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到河南省商丘市,当地文友介绍说商丘城西郊不远处有一座清凉寺,不妨去那里清凉一番。没想到清凉寺一行果真神清气爽,其竟然置身于一处年代久远的古迹里,也没想到那座庙宇里竟然佛、道兼容,更没想到那座高台曾经是王气氤氲的地方。
寺院的面积并不大,古色古香的砖墙四周都是农家,但因建在一处突兀的高台上面,所以在村外就能看见铅灰色的砖瓦,远远望去,整个高台就像一幅素雅的水墨风景画。寺庙现保存有禅门楼三间、大殿五间、后楼三间,从南向北依次铺开。东西两侧还建有几间布局对称的厢房。院子的里外竖着些石碑,生长着几棵干粗枝疏的老树。护院的几位老人说,禅门楼和后楼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基本上是原貌。我们在一块字迹漫漶的古碑上果真找到了明万历年间刻制的《清凉寺记》。几座青砖青瓦的老房子,墙体已被风蚀得坑坑点点,经数百年的香火熏染,房瓦已经变成了黑灰色,其间点缀着斑斑驳驳的绿苔。最让人奇怪的是一座寺庙里面居然住着多路神仙――前面大殿里供的是佛,有佛祖、金刚、菩萨;中殿里供的是赵匡胤和他的将相高怀德、石守信、赵普等;后殿里则敬的是玉皇大帝;两边的厢房里分别是唐僧和武圣关羽的塑像。这种佛道合一、佛里又中西合璧的寺庙布局实在少见。我想,清凉寺里佛与道的相安无事大概折射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心理,他们认为敬的神仙越多就能得到越多的保佑,所以才把所知道的神灵都塑进庙里。
清凉台原名清冷台,是西汉初年梁孝王所筑的一景。两千年前汉帝国建立之时曾历经秦末的战乱,清凉台一带肯定人烟稀少,乱草丛生,湖沼密布。单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定是颇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汉赋大家枚乘在一篇《梁王兔园赋》里,以极其艳丽的辞句铺叙了清凉台的美景。那时的清凉台周围还有池水环绕,名胜还引来了大唐诗仙李白和诗人高适等文人雅士,《归德府志》中记载,李白曾在台上写下了《鸣皋歌送岑征君》一诗。长河奔腾,日月流转,清凉台千百年来应是没有断绝过雅乐悠扬和美酒飘香,数不清的诗人、名宦在此留下了诗赋文章。清凉寺不愧是一处文化积淀丰厚的名胜古迹。遗憾的是,现在的寺庙里竟没有留给李白等人一片立身之地,不能不说是一大文化疏漏。
寺里专辟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殿堂,告诉人们清凉台和大宋***皇帝的重要关系。护寺的老人介绍:赵匡胤未做皇帝前任归德节度使时曾在此纳凉,原因是这里十分清凉,夏天没有蚊蝇。赵匡胤到过清凉台应是不争的史实,百姓的伟人崇拜情结决定了他们肯定不会忽略皇帝留下的足迹。不过我想,赵匡胤绝对不会是悠哉游哉地前来纳凉,而应是来此密谋改天换日的惊天大计。时年34岁的赵匡胤是后周禁***的最高统帅,又是守卫汴京东门的归德***司令。史料记载,赵匡胤于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恭帝即位的当年正月初一即带兵出征,迈出了兵变的第一步。周宝珠、陈振在编撰的《简明宋史》中说,赵匡胤带兵出征的理由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他以镇(今河北正定县)、定(今河北定县)二州的名义谎报***情,说是契丹勾结北汉大举南侵,要求出兵抵御,名正言顺地把后周大***置于了自己的指挥之下。大***出城之日,京朝的策应人员到处散布“策点检为天子”的舆论,打了一场类似当今美伊战争中使用的宣传战。正月初三,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假装酒醉初醒的赵匡胤不情愿似地被亲信挟迫着披上了黄袍……事关生死存亡的绝非一时兴起,部署也应是长期的经营。史载,公元959年7月,赵匡胤到归德***所在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住过一段时间,大概就是在此时到过清凉台。那时的清凉台还不可能有寺庙,因为周世宗反对信仰佛教,在全国关闭了三万多座庙宇。可以想象,当时的清凉台地处偏僻城郊,道路曲折,人烟稀少,高台一座,房屋几间,树大林深,正可借休闲纳凉之名商谈避人耳目之事。当时跟随赵匡胤的有归德***书记赵普、大将石守信和高怀德,都是后来参与筹划兵变的亲信。传说现在清凉寺里还保存有赵匡胤开掘的长达数十里的藏兵洞洞口,藏兵是为兵变演练?抑或是为兵变失败后留条后路?如果传说属实,燕赵籍贯的赵匡胤把他建立的大宋帝国以归德***所在地的宋州之“宋”命名,清凉寺也就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是宋朝的“***圣地”了,清凉寺里为什么供奉着赵匡胤塑像的谜底也就真相大白。赵匡胤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豪爽义气,至今还流传着他“千里送京娘”、“杯酒释兵权”的传奇故事,他还被尊称为“艺祖”,在中外历史上知名度很高。清凉寺作为一处见证过赵宋王朝诞生的景点,可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往事越千年,历史常常因为时日久远而蒙上一层神秘诱人的面纱。古台之上,白云悠悠,香烟袅袅。千古清凉今犹在,清凉寺美就美在它那些古老的传说及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