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阳1971年生于山东省东阿县顾官屯镇大张村。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当地的畜牧局工作,一干就是13年,生活过得平淡安稳。直到2000年,29岁的张向阳在《本草纲目》中得知了乌头驴的价值后,他平淡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找了两年才找到真正的乌头驴,想不到花3万元买回的3头驴全砸在自己手里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有一种阿胶叫做贡胶,是古代进贡朝廷用的。它是由乌头驴的驴皮和东阿水做成,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非常高。2000年,张向阳看到这个信息后,眼前一亮,对乌头驴产生了兴趣。他去当地的阿胶厂了解情况,阿胶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用乌头驴的驴皮做的阿胶确实是最好的,只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就很少再见到乌头驴了。张向阳想,如果自己能找到乌头驴,再转卖给阿胶厂,不就可以赚钱了吗?
乌头驴属德州驴,浑身乌黑,耳立、嘴齐、体型厚重,是我国独有的驴种。为了寻找乌头驴,张向阳几乎跑遍了东阿县周边300公里以内的所有市集。可是他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仍然没有找到纯种的乌头驴。在这期间,他还因为缺乏辨认乌头驴的经验,在购买时上过当。有一次,他将一头骡子错认为是乌头驴买回了家。还有一次,他买回了一头看上去挺精神,全身乌黑的驴子,本以为这次总算买对了,谁知一下雨,驴被雨水一浇,身上很多黑色的部分变成了白色,他才知道这驴是被染过色了。
2002年时,已经很少有农户饲养乌头驴了。据说,那一年,全世界的乌头驴加起来还不足300头。有一种观点认为,乌头驴的倔脾气是它数量锐减的最大原因。农户养驴,是为了让驴替自己干农活,一头听话顺从的驴,当然比不听话暴脾气的驴更让农户省心。所以,当时市面上大部分是三粉驴和灰毛驴。
乌头驴就快成了传说,而张向阳更像是一头“倔驴”。找了两年都没找到,身边的人都劝张向阳放弃寻找。可倔脾气的张向阳偏偏不死心,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坚持下去。一天,一个朋友跟他说,在山东无棣县的骡马市上看到了他要找的乌头驴,可并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张向阳一听,二话没说就拉朋友去了无棣县。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回,乌头驴还真让他这个“倔驴”给找到了。
第一次见到自己寻觅了两年的乌头驴,张向阳心里非常激动。他一边摸着驴,一边满心欢喜地跟驴的主人说:“老乡,你这头驴卖给我吧。”驴主人很干脆地回绝了他:“那不行,我不能卖,我还要用它挣钱呢。我这头驴是种驴,经常配种用。”张向阳不气不馁:“你怎么挣都是挣,我多给你点钱还不行吗?”当时,市面上一般的母驴不到2000元一头,公驴大约是3000元。在市集上谈价钱,忌讳直接喊价,而是用“手谈”。所谓手谈,就是指用手指头比出数字商谈价钱。张向阳伸出一根手指小声对驴主人说:“我给你1万行不?”驴主人摇摇头。张向阳又重新伸出两根手指,他的意思是再多加2000元,可驴主人理解成了2万元,死死抓住张向阳的手表示同意。张向阳知道驴主人误会了,赶紧申明他指的是1.2万元,驴主人却坚持没有2万元不卖。
苦苦找了两年,总不能因为价钱谈不拢放弃吧,倔脾气的张向阳最后花了2万元买下了这头种驴。后来,他又花了1万元买了两头母乌头驴。
乌头驴总算买到了,虽然当时张向阳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这3万元钱是他3年的积蓄,可他并不觉得这不值当。他牵着3头驴去了之前咨询过的阿胶厂,心里美美地想:“你们要这样的驴,我给你们找到了。我花了3万,你们起码还不给我个5万8万的?”可他没想到,他这如意算盘最后却落了空。
那一天,张向阳牵着驴找到阿胶厂的负责人,说要卖驴。那位负责人一看,笑了,说:“我们熬一锅阿胶需要300张驴皮,一天要用3000张,你这3张驴皮熬一小锅都不够,它没有商业价值,我们不要。”张向阳一听,蒙了,心想这驴不就砸手里了。那位负责人又接着说:“我们起码要1万头,越多越好,而且每年都要。一般的驴皮一张大约是150元,乌头驴的驴皮是普通驴皮的3倍。这是个商机,你不妨做做看。”张向阳被说动了心。
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己砸了“铁饭碗”办起养驴场
2002年,张向阳自己砸了“铁饭碗”辞了职,用房子做抵押,贷款30万元,几经周折终于在无棣县建起养驴场。当时他想,自己这么辛苦才找到这3头驴,还花掉3年的积蓄,总不能就这么砸手里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3头驴就会有300头,有300头就会有3万头。于是,他铁心自己饲养乌头驴。
一个养驴场,光靠一头公驴两头母驴去繁殖肯定不行。无棣县是乌头驴的原产地,为了增加乌头驴的数量,张向阳又开始赶市集,走乡串户地去找驴。只要见到乌头驴,无论大小,他都买回来。
