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南省江永县,人们想到的便是女书园、瑶族发源地千家峒以及千年古村上甘棠。一直以来,国内外文学学者、历史专家、学校学生以及猎奇观光者络绎不绝。
而今,在当地朋友的介绍下,一个更加神奇瑰丽的地方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那就是兰溪,一个瑶族寨子。千百年来,这里演绎着一部独特的民族文明史。
兰溪瑶寨位于湖南省江永县西南部,方圆约6平方公里,由上村、下村(黄家村)和大径村组成,3个村布局呈三角形,相距不到1公里。整个寨子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个姓氏,2900多人,均为瑶族支系勾蓝瑶,所以寨子通常被称为兰溪勾蓝瑶寨。据兰溪上村碑刻,“于(笔者注:予)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因名勾蓝”。可见,“勾蓝”应该是取居住地山青水秀之意。
初识瑶寨
天蒙蒙亮,我们一行人便驱车赶往兰溪。除了我一个外乡人外,一行人都是当地的摄影发烧友。吹着清凉的晨风,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我们顿时困意全无。“这里的地形很奇特,公路左边是喀斯特山貌,右边是丘陵地带。眼前是湘江水系,再往前走就是珠江水系了。”几位同行边走边向我叙述着他们家乡奇特的地貌与美景。
据碑刻记载,“窃我勾蓝,汉魏居之,经隋唐至宋元,各姓相继入迁,自此人烟稠密。”至今,兰溪勾蓝瑶古寨已历经1000多年,延续了40多代人。寨子里的人起得很早。我们到的时候,妇女们都集中在井边洗衣服了,挑着担子卖豆腐的老者已将豆腐卖掉了一大半,男人们正扛着犁赶着牛往村外走,小孩子也端着饭碗在家门口边吃边玩。
两条大青石铺就的古官道从村子里穿过,一条可以到千年古村上甘棠,另一条可以通往广西。当地人告诉我们,通往广西的这一条是古代著名的萧贺古道的一段,是秦汉时期中原通向岭南的一条主要通道,为历代朝廷重视,几经维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对于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来,村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在路过他们家门口的时候,他们会问我们吃饭了没有,并热情邀我们一同吃饭。后来,一位村民给我们送来了几个自家产的柚子,并跟我们说他要上山去砍柴,可以给我们带路。上山的路就是那条通往广西的古官道。
古官道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大多为石砌的台阶,有宽有窄,一般为1米左右宽。山上有泉水,冰凉冰凉,可以打上来喝。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捆一捆的柴,村民给我们解释说,刚砍的柴湿度太大,很重,一般他们都会把这些柴放在路边晒干后才背回家。官道很长,那位村民走得很轻松,我们却累得够呛。找到碑刻、当地一个学堂的旧址、一名和尚坐化的溶洞后,我们便返回了。而这位村民要去砍柴,据他讲,有时候他们一上山就是几天。
在寨子里呆的第一天,我只有一个感觉:勾蓝瑶古寨仿佛世外桃源,是人们远离都市、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但与很多古村寨相比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
守卫森严的***事堡寨
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勾蓝瑶寨准备补拍一些镜头,却意外地碰到了黄家村的老支书欧阳绪珍。欧阳绪珍被当地人称作是勾蓝瑶历史和人文方面的行家。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对古寨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看似随意排列、平静祥和的小山村在建寨之初实际上有着周密的规划,采取的是典型的堡寨聚落防御体系,是一座***事堡寨。
从村寨选址来看,整个勾蓝瑶寨隐藏在群山之间,形险势奇,形成防御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同时,在村寨四周山与山之间的关隘处,勾蓝瑶人砌起寨墙,将寨内与寨外分割开来。寨墙高丈余,宽约五尺,坚不可摧。站岗放哨的人可以在寨墙上行走自如。寨墙上堆有大大小小的顽石,这些都是对付外来入侵者的有力武器。关隘共有9处,均建有城门,古称石墙门。石墙门上皆有数百斤重的大钟,如闻有警,众钟齐鸣,响彻云霄。此外,寨墙上还建有门楼(类似烽火台)。门楼共有十座,供守寨人居住、望和把守。守寨人日出开门,日落关门,日夜巡查,守卫极为森严。
寨墙通过和天然屏障的有机结合,构筑了整个瑶寨防御系统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寨子内部,各重要路口也遍布着供人休息和看守的小楼,其作用相当于小型望台,这种小楼当地人称为守夜屋或关厢。作为第二道防线,守夜屋和关厢就像一只只眼睛监视着村寨的各种异常情况。
以往,勾蓝瑶胞一般是根据姓氏聚居在一个大院落里,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并衍生出数条次干道,各姓氏沿主干道、次干道以及巷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门楼是院落的唯一入口,构成了村寨的第三道防线。
为避免宅门直接开向街巷,民居常在垂直于入户的巷道上设置院门。院门和宅门的防御模式使民居形成“双门”结构,如同一道双保险,加强了住户单元的防御性。这是勾蓝瑶寨的第四道防御系统。
总体而言,勾蓝瑶对村寨进行了整体的有层次的防御建构,由外到内大体分为四级:寨墙和石墙门、守夜屋和关厢、姓氏门楼、住户单元。从历史可见,这一周密防御系统的形成与以往民族融和与纷争不断不无相关。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勾蓝瑶接受了中央王朝册封,服王化,纳瑶粮,负责镇守湘粤隘口。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勾蓝瑶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有习武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村里也有不少人会武功。
曾经的商贾云集之地
在老支书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饶有兴趣地在黄家村里转悠。青石板巷道是大山之中勾蓝瑶古寨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古商业街的一个标志。遍布黄家村的青石板巷道似乎不停地向我们暗示着古寨商业曾经的繁荣。巷道边的店铺一般为两层小楼,虽然店面有大有小,商号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店”。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寨子里竟然有1个古戏场和5个古戏台。古戏场在黄家村,虽然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但有专门供人坐着观看的台阶。剧场边上的一个石基上刻有“万历四十八年”的字样,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古戏场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了。“原来每到重大节日,戏场都会有各种活动。寨子集体议事也会选择这个地方”,老支书一边翻他的记录本,一边给我们说。
在很多地方,老支书都会指着地上残留的石基说,那里曾经是个庙或者庵。以往,兰溪勾蓝瑶人认为神灵无处不在,主宰阳界。庙宇是神灵的载体,阳界虔诚地建造庙宇,一定会得到好报。于是建庙祭神便成为勾蓝瑶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统计,仅6平方公里的勾蓝瑶先后建有64座寺庙道观。
一般而言,寺庙道观都会有一块石碑,用于记录庙宇修建的始末、发起人以及捐款人名单和数目。除此之外,勾蓝瑶胞也喜欢将古寨历史、官府颁发的***令、描写当地风光的风景诗以及名家的劝谕文和感情诗等刻在石碑上。现在,村里的碑刻多得让人难以想象,石板路上铺着石碑,井边围着残碑,山野的荒草丛中也矗立着石碑。“这些林林总总的碑刻实际上记录了兰溪勾蓝瑶寨的发展史。” 近年来,老支书一直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收集散落在村中的碑刻。当看到老支书站在菜园边和人差不多高的碑刻前艰难地为我们辨认上面的字迹时,我们知道做这件事情很难,既是体力活,也要耗费脑力。但是只有将这些碑刻上的文字整理出来,人们才能更详细地了解勾蓝瑶寨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兰溪古寨也会因此吸引越来越多的旅行爱好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