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伏,是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前后持续40天。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40天,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们既要注意降温防暑,又要跟着节气来养生调养防病治病。那么,三伏天养生保健都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期特别策划从衣食住行全方位为您制作养生攻略。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异常分明。一年最冷的莫过于“三九”,最热的日子莫过于“三伏”。三伏天人不仅要承受高温和湿邪等侵扰,还有为了躲避高温而贪凉导致的不适。因此,要安度三伏天,得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衣――
进入三伏天,高温、高湿天气成了常态,中暑风险不断升高。黑龙江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徐伟认为,在衣着方面用得不对可能加速中暑。
穿雪纺类化纤衣服,并不凉快
雪纺裙、雪纺衫……这种看似轻便清凉的料子却一点也不“凉”。三伏天人体出汗量大,化纤布料虽然比较轻薄,但吸水性、透气性差,皮肤很难通过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汗液过多滞留会使皮肤分泌物腐败、发酵,加之合成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混入单体氨、甲醇等化学成分,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诱发过敏和皮炎。相比之下,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是高温天的首选,丝绸亲肤性好,更加轻薄,穿上通体凉快;棉质衣物吸汗,透气性好;亚麻材质孔隙大,透气性和吸水性好。
浅色衣服不吸热
深色吸热,浅色反射阳光,所以让人感觉凉爽。其实,穿着白色或太浅颜色的衣服会反射紫外线,反而容易伤皮肤。特别是白得耀眼的棉质服装,其中往往含有荧光增白剂,它会把有害光反射到人们保护不到的脸部。而红色光波最长,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其他颜色则相对较弱,所以夏天穿红色衣服能阻止紫外线,防止皮肤被晒伤。
――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说起三伏的饮食,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样的俗语。以前生活条件差,饮食选择上较单调,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以饺子、面条、烙饼为代表的面食大受欢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说,从营养方面来说,这句俗语依然有它的科学道理。
伏天人们容易出很多汗,汗水中有蛋白质、氨基酸、钾、钠镁、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维生素C等。所以,出汗的过程就是营养流失的过程。然而和米饭相比,面食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相对较高,所以吃面更能补充营养。
头伏的饺子怎么吃??菠菜虾仁馅挺适合
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寓意,因为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范志红建议头伏的饺子不妨包菠菜虾仁馅的。这是因为菠菜不仅能帮助肝脏解毒,还富含营养,每100克菠菜中蛋白质2.4克,维生素C39毫克,钙72毫克,铁1.8毫克,叶酸110微克,能弥补此时人体的营养流失。对于虾皮,不要选择腥味特别大的。这是因为腥味特别大的虾皮可能经过处理,有致癌物亚硝胺。此外,建议饺子皮用面粉和黄豆粉混合制成。这是因为豆类和粮食在营养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人体大有好处,而黄豆粉蛋白质很高,富含卵磷脂,使得饺子皮弹性更好,更加筋道,不容易破损和粘连。黄豆粉中还富含脂氧合酶。它能够把面粉中微量的黄色素氧化掉。这样,能够让饺子皮看上去更白,增加食欲。但是,由于黄豆粉添加过多会带来豆腥味,所以建议每10份面粉中混合1份黄豆粉即可。
二伏的面怎么吃?热汤面有利于内脏散热
吃了头伏的饺子,到了二伏的时候,人们就该吃面了。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范志红说,这个时候吃面最好吃点热汤面。热汤面有3个好处:
第一是吃面的时候能喝汤,使得溶解在面汤中的营养元素不会被浪费掉。
第二是温度较高。三伏天吃温热的东西会让胃肠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人体热量恰恰是通过血液来发散的。血液循环加快,也就让内脏的散热加快,从而让人感觉倍加凉爽。
第三,热汤面软乎,容易被消化。到了伏天,人胃部的胃液分泌较少,消化机能减退。容易被消化的热汤面此时恰好迎合了人体的消化机能,对养护脾胃很有意义。
吃汤面时,还可搭配油菜、小白菜、黄瓜、绿毛豆、胡萝卜丝、肉、鸡蛋、豆腐干等。尤其要提的是,配菜中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质的东西,这样可以补充蛋白质。面条种类可以多种多样,绿豆面、杂豆面、荞麦面、玉米面等都可以。
三伏的饼该怎么吃?饼卷鸡蛋
按照俗语,三伏天要吃“烙饼摊鸡蛋”了。这样的做法突出了一个“补”字。
在三伏当中,中伏的时间往往较为漫长。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所以,这个时候要适当多补充营养。
烙饼摊鸡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鸡蛋,很适合这时候来吃。另外,烙饼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受热均匀,温度不会过高,热量从外向内渗透,有利于避免B族维生素的流失。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烙饼摊鸡蛋太麻烦,于是就像吃春饼一样,用饼卷着鸡蛋吃。对此范志红提醒,这样做势必要摄入过多鸡蛋,油也会用得不少,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血脂异常、高胆固醇的人尤其要避免这种吃法。
绿豆、薏苡仁、酸梅汤“多酸多甘”消暑祛火
三伏天人热症较重,容易火气上升、情绪烦躁、焦虑激动、失眠等,夏季暑湿,适宜清补,“祛火”是夏日食补的关键。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徐世芬说,多种排毒方法其实也适用于消暑祛火,但同时也要注意,三伏天不能总处于温度过低的环境中,因为温度过低,可能使人体毛孔闭塞,体内热量不易散发,影响祛火效果。饮食也是祛火的重要环节。夏日祛火的食物包括: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蔬果,牛奶性微寒,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祛火良品。
盛夏酷热,不少人爱吃冷饮,导致湿气侵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甚至出现食欲不振等。如果吃太多肥腻补品,反会加重损胃伤脾,影响营养吸收。因此,像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瘦肉、鳝鱼、鸭肉等,都是夏季好食品。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功能,不宜多食。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吃些甘凉或甘寒之物,夏季还可再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在三伏天喝上一杯冰凉的酸梅汤,不仅神清气爽,还有助于消食合中、生津止渴、除烦安神。
关于冷饮
三伏天喝一杯冷饮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有的观点认为冷饮会导致寒气入侵,因此一点都不沾;有的觉得喝冷饮后也无不适,哪种观点准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结合科荣晓凤主任介绍,夏天喝冷饮与冬天脚冷、寒气入侵无直接关系。能否在三伏天喝冰水,要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如果是热性体质,则可以适量地喝冰水和各种凉性饮料;如果是虚寒体质,在热天则应该尽量喝温水,少喝凉水乃至冰水;但不论哪种人,过分喝冷饮都会影响脾胃健康。
――住――
伏天开空调,26℃最合适
