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华瑰宝”。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喜爱我国并提倡“发扬中华武术从娃娃抓起”因此在挖掘提倡和“中华武术”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小学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 武术 教学 训练
小学武术教学除了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它的独特的一面。通过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充实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的原则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直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分解教学法
武术教学首先用分解教学法,分解法是把一套完整的动作进行分解形成一招一式。其次,学习武术套路前先学会基本功,如在学长拳时,可先练一练跳跃练习,再学大跃步前穿、击步腾空飞脚等就更加容易掌握动作。
2.口令与动作相结合
在武术教学中,口令与动作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
3.练习和呐喊相结合
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冲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能使动作整齐;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
4.新授课
新授课时,由于小学生的方向感比较差,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固定学生的站位的练习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分不清方向。在示范动作时,最好取用背面示范,这样使学生容易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
5.重视尚武崇德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竞技比赛、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她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武术健儿们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克敌制胜的精神,以及公允、诚实、诚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得体现。二千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中华武术历代精华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武术道德,成为代代相传,世世相承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加强武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丰富
1.穿插游戏
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时,容易出现动作的变形,方向感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情绪随着课堂时间渐渐变得低落极不稳定。但当学生初次接确武术时,同学们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而,他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活泼、爱动、好奇、模仿等,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性,自尊心强,自制力不够,这样同学们容易分散精力,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一些有趣的游戏,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在掌握了一些结合手法、手型变化的冲拳、推掌和步法、腿法时,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一排接一排、一个观看一个做等游戏方法进行练习。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
有它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只要抓住其固有的特点,因势利教,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如针对它结构上的特点,就可以把有难度的单个动作分散来教,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可以把武术动作的名称,术语大大形象丰富,如“望月平衡”;有的直接反应了动作结构和方法,如“跃步冲拳”,教师就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讲述动作的要领,再结合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夸张,教学气氛就更活跃了。
2.激发竞争意识
在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在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形式多样化
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三、教学与训练中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武术的基本功,是人们从事武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通常称之为基本功训练或基础训练。构成基础训练的内容包括肩、臂、腰、腿等部位的练习,以及武术项目特有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练习。
2.相关动作组合的练习
武术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武术基础、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刻苦与勤奋等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动作看起来简单,但学生一时就是接受不了。这样,也必须面对现实,耐心辅导,采用分解教学法。有时某动作看起来复杂,但由于学生各方面均较好,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之后,做起来也比较顺畅,就不必进行分解教学了。这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注重现实的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分段教学和训练。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会较理想。
3.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武术的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
4.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专修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全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全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