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在杜克大学“办公室时间”访谈活动中,华盛顿邮报前任副总编菲利普・本内特(Philip Bennett)与来自纽约时报的资深白宫记者、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马克(Mark Mazzetti),接受了主持人提问,就新闻调查报道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中文翻译实录。
(Q:主持人提问;Philip:菲利普・本内特;Mark:马克)
Q:从水门事件以来,华盛顿邮报开启了一个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时代,对至今已有近124岁的华盛顿邮报,我们很感兴趣究竟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追踪跟进,华盛顿邮报对开展调查性报道是如何操作的?
Philip:一个缺乏新闻触角的编辑,是不能激起读者兴趣的。同样道理,深度调查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靠堆砌一堆枯燥的数据、使用沉闷冗长的描述来完成的。如果我们要决定开展一个调查项目,首先会与像Mark这样的经验丰富的记者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新鲜事正在发生,有的时候,这些事件会激发一系列疑问,如果凭你的经验认为,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通过已有采访路径找到回答,那么你就可以聚集采访力量,花几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不断深入调查下去,直到找到所有的答案,给读者带来深度的阅读,这就是华盛顿邮报通常操作的一个模式。
Q:那么,这个决定通常是由谁来做出的?
Philip:记者、编辑都有可能。你知道,在newsroom(编辑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当然,大多数都是集体决策的结果。这个项目首先要让我们感兴趣,并且能够持续制造兴奋点。不过,报道核心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疑问,并进行求解,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Q:谈到影响,Philip当您还在编辑部的时候,华盛顿邮报2008年拿到6个普利策新闻奖,特别是有关water reed scandal的报道、有关violent military contract的报道、有关美国前副总统Cheney的报道,现在来看,如何评价这些深度新闻调查对社会的影响?
Philip:很难找到一种通行的方法来衡量所有调查报道的影响。对于像water reed***队医院这样的丑闻报道,影响很直观,责任人被开除,事态得到改观,有关方面采取了强烈的***策措施。
而另一组报道“副总统Cheney的影响”同样也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但是你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评价它。一般而言,我们很难与***府***有深入交流,但是该文的记者Barton Gellman却打破了这堵“墙”。
在美国***坛小布什时代,Barton以纪实手法还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揭示美国前任副总统Cheney在那些事件中不为人知的作用和贡献。这组报道出版后,虽然没有引起立刻的回应或者反响,但是正是通过讲诉这些故事,对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他们深度了解美国***府的运作,尽管这不会促使什么法案或者措施出台,但是提升了公众参与讨论重大议题的能力。
Q:在美国,报纸受到严重经济危机影响下,谈谈调查式新闻的发展前景?
Philip:我认为,眼下新闻调查报道处境非常危险。你知道,报纸的传统盈利模式正受到空前的压力。到目前为止,报纸(在所有媒体中)对新闻调查的贡献最大。但是,近10年来,这个产业已经失去3万多名记者。显而易见,美国报业危机影响到了调查记者团队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对很多地方性报纸而言,已经支付不起这样的成本。
不过,在美国媒体中,目前新闻调查的项目运作产生了一些新模式,这些试验具有让人兴奋的发展潜力,比如一些非盈利的组织,打破新闻机构的界限,与传统媒体开展项目合作,为新闻调查报道提供资金、资源支持。目前已经成功运作的有网站(值得一看),其最新的一则重磅新闻是,该网站和PBS(美国公共广播服务电视台)、NPR(全美广播台)联合对2300个验尸官和法医办公室展开调查,揭开美国司法机构在死亡人口调查中存在一个惊人的系统性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目前媒体在新闻调查中所使用的工具还十分落后,而这一领域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数据分析工具等等。有这些技术的帮助,即使是只投入极少量的几个记者,都可以在一堆庞大芜杂的数字中找到隐藏的故事。
Q:华盛顿邮报是如何管理新闻调查记者团队?有哪些推动新闻调查报道的***策?当记者成功完成一系列调查报告后,在收入上会有所体现么?具体能够增加多少?
Philip:华盛顿邮报付给记者的工资,主要与其职位挂钩(跟稿件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出版一组调查报道不会明显增加记者的收入,不过,确实有一些记者通过对外出售调查报道,或者出书实现收入增加,这另当别论。
其实,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调查记者,不论是你在这一年内取得了很多成果,还是你的调查项目陷入困境,甚至半途终止,邮报给你的工钱是几乎完全一样的。制定这样***策,邮报的出发点是对深度调查的采访行为提供全面支持。新闻调查本身就包含可能失败的风险,新闻机构不会让记者在个人收入上承担这个风险。当然,在完成报道之后,也还是有一些评价标准与其收入有一定关联。
一般来说,只有被认为是最优秀记者才能进入调查记者团队。他们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调查技巧。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水门事件以后,调查新闻成为一股热潮,大量有才华的记者都树立成为调查记者的职业理想。在华盛顿邮报内部,想跻身调查记者团队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机制也促成邮报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Q:纽约时报记者Mark通过视频电话加入讨论。Mark从您的个人经历来看,纽约时报又是怎么推动深度调查报道的?
