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粉碎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选编的《唐诗选》。它囊括了自初唐至晚唐的130多家、600多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出乎意外的是,晚唐诗人章碣广为流传的咏史诗《焚书坑》竟付阙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忽然记起,1970年代前期折戟沉沙之后,在下达的几批材料中有与这首诗相关的一条,不外是“借古讽今”罢。这才明白,《焚书坑》未能入编,实系池鱼之殃。
作为***治家诗人的,对这首流传千载、寓意深刻的咏史诗情有独钟,在风雷激荡的上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三次书写,成为研究这位擅长以诗词为***治斗争利器的***治家心路历程的绝好材料。
【与傅斯年的“窑洞对”】
1945年7月初,抗日战争已进入第八个年头,重庆国民参***会黄炎培、章伯钧、傅斯年等六位参***员组团访问延安。关于这次延安之行,人们熟知的是黄炎培与关于民主***治的“窑洞对”,却鲜知傅斯年与关于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对话录”。事情的起因是谈及傅斯年在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时为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的傅斯年是的一员健将,毛的这番话固有东道主的礼数成分,也还是基于史实。傅斯年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报以“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也是出于礼数,傅斯年向求字。7月5日,致信傅斯年:“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毛书写的条幅全文是: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人咏史一首书呈孟真先生
“唐人咏史一首”即为章碣的《焚书坑》,“坑灰未烬”一般的版本为“坑灰未冷”。将信和条幅对照来读颇有意味。既然“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何以“述唐人诗以广之”?针对傅斯年的“过谦”,毛以“刘项原来不读书”自况,从特定的语境看,似乎以“不读书”的“过谦”来回报这位学富五车的史学家。从自身的学养和后来对教授、学者的态度来看,这类“不读书”的自况却并非单纯的自谦。1936年,毛在延安的窑洞中与美国记者斯诺彻夜长谈,其中回忆到1918年下半年自己在北京大学***书馆的经历:
我职位低微,无人理我。我的一项任务是登记来读报纸的人的姓名,但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我这个大活人是不存在的。从这些来阅读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治和文化的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这番回忆似有可议之处。傅斯年、罗家伦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还是1919年以后的事。那时已离开北京南返。从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自然早在1918年之前就开始了,但那时的“头面人物”是***、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也包括时任北大***书馆主任的,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包括时为北大学子的傅斯年、罗家伦。在1936年的回忆中独独提及此二人,似是时间的错位。推究起来,这种错位似由傅、罗拥护所致,更重要的是毛的这些回忆所流溢着的抱怨与嘲讽。有学者曾分析,这番遭遇在好胜、自尊、敏感的青年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样看来,对傅斯年印象似乎不佳,如果不是出于现实***治的需要,以其心性,未必有与傅深谈的兴致。但时隔27年,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七大当选为***,“思想”已载入刚刚通过的新的,这位众望所归的中共领袖正踌躇满志地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运筹帷幄。而“统一战线”正是七大***治报告中所总结的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故对来访的国民参***员不仅礼数有加,而且寄予希望。
然而终究是,“遵嘱写了数字”不仅是谦谦君子的礼数,“述唐人诗以广之”更是巧妙地表达了这位***治家引领潮流的信念所在――正是“不读书”的“刘项”才成就了暴秦的大业。章碣的本意在嘲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愚蠢,毛的用意则在推崇“不读书”的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在深谙国情的看来,中国新民主主义***本质上是农民***。从1927年秋收起义,走井冈山道路,经过18年的艰难曲折,已成为拥有近一亿人口(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区的领袖。从这个意义上说,毛以“刘项原来不读书”自况,看似自谦,实为自信。
【为“焚书坑儒”辩护】
四年之后,江山易主。1949年3月,的老朋友、“国***三仁”之一的柳亚子作《感事呈》,首联为:“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说项依刘”姑且借用***主持编辑的《诗词选》一书中的解释:“劝说项羽归从刘邦。”1954年秋,在一首五律中有这样的尾联:“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作者在1980年明确回答有关人员:“刘亭长”指。
