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到底什么是“希望”呢?主人公安迪认为“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安迪到达之前的肖申克,囚犯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就是打架,除此之外就只剩下无所事事了。整个肖申克的生活环境非常混乱,空气中到处充斥着恐惧和绝望的气息。高墙内的所有囚犯对于自由世界的生活都不抱有任何希望。当一个人被无情地投入石头狱墙的怀抱中,他便与狱墙外面的世界相隔绝,甚至是一生的隔绝。也因此,监狱长在每一个囚犯到达这里时都以同样嘲讽的口吻宣布“把信仰寄托于神,把贱命交给我”,仿佛他就是这里的救赎主。囚犯在这里只有遵从监狱长的制度,无偿地为他劳动,没有其他任何权利可言。“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否则,黑暗就会来到不听话的你的身边,笼罩住你。监狱长通过他的残暴无形中给肖申克订立了制度,每一个囚犯都要服从它。在暗无天日的折磨下,最终肖申克的每一个囚犯在“制度化”中都彻底放弃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智慧的,他来到肖申克之后,并没有跟其他囚犯一起随波逐流,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希望,而且这个希望一直在肖申克伴随了他19年。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是一盏明灯,给受苦受难的人以活下去的勇气。正是因为心存希望,安迪才没有像其他囚犯那样被单调的监狱生活同化。即便是被陷害无辜入狱的开始就经受许多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安迪不仅自己心存希望,而且力***使其他囚犯也相信希望。老瑞德就是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找回了丢失多年的希望。在最开始,对于希望,瑞德认为“希望是件很危险的东西,会令人发狂,它在罪恶的肖申克监狱中不起任何作用”。但是,在安迪来到肖申克之后,冒着生命危险为狱警成功避税继承了一笔遗产给狱友换来了啤酒喝,坚持每周给州参议院写信要求重建了***书馆,并最终促使新***书馆的落成,为狱友赢得了在***书馆自由学习的机会等一系列事件使老瑞德认识到希望真的是世界上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逝去,并最终踏上了自己的希望之旅。
在蔚蓝的大海边,刑满释放的瑞德与成功越狱的安迪这对曾经在肖申克的监狱里共同生活了近20年对希望抱着相反理念的狱友,带着胜利的微笑拥抱在一起。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海滨相见,源于他们对于希望的坚持,因为心存希望,使他们避免了肖申克带给其他囚犯的悲剧命运。尽管在整部影片中,瑞德和安迪都不是道义上的模范,但他们坚持希望并最终获得自由的故事还是让观众感受到希望的强烈信号,心存希望就会获得救赎,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二、对自由的积极渴望
自由是美国价值观中的基础内容,对自由的追求在美国早已深入人心。美国颁布的《***宣言》中就明确规定自由权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不可被剥夺。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及美国的历史中都以不同的形式来宣扬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与许多其他美国电影一样,把对自由不顾一切的追求作为影片重点揭示的主题。
众所周知,高墙内的囚犯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影片中,在主人公安迪的身上体现着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他的“自由”信念的强烈激发,源于汤姆·威廉斯事件。汤姆因偷盗曾与杀死安迪妻子的罪犯关在一起,这让安迪从汤姆处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监狱长请求上诉,却导致汤姆被监狱长射杀,自己被关禁闭。此时,安迪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因此下定决心要重获自由。“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光辉。”尽管在高墙里面人身方面没有自由,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高墙外面自由生活的向往。因为他知道,监狱的围墙束缚不了人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
影片中安迪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自己的“自由”,同样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自由”,并且让周围的人感受自由。影片中,原本乏味窒息的监狱生活,却因为安迪的到来而充满了阳光。在影片中有三个场景非常明显地展现了“自由时刻”。第一个场景:在一个微风和煦的清晨,几个干完活的囚犯像在自己家的屋顶上一样休闲地坐着,有说有笑,喝着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冰镇啤酒,好像自己都成了自由人。第二个场景:当安迪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到***书馆工作时,他发现有破旧的留声机和老唱片,便将门反锁大胆地将话筒对准留声机,将音乐放给“放风”的狱友听。当悠扬的音乐掠过监狱的上空,那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神态各异的囚犯们,都不约而同地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驻足倾听。