Mark:首先肯定不是靠工资,我们同样也不是根据稿件的数量来拿报酬。
纽约时报设立有非常专业的调查记者团队,这些记者的工作就要围绕一些重大选题,花较长时间进行深度挖掘。虽然我不在调查记者团队中,我是纽约时报驻华盛顿分部的记者,因为所跑战线主要是美国白宫和***,所以报道也是以深度调查类报道为主。
我认为,主要是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现在人们从各种渠道获知信息已经十分便捷,这迫促每一位纽约时报驻华盛顿的记者从某种意义上必须成为调查记者。在纽约时报跑白宫战线,不是让你去报道白宫新闻秘书每天公布的简报,报道这些信息根本达不到纽约时报的要求,你必须从中挖掘别人没有的新闻。这也正是目前报纸因面临严峻经济困难而进行转型的需要。
Q:我们知道,即使调查性报道完成艰难的采访之后,在公开见报之前,常常会遇到层层阻力。华盛顿邮报是否也会面临压力或者风险?Philip您能否举例说明,是怎么应对这种压力的?
Philip:几乎每一个重大调查报道在刊登之前都会发生很多故事。有的时候,刊登此类报道的风险非常高。在极端情况下,例如1971年Pentagon Papers事件,法院甚至要求报纸停刊。尽管当时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这种压力非常之大。此外,还有潜在的可能是,记者因保护消息源而被判入狱。尤其是当今在奥巴马***府执***期,与其他美国总统相比较,奥巴马***府非常密集地出台了不少针对泄密或者有关机密追查的司法法令,这已经间接增加了记者和信息源之间的压力。
华盛顿邮报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过去十年中,华盛顿邮报出版了不少有关CIA在全球紧张地区建立秘密中心的调查。其实,在这些调查报道刊登之前,有一位美国***府高层官员,直接打电话给邮报的高级编辑,明确提出不要见报,理由是这会影响到美国国家安全。华盛顿邮报管理层立刻启动一个非常严肃的报道审议会,在审议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的高级编辑们都持以极为谦逊的态度,因为可能很多事情华盛顿邮报不清楚,事件的背景可能很复杂,但是,同时这些编辑也在进行衡量,尝试在官员的要求与报社的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Q:Mark 您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是否也感受到这种压力?
Mark:实际上我们受到很多压力。因为我所报道的对象,本身就涉及到美国国家安全和秘密。总体上来说,报道风险非常大。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我们在报道之前都遵循一个原则,所有的报道内容,必须事先提交给白宫工作人员,并接受其反馈信息。这个原则是纽约时报驻华盛顿的记者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有些时候他们要求纽约时报不要刊登相关内容,甚至整篇报道都不要见报,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Q:WikiLeaks事件已成为传媒界一大研究热点课题,WikiLeaks对美国***府、新闻机构都产生极大震动。Philip您怎么看WikiLeaks对新闻产生的变化?
Philip:现在还无法衡量,尽管这个变化还不是里程碑式的,但是它明确显示出一个趋势,科技能够起到一个关键作用。让文件传递更便捷、更广阔,甚至更加匿名,从某种意义上,WikiLeaks创造了一个装满秘密文件的匿名“抽屉”。这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本身也确实正在成为影响世界的一种新角色,但是,其影响力目前还取决于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体的作用,以及新闻机构如何将这些录音记录公诸于世的过程。传统媒体首先要进行求证核实,其次避免公开那些可能威胁社会和公众安全的信息,因此,这个公开的过程本身也在创造价值。
Q:Mark是不是觉得***府部门对媒体更加谨慎了?
Mark:在华盛顿,我们本来就很难与***府官员打交道。我不知道WikiLeaks是不是让我们的日子更难过了,但是这一事件发生后,在某些***府官员的眼中,纽约时报变成更加有责任了。因为早在去年7月纽约时报就获得WikiLeaks的录音资料,但纽约时报并没有抢先公布,而是派记者到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进行核实;并且与***府官员取得联系,告诉他们纽约时报将要做什么;此外,还投入大量精力对拟公开的录音资料进行删减,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人名,因为这些情报人员一旦被公布出来有可能就会丢掉性命。
现在还不清楚WikiLeaks是不是会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力量,但从运作方式来看,目前它信息来源是***方一个低职位的情报分析员,这只是单一信息渠道,如果它不能持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明年或者后年也许不会有人再谈论WikiLeaks。
Q:目前中东地区的事件成为国际关注热点。Philip,假如您现在身在开罗,并带着一组记者,您准备如何开展报道,会采取怎么样的深度报道思维方式?
Philip:很多新闻都是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的――这里怎么了?然后就是,究竟发生了什么?实际上我们现在还很不清楚这个问题――究竟发生了什么,几内亚、也门、约旦、叙利亚,这些地区所发生的,与埃及有联系么?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是怎么联系的?谁背后在组织他们?这些组织者在多大程度上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控制?在这种局势下,又有哪些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他们是怎么得到好处的?为了执行美国既有的中东***策,对该地区不同民主势力,奥巴马***府将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平衡?美国、***兄弟会和穆巴拉克***权这些不同势力背后是否会进行协商,或者达成某种交易?会有哪些交易?是怎么达成的?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能逐一回答,将是成功的深度调查报道。
(楚天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怎样做深度新闻调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