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分水X除了石器制作工艺的区别,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陶器的出现,它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陶器也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它是用黏土烧制而成,为了打水和煮食物而用,而黏
土是岩石风化而来,因而制陶也可视为人造岩石。黏土主要由八种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硅、铝熔点高,是成型的骨架,钾、钠、钙、镁等易熔助熔,在高温下液化填充到未熔颗粒的孔隙中,这就叫烧结。而铁、钛还起到着色的作用,其中在富氧环境中烧成,呈现出氧化铁的颜色就是红陶;在缺氧环境中,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铁就是灰陶;用铁、钛含量低的黏土烧出的是白陶。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红陶钵就是我国古老先民在富氧环境中烧成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了远古人类的聪明才智。
钵是古代人们最原始的盛储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外型看,类似现代的碗,它兼有食器和炊器的功能。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泥质红陶圜底钵1979年出土于镇原县三岔高庄遗址。钵高10.5厘米、口径23厘米,重880克。素面,口微侈,圆唇,圜底。通体光滑,造型朴素大方,做工精细,质地细腻,烧制火候较高,器型规整。从器物口沿到器底逐渐由薄变厚,内壁上留有一些平行弦纹,大概是用慢轮加工时留下的,这是一件典型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2002年6月,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它分布在黄河中游,位于今天的甘肃到河南之间,距今六七千年,属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以定居农业和发达的制陶业为特点,其陶器以红陶为主,典型器物有圜底钵、平底盆和尖底瓶等。镇原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100多处,尤其以高庄遗址最为典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厚,暴露的遗迹遗物丰富。从收集到的器物和陶片看,它包括仰韶、常山下层、先周等文化类型。从这里收集到的52件文物看,有仰韶文化红陶人头罐,喇叭口灰陶尖底瓶,夹砂红陶缸、盆等;常山下层文化单耳带盖红陶罐、敞口高领折肩篮纹红陶瓮、篮纹单耳红陶杯;周文化细绳纹灰陶鬲、灰陶尊、穿耳壶、鼎等。其中,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4件。这两件红陶钵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研究镇原史前时期制陶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