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何世平做不了一个纯粹的艺术电影人,因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作为峨影集团董事长的他为发展不得不考虑市场化;何世平又做不了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电影人,因为他骨子里有对电影最人文、最浪漫的憧憬。
何世平说他坐在这个位子上难,一边是电影梦想,纯粹拍能在艺术史上留下痕迹的好电影,市场弱处理;一边是市场梦想,靠市场让峨影辉煌再起。他未曾罔顾其一,在既有的电影发展格局中,放弃任何一个都成就不了另一个。
中文专业的人生梦:接手第七棒
1958年,朱丹南任峨眉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随后是李映青、杜天文、滕进贤、吴宝文、李康生,到何世平这儿已是第七棒。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曾为巴山蜀水带来荣耀与梦想,虽然90年代改革后势头渐减,但依旧没有阻碍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对峨影的期望。随着文化产业日益受重视,越来越热,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的峨影,在新时期又肩负起振兴蜀地文化产业的使命。
何世平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时,就想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但因当时没有名额,只能作罢。任命下来时,他有些惊讶,冥冥中的缘分让他快三十年后实现一个梦想。
此时的峨影正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缓慢摸索。在电影形势日趋火爆的今天,亟需一个既能兼顾峨影多年人文、现实主义传统又能兼顾市场的带头人,在前几棒经营的基础上,为峨影开辟一条合适的出路。
何世平曾在《青年作家》任副主编,历经了《青年作家》最为红火的时刻,也历经了地摊文学冲击后的反思与以副刊养正刊的改革;在成都有线电视台主持工作,成为中国地方电视台最早引进海外优秀影视节目(如ESPN体育节目、MTV音乐节目、特纳动画、Discovery探索节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并将其合理编排符合国内大众观赏需求的第一批人;没有要一分钱拨款,借款借贷筹办峨眉电影频道,现在每年为峨眉电影集团上交2000万元,改革经营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做优秀电影人内在需求的人文素养与外在需求的市场革新能力,何世平都具备了。
当年还是学生时的何世平从望江楼边的川大校园一路颠簸来峨影看一场内参片时难耐兴奋,可现在真正步入位于成都市清江东路360号的峨影厂时感到些许“破败”(尽管何世平之前作为峨眉电影频道负责人,但工作地并不在峨影厂)。此时的“峨影”已不是当年的“峨影”。
文人掌门的市场梦:借力借势
何世平接到正式任命的第一天就辞去了成都市作协***和市***协委员的职务,随后又辞去了全国省级电影频道协作体秘书长的职位。用何世平的话说是“心无旁骛复兴峨影”。
摆在他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化下的峨影到底怎么发展”?何世平给出的答案是“向市场靠拢才能有生路”。而一向务实的何世平也开始围着市场这个轴线调整峨影发展的策略。
现状的局限及市场的倒逼使峨影逐渐将重心由创造转为投资,何世平开始了“借”大片之势占领市场的策略。2010年,由姜文导演,周润发、姜文、葛优、刘嘉玲等主演的影片《让子弹飞》收获7.3亿的票房。而此片峨眉电影集团投资了1000万,占全片投资的10%。在何世平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以峨影集团目前的实力,很难像中影集团一样,***实现电影的制作、生产、发行。峨影以投资人而非真正制作人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商业大片的生产过程中,从中分一杯羹,稳妥而谨慎。“这一次是10%,等更有实力和经验了,可能是50%”,何世平对此说。而另一方面,《让子弹飞》改编自川籍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后期推出川话版《让子弹飞》对四川本土的票房亦有推动,也契合何世平力***以峨影推动本土电影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计划。此后,峨影又投资了《观音山》、《二次曝光》、《大武生》、《天机・富春山居***》等有影响力的影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峨影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90年代电影体制的改革让自谋生路的国内几大电影厂频现困境,资金缺乏、体制束缚使得大批人才流失,峨影厂培养的一些人才如韩三平、张丰毅、潘虹也多奔赴北京等电影资源更加集聚的地区。现有的600多名离退休员工,养老保险等压力使得峨影集团不可能走轻易大幅扩张的道路。
如何在避免这种问题出现的前提下培养出有创造力的新锐电影导演?何世平概括说:“借势、借脑。”借外面的资金、人才、头脑进行战略合作,峨影作为一个平台,为他们提供硬件、院线、频道。
从2010年何世平上任伊始,至2012年底,峨影集团总资产增长791.88%;净资产较2010年增长463.65%。
2013年,何世平想实现由投资人到制片人的角色转变,峨影作为投资主体和制片主体的主旋律影片《天上的菊美》、艺术影片《夜孔雀》、商业影片《***统店小二》正在运行之中。
集团掌舵的电影梦:信念坚守
“现在峨影的走向是稳中求进,要先确保峨影上千号人的生计、福利,不做亏本的电影让峨影陷入泥潭,才能积聚实力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电影,而这个过程我们始终不会放弃文艺片。”何世平说不会放弃文艺片一方面是受多年文艺工作的影响,一方面则源自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1984年至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作者集中了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最前沿的思考。当时在川大负笈的何世平受此心启蒙主义获益良多,至今仍保留这套丛书。多年后,在见到当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老社长李致时,他对八十多岁的李老说,“出版这套丛书,是您这辈子最大的功德”。
“你受益于这些,不能等你受益了就把这扇门关了,你得将其敞得更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何世平的这种理念体现在电影上是他对文艺片的坚持,在何世平看来,电影要成为一种高品位的娱乐方式离不开文艺片。
虽然现在随着电影行情的水高船涨,文艺片也有高票房的例子,但跟动辄几亿的大片来讲尚有差距。这不管是受众观影取向问题还是体制、格局导致电影制作与引进上的问题,共有的都是市场培育的问题。文艺片的市场如何培养?
“这需要一个电影与观众都走向成熟的储备期,在这段时间里要进行实验、摸索......这里面的很多硬骨头一时啃不动”,但撕开一个缺口对何世平而言还不是问题。2012年和2013年,何世平几进终南山,探访其中的隐士,并买断了美国人比尔・波特反映这些隐士生活的作品《空谷幽兰》,组建团队将其拍成纪录片。数次扛摄像机进深山,走几小时悬崖峭壁还有可能还吃闭门羹,何世平想借此对世人说“中国还有那么些人在用一种极端异僻的生存方法来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我们不可忘记,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某些团体或个人保持下来的。同样,也还有一些电影人在追求纯粹,坚持信念与理想。”
何世平说他最大电影梦想是希望有一天由纯粹的作家、画家、诗人等主创,拍一、二部最纯粹的艺术电影。现有市场的成熟度短期内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梦想,但不能说以后都没有这种可能。
商业与文艺,时而“六经注我”,时而“我注六经”。在何世平这,峨影最终会走向他所说的“迈入中国电影集团第二梯队的方阵前列”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何世平:纯粹的想做“好电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