北京煤炭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洪武提醒,夏天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与人们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有关。鼻塞、流涕、头痛、失眠、内分泌失调等都是所谓空调病的典型症状。空调致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室内外温差过大,虽然人体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极限的。从火热的室外一下子进入阴凉的室内,人体自身很难迅速调整,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表现为头晕、易倦、全身不适、精神不振及免***功能下降等。
专家建议,室内外温差不应太大,一般在8~10℃左右。夏天虽然可能出现38℃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是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的温度都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一般开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就应该开开窗户透透气,大约半个小时左右。
――行――
在夏天,适当的锻炼不仅能改善机体调节功能,增强对酷热气候的耐受能力,而且对预防疾病也大有好处。然而大热的三伏天,要“练练”也得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
三伏天的特点就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动不动就出汗,人体感觉闷热。那么锻炼时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注意锻炼的时间
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若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室内运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病区主任王永霞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还应避开早晨锻炼,这个时间人的血液较黏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也相应增高,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而下午5点钟则是锻炼的理想时间。此外,在锻炼地点选择上,要到有人的地点,避免有意外时无人发现。
第二,控制强度
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和平说,夏季过度锻炼,在中医上说是伤津耗气;而西医上则应注意避免中暑,以及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其他身体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主任医师罗卫芳、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庄乾竹建议3种运动比较好: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
第三,补水很重要
高温加上运动,会使体内水分加速流失,因此,在运动前后及运动的过程中都要及时补充淡盐水。在运动中,应遵循“少量多次”的补水原则进行补水,运动后补水注意不要过快过猛,以免引起运动后脱水的发生。另外,运动后不宜洗冷水澡,锻炼会使毛孔扩张,皮肤突然受冷会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散发而导致感冒、发烧。
――睡眠――
关于夏季睡眠,《黄帝内经》有过精辟的阐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指的是,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昼长夜短的夏季,适当晚睡、早起,不要因气候炎热就懒于活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学专家罗卫芳博士说,对于现代人来说,“夜卧”并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提倡顺应夏季的昼夜变化特点按时作息。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教授说,夏天睡眠讲究“晚睡、早起、午补觉”。尤其提倡适当午睡,这是非常好的习惯。一般,晚上11点以前入睡即可,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会适得其反,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防病――
进入伏天,连日的高温日晒让很多人大呼吃不消,医院急诊量也节节攀升。其中,中暑、空调病、皮肤病等“高温病”尤为突出。那么,究竟该如何安度酷暑呢?
中暑:经不起晒,情绪会失控
气温居高不下导致中暑的患者剧增,以前是以冒着酷暑工作的工人或农民居多,现在是老人、孩子、白领经不起晒,就连情绪也跟着中暑了。中暑后出现头晕、恶心、脸色苍白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情绪中暑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思维紊乱等。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支招: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耐热能力也很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新鲜果蔬、喝绿茶,少食油腻食物。做好心理调节,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不要太钻牛角尖。
空调病:冷热交替,血管易崩溃
在闷热难耐的天气里,空调成了人们的最爱,哪有空调人就往哪钻,因吹空调不当而导致的“空调病”也随之而来。空调温度过低会受凉感冒。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猛地收缩、扩张,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疾病,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血管脆弱的老人更容易中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汤成春支招:夏季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尤其是有脑梗、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更要注意。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6℃,同时要隔一段时间就打开门窗透透气。清晨和傍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皮肤病:肌肤敏感要呵护
烈日当空,很多人选择到户外戏水,殊不知这样的“烈日浴”很可能造成皮肤损伤,如脱皮、起水疱。同时,夏季是过敏高发期,很多人会出现过敏症状。夏季70%的过敏是由蚊虫叮咬引起的,宠物身上有寄生虫,很容易将其带到人身上。小孩体质较弱,抗原性较差,最容易因蚊虫叮咬过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董正邦支招:高温天出门前应尽量涂防晒霜,做好防护措施。皮肤被暴晒后,最好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再用凉毛巾冷敷皮肤片刻。如果因蚊虫叮咬引起过敏,可服用一些抗组胺类药物,涂一些含炉甘石成分的洗剂或***液。尽量不要用风油精、花露水,这些产品只能暂时止痒,并不能根治,还会引起二次过敏。
胃肠道疾病:肠胃功能最脆弱
夏季是肠胃功能最弱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各类肠胃疾病,特别是腹泻患者明显增多。贪凉饮冷易造成寒湿入侵,对于这类腹泻,通过中医调理往往效果更好,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胡曼菁支招: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和合理饮食。特别是幼儿的身体脏器还处于发育阶段,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尤其要控制食用冷饮,防止受凉。必要时可吃点精芪双片调理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