那情景,用安迪的狱友瑞德的话说“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而安迪则悠闲地躺在椅子上,把腿架在办公桌上,双眼微眯着欣赏,毫不理睬狱警的行为,仿佛自己正在惬意的梦中。第三个场景:肖申克的囚犯像自由人一样进出于因安迪多年如一日的要求和努力促使建成的当时最好的***书馆,自由地呼吸着***书馆里来自高墙外的自由的空气……影片中的安迪是一个努力追求自由的人。他自己想自由,也想方设法让狱友能感受到自由,尽管是短暂即逝的。他设法让狱友坐在屋顶上自由地喝冰镇啤酒、让他们听并感受音乐里流淌的自由以及为他们争取重建了能自由学习的***书馆……安迪所做的这一切,都在向观众传递自由的信息——人活着就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的自由,即便是在监狱里。
三、从容应对令人恐惧的“体制化”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高墙囚禁着人的身体,限制着自由,但这并不是这里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监狱长建立和执行的一整套制度。高墙只能限制人的肉体自由,而肖申克的体制化却在无声地啃食人的灵魂。在影片中,囚犯们内心的自我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情在肖申克的体制下都丢失了。在那里,体制发挥着强大的力量。回顾影片中老布鲁克的一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中所谓的体制化的力量。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囚犯老布鲁克被假释了。但他出狱后的行为表现却让人们为之震惊,他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监狱外的正常生活,最后不得已而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里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终于走出高墙迎来新生的老布鲁克要选择自杀?答案只有一个,老布鲁克是一个被体制化了的人。
关于体制侵蚀人的机理,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瑞德的话中了解到,“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监狱长对每一个新来的犯人说:“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如此露骨的言语表明,监狱长这个肖申克体制化的缔造者和执行者就是要把所有关进这里的囚犯体制成没有欲望、思想和自由的囚犯。可以想象,当年轻的布鲁克刚进入肖申克的体制时,肯定像刚刚进入其中的安迪一样讨厌并试***反抗。然后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于是,“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在时间的流逝中,老布鲁克慢慢失去自我,生活开始随着肖申克的方式进行,最后习惯于它并逐渐依赖上它。最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布鲁克被假释了。当他已经把肖申克当成家的时候,这个家却赶走了他。他被逐出体制之外,就像胎儿被剪断了脐带。离开肖申克使他失去了能够继续生活的依赖,最终无奈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肖申克的体制下,开始时别人给你建造监狱,接下来,你跟着一起建造,到最后你发现你已经跟监狱融为一体,不要你继续坐牢就是要你的命。老布鲁克只是狱中一名普通囚犯,被体制化在所难免。然而像瑞德这样在肖申克无所不能的人也被体制化了,他在被假释后,如果没有报告就撒不出一滴尿,可见肖申克体制的强大。
然而,电影有一个好处,就在于通过特定的人物或事件激励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同样是在肖申克的体制下,安迪只是在肉体上服从体制的约束,适应着体制化的生活,但在灵魂上他是完全自由的,没有被体制化,而且在行动上一直试***改变体制。影片中,安迪充当的是体制化的破坏者。他冒着危险,利用周围能够利用的条件激励着那些已经习惯于体制化生活的老囚徒们,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和感受到体制外的自由和希望。
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励志影片,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之中,贯穿着对自由、灵魂和希望的救赎。每次重温时,总能强烈地体会到其中传递的希望的力量。在现实的各种“体制化”下的人们,“忙着活还是忙着死?”影片中安迪从麻木到希望,再到自由的救赎过程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参考文献]
[1]圣经[M].南京:基督教协会,2000.
[2]王立新.自由与平等[J].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03).
[3]郭琰晖,邱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与自由[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李剑鸣.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评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J].世界历史,2004(01).
[作者简介]马荣超(1978—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