张向阳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了养驴场里,最难的时候,他连请朋友吃一顿饭的钱都没有。刚开始,养驴场只养乌头驴,钱是只出不进。后来,他想到了以驴养驴这一招,买了一部分三粉驴养着,养好后再卖出去,挣个差价,勉强维持养驴场的正常运转。
要想让乌头驴成规模,还得继续买驴。可是,此时的张向阳已经山穷水尽了,房子抵押了,朋友也借过了,再去找谁呢?张向阳带着妻子去找丈母娘,想借5万元钱先用用。丈母娘知道张向阳在外边创业不容易,想把钱借给他,谁知小舅子听说他来借钱,板着脸说:“好好的班你不上,偏去养什么驴,有什么出息?借什么钱?”张向阳一听,倔脾气马上上来了,冲着小舅子就喊:“你怎么知道我养驴不行?现在不行不等于以后不行,不借拉倒!”说完,他一转身走了。
后来,张向阳又找到几个朋友借了5万元。3年多下来,张向阳连买带繁殖,养驴场的乌头驴已达到200多头。可养着这200多头乌头驴却是分文未赚,张向阳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曙光,他只是依着自己的倔脾气咬牙坚持着。就在他眼瞅着就要挺不住的时候,有人突然提出要用100万元买他的乌头驴。
那天,张向阳去养驴场,见场门前停着一辆东阿县的车。他正感到奇怪,从车里下来东阿县阿胶厂的那位负责人,走到张向阳跟前笑着说:“老张,跟你商量个事。现在我们打算运用传统工艺金铲银锅,生产《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那种进贡朝廷的贡胶。你的乌头驴都卖给我吧,我给你100万元。”
100万元在当时对张向阳是个很大的诱惑,拿到这笔钱就意味着,养驴场的工人工资有着落了,欠的债能还了,而且又赚了钱。但张向阳转念一想,养驴场已经成了自己的事业,如果卖掉了这200多头乌头驴,再想重新起步是件不容易的事。何不跟阿胶厂合作,自己提供养驴的技术和经验,对方提供资金,把养驴规模扩大,真正把养乌头驴当成一个产业来做,那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他将自己的想法跟那位负责人说了后,两人一拍即合。
他用找驴的倔劲开拓养殖基地,如今3头乌头驴已经发展到3万头
背靠大树好乘凉。张向阳用自己的养驴技术,运用企业的资金、市场,捆绑结合着去发展。2006年年底,乌头驴皮熬制的阿胶,成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遭的那些罪一朝换来上台阶,张向阳甩开膀子想在全国建乌头驴养殖基地。
2007年,张向阳先在云南投资800万元建起了养殖基地。之所以选在云南建基地,一是因为云南驴多,存栏量有35万头;二是云南气候好,四季如春,适合驴的生长。
后来,张向阳听说内蒙古的驴多,他就去内蒙考察,发现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农村老百姓都是用驴干活,而且他们用的大部分驴还是三粉驴。三粉驴和乌头驴杂交,生乌头驴的概率很高。2008年冬天,张向阳拉了27头乌头驴辗转来到内蒙古巴林左旗找了个村子,想把这些驴免费送给这个村的老百姓发展养殖,可没承想,他又碰了坎儿。
这个村子叫团结村,有100多户人家。开始,张向阳牵着驴去了几家,结果都遭到拒绝。村里有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张向阳想,这个老太太一个人在家种地不容易,如果她能养驴的话,也许会带动其他的人。第一次去老太太家,张向阳就吃了闭门羹。他没气馁,过了两天又去了,没牵驴,只带了点水果。这回老太太把他让进了屋里,张向阳又将话题引到了养驴上,说要送给她一头驴养。老太太说:“我一个老太太在家,还要伺候驴,不养不养。”张向阳一看,也不能太着急,这一次让进门了就是好的开始。隔了几天,他又去了,边帮着老太太扫院子边做工作。老太太寻思寻思说:“那行,要不我考虑考虑。”张向阳一听有戏,后来又第四次登门,可老太太这回见到张向阳,脸马上拉了下来,说:“怎么又是你,你可别来了,我一个老太太在家,你老来,惹得风言风语的。”张向阳还想解释,结果被老太太用扫帚给轰了出来。
在巴林左旗团结村一个月,张向阳把全村100多户都跑遍了,也没送出一头驴。后来,他看劝不行,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村里有一个小伙子26岁了,家里很穷,还没结婚娶媳妇。张向阳找到这个小伙子,跟他说给他找个挣钱的活。说好由张向阳给他提供驴,并教他给驴配种的技术,让他给驴搞配种,支付他配种费。小伙子一听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接着,张向阳又让村长用大喇叭宣传,让村民都去这个小伙子家免费配种,生了小驴后,张向阳以高出市场价300元的价钱回收。村民们一听能赚钱,就积极去小伙子家给驴配种。当年,这个小伙子就给驴配了300头,赚了3万元钱,媳妇也娶上了。
内蒙古巴林左旗团结村,后来成了张向阳在内蒙古发展养殖基地的示范村。如此这般,几年间张向阳在***、云南、内蒙古、辽宁、山西等13个地区建起了乌头驴养殖基地。如今,经过改良的乌头驴已达3万多头,带动近两千农户养殖。张向阳的目标是,2020年能达到年出栏5万头乌头驴的规模。
每个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都各有不同,但是,每个成功的人身上一定离不开坚持、执著这样的字眼。而张向阳的成功,是靠着他身上的那股子倔劲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倔劲儿正是坚持、执著的同义语。
题头照片:2011年2月26日,张向阳(右)参加央视《乡约》栏目的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