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内容的一种社会团体,它是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体育社团的起源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旨在厘清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为我国今后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社团 起源 发展
1.我国体育社团的定义与性质
1.1我国体育社团的定义
在我国,体育社团是指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其类型主要包括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下属的各项体育协会、各省市,以及学校成立的学生体育联合会和各单项体育协会。
1.2我国体育社团的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体育协会从属社会管理范畴”,它是民间自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体育社团的基本社会定位。有关法令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以盈利为目的”,由此得出我国社团具有民间性和非盈利性。体育社团是人们因共同的喜好聚在一起,开展同一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团体,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更好地完善自己,说明体育社团具有同类相聚性和互益性。
2.我国体育社团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我国历史悠久,“体育”和“社团”这两个词是在近现代才产生和定义的,无法具体叙述我国体育社团的起源。据古籍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夏商学校已经有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如习射。唐朝时期建立了专门的运动团体,以满足对高水平活动的要求。这类团体有“棋待诏”,“打球供奉”,“射生马队”,“相扑朋”等。到了宋代,逐渐由宫廷待诏转移到了民间体育社团。有了“锦标社”(射弩)、“英略社”(行拳使棒)、“相扑社”、“川弩社”、“蹴鞠、打球社”、“角抵社”、“出猎社”等体育社团,在汴梁、临安等大城市出现了专门的表演场所“瓦子”(瓦肆)。节日期间,各地社团组织也有表演活动,称之为“社火”。
1911年以前,我国真正以研究和开展体育活动为宗旨的体育社团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如香港华人足球爱好者于1904年成立的“华人足球会”和1908年成立的“南华足球会”,以及在同盟会员陈莫士等人帮助下,霍元甲于1910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操会”。1924年7月25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东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1941年国民***府社会部正式注册为社会团体,它是旧中国唯一正式的全国性体育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社团迅速成长,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6年,标志是17家全国性体育社团在这一年成立。第二次是1964年,其标志是8个全国性体育社团在这一年成立。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第三次高峰,1979年新成立的体育社团数量达到了13个,1979年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团处于平稳发展的趋势。随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体育社团数量呈现出有起有落的曲线型发展的轨迹。截至2002年10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注册的全国性体育社团共有87个,包括分支社团共计123个,其中包括全国性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基金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各种民间组织更是不计其数。
3.我国重要体育社团的发展历程
3.1精武体操会
1910年6月由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发起并组织集资在闸北王家宅(今交通路会文路附近)举办精武体操学校,由霍元甲等两位教授武术,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间体育组织。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1911年3月3日精武体操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现民德路南端跨越铁路至北浙江路处),设有两个练习室、***书馆及宿舍,还有摄影室,称为第二会所。1916年4月6日精武体操会迁入位于提篮桥倍开尔路73号的新会舍,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自此,精武步入了壮大与繁荣时期,开创了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1919年精武分别成立第二分会(在南市煤炭公所内)和第三分会(在鲁班路山东会馆内),倍开尔路会所改称总会。1910―1920年,10年中该会会员发展至1100余人,外地亦纷纷建立精武分会并邀请上海总会派教师前往指导。1920年7月3日,应国外华侨人士的邀请,上海精武会派了5名骨干成员陈公哲、黎惠生、罗啸敖、陈士超和叶书田去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宣传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事业并协助建会,在精武历史上称为“五使下南洋”。最高峰时,国内外分会达42个,会员逾40万人。1924年,精武办事处因倍开尔路房屋财***困扰而迁入中央大礼堂,即今总会所在地。1938年日寇入侵,强占了总会会所,上述大部分书刊和影片被毁。后该会迁往南京东路慈淑大楼(今东海大楼)。抗战胜利后至1946年年底,才收回福德里总会会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精武体育会由***府接管,逐步成为虹口区的一个体育场馆,继续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活动。
3.2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1910年10月,唐绍仪、伍廷芳、王正廷、张伯苓等人发起成立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此时,南京正举行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所以该同盟会将运动会的召开日期10月18日,定为该会的成立纪念日。该同盟会设董事会与评议会,办事机构设在上海,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王正廷任名誉副会长,沈嗣良和董守义先后任总干事。该组织被视为中国全国性体育社团的雏形。1924年5月22日至24日,武昌举办第三届全国运动会,8月24日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取代原“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1927年郝更生继任会长。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中华全国体协随***府西迁重庆,总干事沈嗣良因圣约翰大学校务牵绊,未及撤退,几年来体育协会没有实际负责人,会务停顿。1941年2月1日张伯苓等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召开中华全国体协董事会,聘董守义为副总干事,并于5月向社会部备案,批准为社会团体。1942年10月1日召开临时董事会,依法将董事会改组,原任董事改称理事,原任名誉董事改称监事,分别组成理事会及监事会,推张伯苓为理事长。11月在大田湾修建平房两幢,1943年1月迁入办公,董守义总干事,会务日益展开。1948年5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中华全国体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改选理监事,王正廷当选理事长,1949年中华全国体协驻地由南京迁至台北,会务停顿近两年。之后会址迁移不定。1951年由时任中华全国体协总干事郝更生博士任理事长。1973年6月7日,中华全国体协全面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黎玉玺出任理事长。1989年12月23日“中华全国体协”改为“中华全国体育运动总会”。
4.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体育社团,学术界存在很多观点。北京奥运会之后也曾经反复讨论过“举国体制”是否合理的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体育社团本身,而在于我国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科克利的分析,体育一共分为两类:表演性体育和参与性体育。对于两类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体育社团的发展截然不同。在竞技表演类体育运动中,由于费用太过昂贵,中国体育社团还显得过于孱弱无力。乐趣参与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反映了个体对体育的需求。这种发自个体内心的需求催生了乐趣参与性体育的发展,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有组织的社团形式必然孕育而生。在中国,这种体育社团正在萌芽、发展、壮大,在不远的未来,真正的体育社团必将随着乐趣参与性体育运动发展而壮大。
中国体育社团就整体而言,其自主性、***性和自愿性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比较多。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体育社团的起源与发展,对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加快与世界体育的接轨,推动我国体育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庆侨.重庆市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3(5):22-24.
[2]叶茂盛.从体育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体育社团的未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8):16-18.
[3]颜中杰.中国体育社会团体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32-35.
[4]谭华主编.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王俊奇.南宋临安民间“体育社团”[J].体育文史,2000,(4):39-40.
[6]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7]黄亚玲,等.制约中国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文化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8]王旭光.对全国性体育社团发展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31(4):56-6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国体育社团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