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腊神话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的发展和内容,也随着文化迁移逐渐融入拉美文学作品中。本文意在从纳西索斯角度对比分析阿根廷现代心理小说《隧道》里潜藏的希腊神话色彩,展现赋予现实意义的神话人物的虚实。
关键词:希腊神话;纳西索斯;孤独;自恋主义;地道
古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奠基者,在西方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印记,也是推动西方社会哲学、艺术、语言、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形成并影响世界的原动力和核心力量。作为古希腊文明留下的灿烂瑰宝,希腊神话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在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和审美角度达到后世文学作品无法超越的高度,但是希腊神话指导性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的发展进程,人本精神同时丰富了文学思想。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诗人作家开始以希腊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例如,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从神话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得到启发,创作出经典悲剧《特洛伊罗和克瑞西达》。十九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以及资本的大量积累,西方文学界逐渐摆脱宗教和封建思想的禁锢,大量题材新颖、思想先进的文学作品涌现,引领欧洲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在此背景下,古典文学的代表――希腊神话并未被时代的潮流湮没,却也逐渐走下神坛,以通俗平常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为神话人物和经典故事披上世俗的衣钵,用小人物表现天神和英雄人物的特征,拉近了读者与神话的距离,也赋予神话全新的视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q乔伊斯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小说中,作者巧妙结合《奥德赛》的故事情节,以希腊英雄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描述一个小人物一天的生活,借以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和悲观。时至今日,希腊神话依旧影响着许多文学巨匠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思路,精读一些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神话元素的沉淀。
长期被欧洲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其文学作品也深受宗主国主流思想的控制和影响。经历了欧洲文流的几次变革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拉美文学逐渐形成个性独特风格,作品重心由景观描绘向人物情节描写转移,涌现了包括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其中,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心理小说《隧道》,书中主人公胡安・巴勃罗・卡斯特尔(下文简称卡斯特尔)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回忆了他谋杀唯一知己玛利亚的动机和全过程,贯穿全文的详尽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在理性与直觉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有些评论家认为,《隧道》的出版代表拉美文学新走向的起点。确实,萨瓦托新颖的创作手法及独树一帜的描写技巧使《隧道》有别于传统作品和文学审美,然而,若仔细推敲文中人物特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隐约可见希腊神话故事的身影,深入剖析对比,美少年纳西索斯的形象逐渐呈现,他顾影自怜化作水仙花的经历也随之析出。
孤独
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命中注定孤独,因为他拥有无以伦比的美丽外表。俗话说最出众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所以纳西索斯觉得没有人配得上自己。他拒绝了少女们的爱意,在河边顾影自怜,没有人能够逃过他的冷漠,更没有人能够触碰他的内心。纳西索斯变得更加孤独,而由此表现出的冷漠和自傲愈发加深了他的孤独,就这样不断循环恶化着,终于,复仇女神被这种冷傲激怒,诅咒他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美少年的命运终止在河边,一刻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倒影最终化作一朵水仙花。在这个悲伤的故事中,纳西索斯自始至终从未承认过任何一名同伴,更没有爱上另外一个人。美少年的悲剧弥漫着浓厚的孤独: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从未体验过精神上被陪伴的感觉。
《隧道》的主人公卡斯特尔憎恶一切组织、宗派、社团和行会,憎恶由于职业、爱好或是相仿的怪癖而聚在一起的丑类。作为画家,他从不去画展,因为同行的八卦、观众的无知和展览负责人的愚蠢令他厌烦。换言之,卡斯特尔认为这些人都是“一路货色”:虚荣心强,自认为高人一等。整本小说的第一章,主人公都在强调对周围人的厌恶和与众不同,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内心独白描述了人物发自内心的孤独,表现了“寻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绝望,二次深化了主人公的孤独。一次画展中,玛利亚发现了卡斯特尔隐藏在作品《母性》中的孤独,这让画家疯狂地爱上了她。然而,随之而来的猜疑、误解和仇恨却让卡斯特尔心理扭曲并不择手段地杀死了玛利亚。这让卡斯特尔再次深陷孤独和绝望的泥沼。正如书中所写:“曾经有一个能理解我的人,而她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1]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正是最能体现主人公孤独内心的独白。
卡斯特尔如同生活在现代的纳西索斯,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理解自己的人,也没有找到共享精神世界的同伴,所以他拒绝旁人的靠近。从表面看,卡斯特尔和纳西索斯既高傲又冷漠;事实上,孤独占据了两人的一生,阻止他们理解别人也阻止别人的靠近。
自恋主义
神话故事中,纳西索斯的死亡值得怜悯也令人不齿。现如今,纳西索斯已经成为自恋的象征,由此衍生的“自恋主义”也发展成专指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等行为的心理学词汇。一般来说,自恋情结普遍表现在人类行为中,如爱护自己、虚荣和自以为是,但是,极端自恋主义就是一种缺陷型人格障碍。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并需要别人的钦佩和肯定。
正由于此,埃内斯托・萨瓦托将卡斯特尔塑造成“自恋主义者”。遇到玛利亚之前,卡斯特尔就表露出自恋情结的普遍特征:1.因为认为没画过画的人没资格评价任何一位画家也值得别人的尊重,所以不喜欢评论家聚会;2.因为瞧不起同行、观众和展览负责人,所以不喜欢画展。而卡斯特尔自己也承认并赞许这种虚荣和自信,他说道,“关于虚荣心我不加评论:我认为人人都具备这一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那些处处摆出爱因斯坦等一类名人的谦虚架势的先生们,实在令人好笑。我的回答是:谦虚易在成名时;我的意思是说,有些人貌似谦恭。即使当你认为虚荣绝对不存在的时候,你也会突然发现他的最微妙的形式:处于虚荣的谦虚。”[1]
玛利亚的出现加剧了卡斯特尔的自恋情结。但是,为什么卡斯特尔疯狂地爱上玛利亚后又杀死她呢?
