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2、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等,且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学巨匠,学生们对他并不陌生,对于作者的相关信息熟记于心;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多种描写方式,但对于其具体作用还不能完整作答;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且能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具体描写环境的语句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但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可能会出现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鲁迅的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本课作者对于文中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不同的、复杂的感情是这节课的情感体验点,以及作者要通过这篇小说来表现的主题思想是这篇课文的难点。
【现代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1、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课堂上小组交流与合作的讨论题及知识反馈检测题的文本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以提问的方式,情境导入
让学生回忆历史课上学过的辛亥***的意义?抽生来回答。
教师明确:辛亥***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认真深入的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热身
1、多媒体显示鲁迅的***片及其相关作品;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
2、多媒体显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多媒体显示字词的正确音形义;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情况;学生之间互批、互改。
4、学生听读课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
1、梳理情节结构。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四、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1、多媒体显示本课的情节结构。
2、显示本课的行文线索。
明确课文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五、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5)回故乡,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5、多媒体显示明确以上问题。
六、精读课文第二部分(6---78)在故乡,分析人物形象,并在小组内合作与交流。(多媒体出示)
1、明确本课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位?
2、阅读描写闰土的段落,完成表格,感悟闰土的形象。
闰土 少年 中年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劲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生气蓬勃)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衣服,浑身瑟缩,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像木偶人)
语言 滔滔不绝的介绍新事物(口齿伶俐)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
对“我”的态度 “只不怕”,送贝壳和羽毛,告诉我许多新奇的事(友好、纯真) 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隔膜很深)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乐观 寄希望在神灵身上
性格特点 聪明机灵 淳朴、善良、迟钝、麻木、勤劳
3、什么原因使得闰土前后判若两人?(是岁月流逝的痕迹吗?)
4、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依据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完成对文中另一个人物“杨二嫂”的分析,完成表格练习。
杨二嫂 昔日 今日
外貌 “
语言及动作
性格特点
6、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于其他两位人物分别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为什么?
七、精读第三部分(79---89)离故乡,小组合作交流,重点解读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品所变现的主题。(多媒体出示)
(一)研读以下关键语句,体会其含义。
1、“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句中“隔膜”、“隔绝”应该如何理解/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句中三个“辛苦”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让理解这句话?
3、如何理解“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4、“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为什么“他的愿望迫切,我的愿望茫远”?
(二)找出文中对故乡描写的语句,“过去故乡”和“眼前故乡”的对比,作者的用意何在?
(三)通过以上对文本中环境、人物的分析,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主题思想。
八、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本课在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2、方法归纳
(1)文中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气氛,为表达中心服务。
(2)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3)通过对人物、环境的对比中,体会并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力***实现以下几点:
1、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调动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高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考察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辛亥***历史意义的考察,又可以让学生明白各个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融会贯通、息息相关的,并且通过提问,可以快速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2、多种阅读方式并用,达到读与思、读与悟的课堂效果。
在本节课上,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首先让学生听读示范朗读带,在听读中培养自己的语感,检测自己对字词句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在阅读中细心体会作者的行文线索与思路,同时结合多媒体屏幕显示的问题,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并通过自己的有效阅读,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悟,给学生一个充足的***思考的空间,并为下一环节的小组交流奠定基础。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同学们为了使本小组在课堂上有出色表现,从小组长到组员都通力合作,分工明确,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小组长充分发挥自己管理、协调的才能,使得小组成员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条不紊的完成学习目标;在小组交流中,成员之间彼此畅所欲言,紧扣教师所出示的思考内容,积极发表自己对于课文理解的看法与观点,这样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表现欲望,也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差距,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与求知欲,从而达到“以优代差、以优促差”的效果,从而整体提升全班同学的语文水平。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各种复杂问题快速显示出来,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屏幕上快速明确自己的分析与理解是否准确无误;而且在分析故乡的变化时,运用多媒体对视觉的冲击效果,使学生很快明确作者在见到故乡时的心情,从而为最终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奠定基础。多媒体就像为我的课堂插上了高效的翅膀,让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虽然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到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把握了作者行文的思路及线索、体会了作者的主题思想,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仍然有一部分学困生不愿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小组中处于边缘状态,表现欲望不是很强烈。我要争取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信心,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