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叙事性民歌。更是一首传统“信天游”风格的民歌。原民歌以通俗易懂的曲调唱出了旧社会的一个弱女子不幸的人生,更是旧社会妇女命运的一个缩影。新编民歌《兰花花》在把握原信天游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音乐旋律凄婉动听,既细腻又生动的表达出主人公兰花花的苦命遭遇,和兰花花与封建势力抗争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
一、兰花花的创作特点
(一)曲调
《兰花花》的曲调,是采用五声羽调式,并通过“信天游”音乐中的变体方式产生的两句乐段结构,它的曲调由上下句多次反复构成,结构清晰而对称。在第一、二段中,上句曲调几次向最高音冲击的旋法和延长音的处理,鲜明地表达了歌曲的思想主题。而后来的三、四、五、六、七段,出现的“si”音,用大二度音程代替了开始部分的四度跳进,使高亢、悠扬的旋律色彩转为悲伤,近似哭腔的表达,使兰花花无奈、忧伤的心情表现得贴切而形象。
(二)节奏、节拍
《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节拍是2/4,节奏非常工整有序,这种节拍是陕北民歌最为典型的节拍。这首歌曲的节奏在不同段落之间有比较鲜明的对比。第一、二段中,是表达了对兰花花的赞美,第三、四段中,采用慢一倍的速度,表现了兰花花被迫嫁到周家的悲痛,以及撇下情哥哥的无奈。第五、六段马上转入了突快,果断而坚决地唱腔,加上紧凑的节奏,生动的表现出兰花花的愤恨和极力反抗的情绪。第七段则是采用紧拉慢唱的摇板,节奏自由,舒缓但不失弹性。第八段是表达了“兰花花”对情哥哥的真挚爱情,因而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节奏稍慢。
二、演唱处理分析
(一) 唱词分析
我国传统民歌的特征《兰花花》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一带,因而与这一带的方言结合十分紧密,形成了其鲜明的区域特征。再者就是虚词的运用,笔者以下主要从唱词中的咬字及虚词的运用入手作以分析。
(1)咬字。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为“出声、引长、归韵”三个过程,“出声”就是咬准字头,“引长”就是延长字腹,“归韵”就是收清字尾。歌唱的语言表达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咬字吐词的语气、腔调也应该有所不同。如兰花花的八段歌词中,第一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兰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其中 “线”为儿话音“线儿”,“生(sheng)”字按陕北这一带方言要平舌音“seng”,“下(xià)”唱“hà”“爱(ai)”要唱“ng-ai”,字头是唱“ng”,归韵到“ai”,最后“人”字也不是唱前鼻音“rén”,而是唱后鼻音“réng”;第二段中“五谷子(的那个)田苗子儿……”“子”为儿话音“子儿”。第四段“撇下我的情哥哥……”,其中:下(xià)唱“hà”,“我(wǒ)字唱“ng-e”,字头唱ng,归韵到“e”。在演唱时,需要仔细区别方言的声韵与普通话的不同。
(2)虚词。虚词具有帮助表达抒发感情的作用,同一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完全相同。在《兰花花》的歌词中多次出现了“呦”这一语气词,同样在许多陕北民歌及南方民歌中也有使用这一语气词来表达感情的。在“一十三省的女儿呦”中,一方面承接上文中赞美她美丽动人,惹人怜爱,一方面又为下文中她的不幸遭遇作了铺垫,所以这个“呦”字可谓用的是寓意深长。最后一句中的“咱们俩个死活呦,常在一搭。”这个“呦”字则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民歌的口语特点,表达出兰花花向往两人能生生死死不离不弃的美好愿望。在演唱《兰花花》这首歌时,对于许多虚词的不同处理会给听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首先需要把握歌曲的思想和基调,再加上对虚词的一些小小的处理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虚词的使用在歌曲中也具有构成修辞的作用。通过虚词的使用,可以使民歌的歌词构成排比、对偶、夸张等辞格,进一步增强歌曲的表达效果。例如:“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惟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通过“数上……”这一实词虚词的搭配使用,形成了“‘数上’+名词+形容词”的表达结构,使上面两句歌词形成了一个对偶句,进一步表现出兰花花在众多女性中的美丽动人、出类拔萃。
(3)叠词。陕北方言词汇最大的特点就是叠字的使用,陕北方言对叠字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的地步。叠词的使用即体现在《兰花花》的歌词中,比如这首歌曲里出现的“蓝线线”、“兰个英英”、“实实的(地)”等词,这些典型的陕北方言词不仅体现出陕北民歌浓厚的乡土气息,更体现出歌曲表达的地方特色。
(二)情感处理
第一、二段歌词为“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蓝花花好。”这两段以极高的音起句,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四度(6 2)跳进和句中的四度甩腔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第三、四段“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这一部分由G调转入C调,速度慢一半,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兰花花被迫出嫁情景,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第五、六段“蓝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找,找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这一部分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我们可以感到女主人公的坚决的反抗。第七段“手提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这里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摇板,情绪紧张而热烈。第八段转回G调,“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常在一搭。”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
《兰花花》演唱要悲痛怨恨、深缓忧郁,旋律节奏曲折婉转。《兰花花》的歌唱艺术是依靠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来共同表现的。在歌唱艺术上来说人的声音只是一种音乐语言工具,只有以“声”唱“情”,以“声”表“情”才是目的。所以在演唱《兰花花》时要求的不仅仅是声音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陕北自有的地方特色,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才能有血有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兰花花》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