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表那么多字、那么多名词,究竟从哪里看起呢?掌握以下三大原则,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根据现行法规要求,食品配料一般按加入量比例的多少由大到小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但如果加入量小于2%的,可以例外,可随意排列。也就是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添加最多的,是主料。主料从根本上决定了食品的性质。以酸奶举例:如果酸奶的配料表第一项是鲜牛奶,而后是白砂糖、食品添加剂等,表明鲜牛奶含量最多;如果酸奶第一项是水,第二项才是鲜牛奶、白砂糖等,说明在添加的比例中水最多,之后才是鲜牛奶。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前一种是纯正的酸奶,后一种只是一般的酸奶饮料,因为通常纯酸奶是不含水的。
我们也可以把这条原则用在选择全麦面包上。全麦面包因含有丰富的纤维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有些商家只在普通面包中加入一点点全麦粉就称其为全麦面包。所以,如要购买全麦面包,优先考虑那些配料表中第一位就是全麦粉的,如果全麦粉排在后面好几位的话,建议就不要购买了,因为它已经不是全麦面包了。
数数配料的总数
除了配料的位置外,配料的数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个食物是不是垃圾食品。比如话梅,我们可以数一数配料的数量,通常在15种左右。除了鲜杏肉是最基础的原料外,剩下的就全部是添加剂。各种常用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甘草糖、阿斯巴甜等占到了一定比例。小小一颗话梅为什么有那么多甜味剂呢?这都是为了口感,因为甜味剂的口感毕竟不真实,添加一种的时候口味难免不正,所以需要混合在一起,并和白糖配合使用,口味才会更好。零食中的添加剂数量通常会很多,像蛋黄派就有将近30种配料。有时商家为了让配料表上的添加剂数量少一点,就会采用一些合并标志,诸如:香料、酵母、***化剂、增稠剂等。这些标志虽然看上去只有一个,但实际上代表了好几种甚至十几种的添加剂。为了你的健康着想,尽量少吃零食,因为你很可能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添加剂!
记住这些“艺名”
有一个名词想必大多数人都听到过: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危害很大。它不仅和猪油牛油一样,会升高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会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还可能增加***癌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并有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通常商家不会直接把这几个字写在配料表里,而是改头换面,给它取个“艺名”,比如:氢化植物油、起酥油、植脂末、人造黄油、植物奶油、麦淇淋等。除此之外,一些饮料中的抗氧化剂,也被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等看起来很营养的名词代替。面包配料表中经常写的膨松剂,也变为小苏打、碳酸钙等。
不过我们也不需要因为添加剂过多而恐慌,不是所有的添加剂都有危害。比如番茄红是增加维生素E的保健品,增稠剂大部分品种是天然存在的。有些标注的化学名词乍一看很陌生,但其实很多还是大家很熟悉的,如“谷氨酸钠”就是味精,“碳酸氢钠”是苏打粉,“硫酸钙”俗称食用石膏粉。
健康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的食物,虽然添加剂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学会怎样挑选。所以,睁大我们的双眼,不要再被精美的包装所迷惑,翻转商品,关注背后那小小字的配料表,一起揭开配料表里的“隐身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读懂配料表,不再怕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