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悲剧影片。为追寻爱情和“美国梦”的盖茨比终于得以和分别多年的初恋情人黛茜重逢,希望可以和她再续前缘。然而,残酷的现实容纳不下他那缥缈的梦境。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的生活模式,盖茨比对黛茜的倾心,盖茨比的社会地位,盖茨比的追求,深刻揭示了曾经给美国带来机会与财富的“美国梦”,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就像美丽的神话一样。
[关键词] “美国梦”;菲茨杰拉德;盖茨比;破灭
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杰出的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是属于迷惘的一代,也是“浮躁的20年代”的代言人。《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他最好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该片极其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社会生活所反映的主题,并用象征手法展现了人们对长期以来向往的“美国梦”的嘲讽以及悲怆,深刻揭示了所谓“美国梦”只是一种诱惑和对人们思想的毒害。片中内容虽然短小,但结构错落有致,并配有典型的场面和人物的行动,语言简洁、抒情,整个画面为观众提供了一部极富美感却饱含韵味的美国人间悲剧。
一
“美国梦” 由来已久,最初是指清教移民对自由创造、自由信仰的梦想和渴望。然而随着在那片新大陆及向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美国梦”渐渐演变为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对成功的追求,这包括对爱情、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一直认为 ,在美国,只要个人通过努力、律己勤俭,那你就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过上美国富有人的生活。因此,自1776年以来,人们都深信不疑,在美国,只要经过个人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创意和决心便可走向繁荣,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援助,尤其是指有权势的社会阶层。两百多年来,“美国梦”像诱饵一样,引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因此当时的美国成为全世界人追求成功的天堂。“美国梦”最初是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它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从18 世纪一直到20 世纪20 年代,这种精神创造了美国巨大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当时的美国处处走在世界前列,例如,从原子能的利用再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从民用行业走到***工领域等,这些都是“美国梦”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所起到作用的结果。但是到了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梦”开始慢慢变成了颓废、腐朽的代名词,最初的那种艰苦工作、生活的节俭、节制等价值观念逐渐都淡薄了,这些都被后来的享乐主义、铺张浪费所取而代之。尤其是一战结束后,美国青年一代逐渐认识到这场战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争夺各自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却给千百万美国家庭带来了死亡和伤痛,他们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因此感到极度迷惘、失望、精神上一度空虚,从而开始转变为一味追求物质上享乐,形成“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20年代初的美国,商业主义也是盛行一时,因而一个新的时期 “爵士乐” 也随之产生了。此时的美国,每个人都向往金钱,成为赚钱的工具,成了金钱的奴隶。最初那种靠个人奋斗就能够取得成功的纯洁的“美国梦”便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梦”最初是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提高,但事实上,由于物质方面的梦想非常轻易快速就能实现,因而导致其很快超越甚至淹没原有的那种精神理想,于是便出现了物质上的繁荣富裕,而精神上却极度贫瘠空虚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在由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的电影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
影片中的盖茨比年轻时是一个少尉***官,来自美国中西部,并不富有。他爱上了叫黛茜的富家姑娘,但由于贫穷而无法同她结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盖茨比被调到欧洲,黛茜因此和他分手,可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少爷汤姆结了婚。因为汤姆另有情妇,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却并不能够去填补黛茜在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盖茨比却误认为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爱情,于是发誓要成为富翁来赢回她的爱情。于是他参加了一些非法贩卖酒之类的肮脏交易,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赚了一大笔钱,他特意在黛茜府的对面建造一幢非常豪华的大厦,为挽回失去的爱情,每个周末都在他的豪宅里举行盛大的晚宴,来吸引黛茜的到来,盖茨比挥金如土,整夜笙歌,最后他如愿了。盖茨比终于见到了魂牵梦萦的黛茜。此时的黛茜已非同从前,并不爱他,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有意他,盖茨比却也昏昏然任由她随意摆布,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会有如愿的结局。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往日的黛茜,黛茜只不过是将她俩目前的关系,当成一种刺激。一次黛茜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撞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承担了开车责任以保护黛茜,悲剧从此开始,此时的黛茜却打定主意离开盖茨比。在汤姆的指使下,让其情妇的丈夫开***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的“美国梦”彻底破灭了,成了“美国梦”的牺牲品。盖茨比的悲剧就在于他把所有的都献给了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只徒有美丽的躯壳而已,然而他不改初衷,固执地一味追求重温旧梦,尽管他知道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也非常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铜臭”。最可悲的是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的同时,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在欧洲旅行的路上。
