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文化旅游景区管理的角度出发,就汉英翻译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探讨。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三、建筑译名的勘误和统一性探讨;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英语翻译;三坊七巷
前言
2009年5月6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战略定位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2011年4月6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文化品牌”,并且支持包括厦门鼓浪屿在内的多个文化景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的工作得以进入快车道。
景区的申遗成功自然带来景区的升级,各方面的软硬件也需要配套升级。根据《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办法》,景区保护和开发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目前,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各相关配套设施和软件服务还未完善。本文仅就景区内现有的英文解说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个梳理,并依据翻译理论提出改进意见,希望为今后的翻译规范和外语服务设计能起到有益的启示。
景区英文信息系一般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虚拟网络系统等。视觉系统包括景区公示牌、旅游宣传手册、旅游纪念品说明书、视频节目解说、景区英文形象标识等;听觉系统包括涉外导游的解说词、语音系统、服务员等景区工作人员服务用语等;网络虚拟系统涉及虚拟纪念馆(博物馆)、网络营销、网络服务信息等网站(王淑芳,曲哨兵等)。本文作者从以上三个子系统考察目前景区的英文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英文翻译的硬伤要根治
部分建筑物和坊巷名称的双语介绍牌、坊巷导览***拼写、大小写的校对问题,语序错乱。以下做一枚举:
1.刘齐衔故居(宫巷)--Former residence of Liu Qixian,第二个单词首字母写错。
2.安民巷导览***: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ite under Provinciall Protection, “provincial”拼写中,末尾多了一个“l”。
3.安民巷导览***: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写成了“District under State Protection”
4.文儒访介绍牌:宋朝译成“Soong Dynasty”。其他出现宋朝的地方均有此误。
出现这些明显的错误,显然不是译者的问题,是由于信息***示在制作过程中,对文字部分没有请专职人员或专家监督把关。今后如若再出现,实属不该,、于未来的“国家5A级”景区的名有不良影响。
二、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误读
三坊七巷文化旅游文本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生平及其所依附的中华文化、民风民俗、、地方方言、人口变迁、文学知识、建筑学等等方面。作为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源语言(source text)的解读或解码(decode)。从景区目前的视觉系统举以下两例。
陈衍故居介绍陈“通经史、训诂之学”,译成“had an immense knowledge of ancient classics, history and education”。训诂学是研究汉文古籍中词义、语法、修辞现象的学问( ),尽管学界的定义不能等同于语义学(semantics),但在这里用“education”,显然是误解。
冰心、林觉民故居中,林觉民《与妻书》中的一句话----“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译文: The moonlight was shining through tree leaves and falling outside the window. Shoulder by shoulder, hand in hand, you and I were together without saying a word.)。原文中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应该理解为“(我们)什么事不诉说,什么情不倾述呢?”。因此,译文中“without saying a word”是对原文的误读。
三、建筑译名的勘误与统一性探讨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国外游客或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是个陌生的领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打造“士族文化和里坊格局制度”的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品牌有效的营销,使游客通过参观建筑物直观了解感受或者通过阅读旅游营销文本熟悉本地建筑特色,景区管理者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相关核心的建筑物和建筑物构件要有一个统一规定的英文译法,以便于品牌传播。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以下两个例子。
在何振岱故居的介绍中花厅翻译为“parlour”,应该比较准确译出中文花厅(客厅)一词的功能作用。在文儒坊介绍中却译成“Floral Hall”,应有不妥。“Floral Hall”在英语中是指花类博览园、植物园等,而不是客厅。
风火墙也就封火墙,马头墙,中国南方徽派建筑风格,在闽东(含福州)地区主要是马鞍形的风火墙,其主要功能是防火。景区内的译法为“fire-and-wind-proof walls”,无论是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含义的传达上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本文暂且将其译为 “firewall or fire-preventing wall”,或者 “ a saddle firewall”。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语言学的传统使然,国内外极少旅游英语翻译理论。文化旅游景区又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因此,旅游英语翻译是难上加难。根据 Peter Newmark 对文本功能的划分, 旅游资料这一文本形式体现了四大功能: 宣传推广功能(激发游客兴趣、 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介绍历史文化功能景点的人文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审美功能(让游客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指示功能(强调游客获得信息后所施的行为)。(转引自郑丽君,2009)要最大化的实现目的,译者该用什么的翻译原则、原理、方法等,如前所述,理论界各有各的理。有从异化理论出发的;也有认为归化、异化综合使用;有从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谈论旅游英语翻译的(姜智慧等)。比较各家观点,本文作者认为理据充分、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观点是《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金惠康)一文:“跨文化旅游翻译信息传递的效度应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心理;旅游翻译信息传递应突出宏、 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应具简洁可读性;并考虑所选择文字的诱导性特征;文字信息传递应区别其信息性质、 信息特点、 信息功能及其与主题关联性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本土文化缺省、 文化身份、 跨文化误解的研究。”
四、英语导游培养及其他问题
景区的英文导游培养是景区涉外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问题,也是景区听觉系统构建的重要一环。如上所述,文化景区英语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传递的文化信息丰富。导游员或者景区景点讲解员既要具备中华文化的修养、又要得到福建本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目的语(英语为主)。就目前福建省的导游考试要求和相关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考察,这样的人才市场几乎是个空白。因此,景区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该制订专业涉外英语导游人才的培训或培养计划。景区所在地福州的地方院校―--闽江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可以与景区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中文系可以开设“闽都民俗文化”等课程、旅游系或外语系可以开设“福州旅游英语”课程,考虑到英语导游的实践性特点可以开设“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等实践课程。景区与地方院校签订培养合同,优秀学员毕业后直接在景区上岗,“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为景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其他两个是马尾船***文化主题公园、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内容和文化因素与马尾船***文化主题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如近代海***将领、船***名人的生平介绍,马尾海***和船***事业的介绍。从福州旅游大品牌出发,人名、地名、景点名、菜名、主要的文化词汇(culture-specific)在对外宣传时都要有统一的译名。如,“马尾船***学堂”的译名目前有:Fuzhou Mawei Naval Academy, Fuzhou Mawei Shipbuilding College, Mawei Naval College, Foochcow Shipbuilding College等多个译法。景区景点介绍时用一个英文词汇,在景区展品介绍和展板里用的是另一个词汇,在旅游宣传材料时又是一个不同的名字。如此混乱的译名,可以看出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五、结 语
三坊七巷不仅仅是福州市的一个旅游景区,它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来(甚至更久远)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居民生活面貌,它植根于八闽文化沃土之中,又是“闽都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弘扬本土文化并把它推而广之乃是本土文化界包括外语翻译界人士的一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5,4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4
[3]《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2007
[4]王淑芳 谷慧敏.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5]曲哨兵.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语言服务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6]林尹. 训诂学概要. 台北正中书局,1993
[7]郑丽君.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8]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 ― ― 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中国科技翻译,2010,5
[9]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西北大学学报,2007,12
[10]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 上海翻译,2007第一期
作者简介:檀东榕(1972-),男,福建永泰人,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化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