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一、 环县皮影的制作工艺
皮影是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优质牛皮制作。在制作时,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在使用上讲究纯用,极少调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据说环县保存了上百年的一些皮影的色彩更艳。留住颜色的是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皮影制作要求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
二、 环县皮影的现状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尤其是德国吕贝克木偶皮影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珍贵的中国皮影收藏,是他们的馆藏重点。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至今都有皮影演出。但国内皮影艺术处境并不妙。
一些老艺人使用的土办法会的人越来越少。比如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其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现在很多人甚至不懂得在电熨斗上弹水试温度了。论文联盟
被称为皮影戏大师的史呈林祖传学唱皮影,他从17岁就开始表演,至今已经过了40年。演员演一天收入是10元钱。
三、皮影制作的思想基础
充斥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内码,不是那些零散的毫无章法的迷信,而是一个充满意义,并以伦理为导向的整体。最充分表达中国人世界观的是“阴阳”的观念,这一子系统首先相信天人合一,天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世界在内——的统治力量。
民间信仰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趋福避祸”,故而现代性的生活如果与民众对各种“福祉”追求相吻合,就一定会得到民间信仰的多方支持,同时民间信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参与现代化社会建构的内在动力。比如中国民众所追求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光宗耀祖”。蝙蝠,因蝠与福谐音,蝙蝠就成了福的象征,常以五只寿桃合用,寓意“五福捧寿”多只蝙蝠和寿桃,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蝙蝠、寿桃和两枚古钱合用双寿全。狮为百兽之王。常以双狮与绣球合用,以示吉祥。象有柔顺、安详之特征,以象驮花瓶***案寓意“太平有象”这些正是皮影制作的思想基础。
四、环县皮影艺术特点
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调尤以“嘛??rdquo;(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毛驴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黄土窑洞中,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群众形象称之为“吼塌窖”。
中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代表中国甘肃风情的剧种——陇剧艺术正是以独具特色的环县道情为正宗。环县民间道情皮影戏班成立已有300多年历史。50年代曾三次进京演出,受到了等***和***的热情接见。
环县道情皮影从窑洞中走出来,它属于家庭戏、炕头戏、傀儡戏,以独特的道情方式,笛子、笛呐交替伴奏,笛呐、四弦自然对奏,两大传统板路(飞板、弹板),四大调式(花音弹板、花音飞板、伤音飞板),内容十分丰富。
环县的皮影戏不但唱腔表演美妙独特,而且皮影刻制精益求精,极其独到。它选用上等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光洁透亮,线条流畅,剧中人物道具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五、我对皮影以及民间艺术的认识
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色彩在多元化发展中备受重视,我们可以感受的到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根植于中(略)民间美术,其独具特色的赋色体系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对甘肃环县皮影色彩的选择及文化性进行分析,发现其成功之处,正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传统色彩文化中的精华,是将传统色彩元素的形式美和寓意美与现代视觉传达原理和美学有机结合的结果。
转贴于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