三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生活模式是:首先是梦想,然后是清醒,最后是失败、绝望。在这方面盖茨比的生活经历和美国在这个世纪最初几十年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也曾是一片翠绿富饶的,让人产生激情产生幻想的土地,现在那些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最具有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灰谷”。 片中“现代人”的生活毫无意义、无聊和空虚,就像片中盖茨比那些无聊的晚会。那些来参加晚会的人没有几个人认识主人,都是些不速之客,不经邀请地自由来来去去,那些美酒、佳肴,音乐、笑声、各种脸孔构成了一幅嘈杂混乱的场面,也正是这些轻松快乐甚至疯狂的场面,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人毫无目的的空虚的生活以及无聊的心灵。晚会的豪华奢侈的物质与人们精神生活上的极度贫乏所产生的反差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些富人所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个人利益以及散漫无聊的情形与盖茨比有很大的反差。黛西那飘忽不定的充满金钱味的声音,汤姆那不安分的邪恶。盖茨比一方面保持着天真善良的本性,幻想着可以重温旧梦,另一方面也同样堕落腐化,盲目可悲的相信金钱的力量,却不管着钱的来历。这些人的行为都已远离了他们先辈们最初的那些信仰。希望消灭了,梦想也破灭了,必然会产生绝望和毁灭。因此,盖茨比的个人生活经历缩影当是美国整个社会生活现象:每个人都自私自利,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思想散漫无聊,生活毫无目的,并且没有人性,不负责任,生活上没有品位,没有道德,精神上荒芜腐化和颓废。盖茨比的死宣告了他“美国梦” 的彻底破灭。他悲惨的结局也生动地展示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
四
片中盖茨比对黛茜无限倾心和爱慕,实际上也是他对“美国梦”的无限追求的一种反映。黛茜的美貌就像“美国梦”一样,对盖茨比极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美国梦”的飘忽和不现实就像黛茜一样,自私冷酷、华而不实、虚假。盖茨比为了所谓的爱情花了毕生的精力去为自己构造了一个梦幻世界,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分不清楚现实和梦境。他只意识到黛茜崇拜金钱,却永远也不会明白他们是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巨大天壤差别。他为他的“美国梦”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那个具有传奇色彩般的“美国梦”连同他自己一同化为乌有,消失在他的梦境中。可以说,盖茨比用他毕生的心血建造起来的“美国梦”只不过是一具漂亮的躯壳而已,毫无任何意义。造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在他所崇尚的上层社会里,一切所谓崇高的精神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一点,盖茨比到死都没有能明白过来,片中盖茨比的悲剧实际上也是所有“美国梦”追求者的悲剧,是美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五
片中盖茨比的悲剧还在于他和黛茜根本就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物,他们社会地位不同,导致他们之间缺乏结合的真正基础 。片中富人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像黛茜的丈夫汤姆那样的世袭特权阶层,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流社会”,他们就像古老的贵族那样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他们才是特权阶层,因此不允许其他外人加入他们当中,尤其是“暴发户”;另一种是“暴发户”,就像盖茨比这样的人,他们虽然靠自己的努力很富有,却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在他们眼里,他不过就是个赝品,根本不配也不屑与他们交往。因此虽然盖茨比实现了他的“发财梦”,但他与黛茜还是永远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也就是说,即使富人不再富有,他也仍是富人,他也不可能等同于穷人;既是穷人再富裕,他骨子里也永远被认为是穷人,永远不可能和贵族保持平起平坐。那种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鸿沟是不可能被逾越的。当时美国的这种社会现象也暗示他的梦想必然会破灭。
六
在这部电影中,盖茨比代表了还抱有希望的一批美国人。他为理想而奋斗,但最终却失败了。盖茨比对爱情和生活的信念,也代表了先辈们最初“美国梦”的信仰,即对成功和爱情坚实的信念以及对真诚的追求。然而在这样一个浮华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得如此无聊和荒诞,已完全为物欲所奴役,而盖茨比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无邪的心灵、纯洁的爱和善良的同情心,这在当时的环境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有他自己的梦想,他梦想着他会赢回黛茜的爱,但他的梦想最终却成了一种幻想,就像“美国梦”一样。因此盖茨比的悲剧 ,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被毁灭的精神文明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另外片中盖茨比经常在自己的宴会上款待的那些有钱的“上层社会朋友” ,结果最后一个个都离弃了他,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参加他的葬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盖茨比从前有多么富贵,宴会有多么豪华,他的结局注定都是悲惨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真情可言,有的都是冷漠和虚伪。这部电影也深刻批判了毒害一代青年心灵的“美国梦”,也使我们进行反思并意识到:不是国外的东西什么都好,什么都可以效仿和接纳。我们应该学会用现实批判的辩证的世界观去看待资本主义的文化和财富。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极大的思索空间:那些曾经带来机会和财富的“美国梦”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宛如美丽的神话一般。
总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美国梦”完全没有带来任何的成果。因为,在物质上进步、繁荣之下仍存在着贫穷、歧视和剥削;而在道德伦理价值观上,也存在着虚伪、腐败和压制。“美国梦”最终只是一种幻想,就像菲茨杰拉德自己说过那样:美国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说这希望会实现,而实际上它却永远不会,美国只是一个永不升起的月亮。这就是对“美国梦”的最好总结。
[参考文献]
[1]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萍,王卫平.“美国梦”释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02).
[3]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张亚***.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广西社会科学,2002(06).
[5] 高奋,奏泽.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手法[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
[6] 邓年刚,脱俚.理想之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J].外国文学研究,1997(03).
[作者简介] 王伟芹(1971—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