玛利亚是唯一通过一幅画窥视卡斯特尔内心世界的人,因此画家觉得她是独一无二懂他和他共享精神世界的人。这是卡斯特尔疯狂爱上玛利亚的根本原因,弗洛伊德在《论自恋:导论》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描述之一就是:“爱上曾经的自己或抛弃过去的自己,亦或爱上拥有自己缺乏的完美的人。”[2]自恋主义者有时会爱上一个与自己相像的人。玛利亚,在卡斯特尔看来,就是另一个自己,如同处在残酷世界中的婴儿,让他产生情感共鸣,正如主人公所说:“她是个跟我一样的人。”到这里,卡斯特尔爱上的是他自己。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另一个特征是对钦佩和肯定的疯狂需求。卡斯特尔和玛利亚在一起的日子里,始终对玛利亚的行为保持警惕和紧张。玛利亚接电话的动作,她的夫妻关系,她出外工作等种种事件都让卡斯特尔怀疑玛利亚是否真的爱他,这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玛利亚的肯定也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绝对价值。渐渐地,卡斯特尔发现玛利亚也许并不理解他的内心,也不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以他失望了,更是恼羞成怒,仇恨和虚荣促使他最终杀死了玛利亚。
自始至终,卡斯特尔爱上的都是他自己,就像纳西索斯一样。自恋主义根植于卡斯特尔的人格和行为中,即,自恋主义源于纳西索斯,而卡斯特尔呈现了自恋人格的特征。
外部世界
纳西索斯出生时,一位盲人占卜师曾预言他若认不出自己便可长命百岁。直到成年,纳西索斯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只是通过别人的赞美了解到自己的美貌。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遇到仙女厄科。厄科受到女神赫拉的诅咒,只能重复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所以与纳西索斯进行了一场糟糕的对话。她向众神许愿,希望纳西索斯有一天会明白徒劳的爱的意义,复仇女神实现了她的愿望。当纳西索斯去河边喝水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脸,并爱上了水中的倒影,从此变成水仙花。
纳西索斯和厄科的相遇是纳西索斯观察外部世界的尝试,无奈对话以无法沟通惨淡收尾,美少年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也在这里结束生命。
卡斯特尔在独白中说道:“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漆黑、孤寂的地道;我所在的地道,一条贯穿了我的童年、青年和整个一生的地道。”[1]卡斯特尔的人生本是一条密不透风黑暗的地道,他在里面缓慢孤独地行走着;这条地道外,他不知道还有多少条地道也不清楚它们会否与他的交错。然而,他的地道角落开了一扇小窗,透过玻璃他看到了外面,看到了玛利亚,从此认为这个女人来自另一条平行的地道,开始觉得不再孤独,感到了依靠。与纳西索斯的故事对比,玛利亚就像是厄科,纳西索斯拒绝了厄科,而卡斯特尔最终杀死了玛利亚。两位主角之间交流不畅引发猜疑,导致悲剧发生。
地道本不该有窗,窗外的世界止于窥视,不可触碰亦不能沟通。卡斯特尔最后还是留在地道,守住自己的世界。纳西索斯终于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隧道》是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的独白书,借主人公讲述了孤独、抗拒外界和对自己的爱。通过萨瓦托细致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一位更真实的“纳西索斯”,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的内心。这位神话人物离开圣地,来到现实世界。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呆在一条不可触碰不能靠近的地道中。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Ernesto Sábato. El túnel. Edición electronic, 2010
[2]Sigmund Freud. Introducción al narcisismo, P.20. Edición electrónica de la Escuela de Filosofía de la Universidad ARCIS, Chile, 2012
[3]王敏. 希腊神话与文学及现代神话衍生关系之探讨[I]. 阴山学刊, 第13卷第1期, 2000
[4]唐文, 姚丽梅. 荒原上的纳西塞斯――对《出事了》中斯洛克姆自恋性格的阐释[I].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31卷第6期, 2013
[5]王永娟.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主要影响分析[G].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No.20, 2012
[6]尼・库恩,朱志顺. 译文名著文库052:希腊神话[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