诗无达诂,以上所引柳亚子、诗作,只是巧合,为的是说明1950年代第二次书写《焚书坑》。1959年12月,为弄清章碣的籍贯,致信秘书林克,再次完整地书写此诗。在那样一个年头,日理万机的大脑中又冒出这首咏史诗,究竟出于怎样的需要,因信件内容的单一,又缺乏同一时期相关材料的参照,已很难作确切的考证。但此次书写《焚书坑》的“古为今用”显然不同于14年前的“述唐人诗以广之”,则毋庸置疑。笔者以为,以1949年之后对秦始皇的评价来看,绝无认同章碣本意的可能。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辩护,广为人知的是1958年5月8日在中共二次会议上关于破除迷信的讲话。那天兴致很高,先是坐着讲,说到“厚今薄古”就站起来了,毛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似有异议。当着一二千与会代表的面发表了这样一番高论:
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的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独裁者,是秦始皇,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这番话似未涉及焚书,但从整个语境来看,其意不难明了。看重舆论宣传,主张舆论一律。曾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加斥责的郭沫若,在闻知毛的这番话后,于后来的《论秦始皇》中有如此发挥:“以焚书而言,其用意在整齐思想,统一文字,在当时实有必要。”这位颇能体会上意的学界班头,大概是说出了的心里话。
既如此,在1959年12月再次书写《焚书坑》也许是一时的兴会。但笔者以为四个月前在庐山发生的那场严重的***治纷争恐怕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因素。面对对“三面红旗”的质疑,力排***治局多数成员希望缓解事态的意愿,并说“不同意批彭就上山重新组织红***。”结果(时任***部部长)、***(时任总参谋长)等人以“***事俱乐部”的莫须有罪名遭到整肃,被打成***机会主义“集团”。正在受到信用的取代,主持中央***。担任***副***的十大元帅大半被除名,仅保留、、***三位副***的头衔。为了肃清在***队的影响,庐山会议结束后即在北京召开有千余名高级将领与会的***扩大会议,罔顾事实地批判彭的“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追究所谓的“里通外国”,甚至将因同情彭而被迫检讨的的检讨书下达到县团一级。“***”的威望因此遭到贬损。
【“”前夕三书《焚书坑》】
并非巧合的是,正是从1959年10月开始,以《七律・读报有感》刺责赫鲁晓夫,从此这位***治家诗人的创作主题便转向“反修”。1966年4月,正是“”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暮春时节,读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4月12日编印的《文电摘要》上登载的《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于14日挥笔写了一则长达七百余字的批语,愤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只会啃书本(这是一项比较最容易的工作),他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讲起这些来,一窍不通。他们中的很多人确有一项学问,就是***反***,至今还是如此。他们也有“术”,就是反***的方法。所以我常说,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他们不自惭形秽,整天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如此下去,除了干反***,搞资产阶级***,培养修正主义分子以外,其他一样也不会。一些从事过一二次四清运动从工人农民那里取了经回来的人,他们自愧不如,有了***干劲,这就好了。唐人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批语的结论是:“学校一律要搬到工厂和农村去,一律实行半工半读,当然要分步骤,要分批分期,但是一定要去,不去就解散这类学校,以免贻患无穷。”(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不知何故,批语并未下达。是激情过后的再行斟酌,抑或另有更紧要的举措而无暇顾及?在4月14日这天第三次书写《焚书坑》的同时,还写下许多关乎大局的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撤销“二月提纲”通知稿(即后来经毛多次修改和增写大段文字的《五一六通知》的初稿)的批语和修改,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里、***府里、***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的工作,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
混进***里、***府里、***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权,由无产阶级专为资产阶级。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文稿》第十二册)
以上这段文字除了“反知主义”,又从另一层意义上表示了对“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殷忧――“不读书”的“刘项”,对于***权的安危无疑更具决定意义。这是对“儒生”和“刘项”的双重警戒。
也许是巧合,正是4月14日这天,郭沫若在人大***会议上即席发表讲话,称自己几十年来所写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一点价值,要全部把它烧掉。
“”的烈火烧起来了,它毁灭了多少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这真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啊。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