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岁月的时空,我仿佛看到,老子骑过的青牛在秦岭山中彳亍缓行……
牛背梁是一座山,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所蕴涵的深邃与厚重绝非一般的山可比,人们说起它的时候总会自然而然地将它同秦岭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是秦岭的一个孩子,一个最健壮、最雄浑、最富有的孩子。
牛背梁位于秦岭中部,它魁伟的身躯将秦岭高高地托起,一肩挑起华夏南北,它是秦岭的脊梁,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秦岭在秦国以前并不叫“秦岭”,它叫终南山,历史上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因为它在肥沃的关中平原的南部,人们便叫它“南山”或者是“终南山”。直到秦王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国,一声皇威,钦定下“秦岭”,秦岭从此得名,开始了一个与秦国共春秋的时代。
秦岭脚下,孕育了十三朝帝王,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在咸阳立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被誉为“世界遗迹”的古万里长城,就是在那样一个洪蒙开启的时代,中国劳动人民用纯手工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跨越人类历史几千年,历经了数不尽的腥风血雨,时至今日依然坚强地屹立于中华大地上,令人既惊且叹。
继秦之后的汉朝,创下了人类文明的又一辉煌。西汉时期,大力发展农桑,彻底结束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让中原人民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富裕生活。当时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经济和文化都在快速而迅猛地向前发展,尤其是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结束了竹简和木板书写文字的时代,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进程。
一个朝代的没落象征着另一个朝代的兴起,就像太阳一样,每天落下一轮,第二天又会重新升起一轮。唐朝的出现就像是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刹那间将世界照亮。玄奘法师远赴天竺取得真经,翻译经文三百余万字,佛学的光芒照彻宇宙万物,一时间,中国成了世界佛教文化传播的圣地,在一片经文的诵读声中,世界便少了许多的杀戮与流血,佛教的普及在民间广泛的种下了善根与善缘,佛教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盛唐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其中名响天下的李白、王维和杜甫就曾多次来到秦岭,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尤其是王维在仕途顺畅的时候归隐秦岭,与山水为邻,为花鸟做伴,终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佳作。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就是描写的秦岭山中美丽而空灵的晚间景色。读他的诗,我最欣赏的当数《终南别业》里那一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又是一种怎样别开生面的人生,人生没有末路,只在乎我们怎样看待,峰回路转又何尝不会进入另外一种佳境?
因为秦岭,让这些文人墨客有了无限丰富的创作题材,又因为这些文人墨客,让秦岭有了与别的山脉不一样的气度与内涵,白居易写过一首《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写的便是南山人的真实生活。
昔日,秦岭是一个苍莽而浩渺的大山,带给人以无限的神秘和敬畏,人们就算走近它,能看到的只是凤毛麟角,无法窥到它的全貌,它就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磁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求它。
高速公路的开通,无疑为人们走进秦岭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一拨又一拨的人们走进秦岭山中,在这里徘徊、驻足,流连忘返,这令处在秦岭腹地的柞水人思考起来,何不为大家提供一个真正走进秦岭的机会,一解人们的千年之惑?
经过专业人士的考察论证,牛背梁是一个让人们走进秦岭、了解秦岭最好的切入点,它高居秦岭脊梁之上,其内仅种子植物多达3400余种,加上蕨类和苔藓类植物总数可达3800余种,有140多种兽类动物,鸟类338种,物种丰富繁多,植被葱茏,气候变化极大,有“一日历四季”之说。
牛背梁,一条通向秦岭深处的人行步道,将人与自然、将历史与现在紧密地连接起来,穿过岁月的时空,我仿佛看到,老子骑过的青牛在秦岭山中彳亍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