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我有幸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字理教学年会,各位专家深厚的汉字文化底蕴令我佩服,讲课教师精妙独到的字词析解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那一刻,我被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所迷醉,我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学习汉字字理知识,也要像他们一样进行字理教学,我要和孩子们一同感受汉字魅力,一同传承汉字文化。三年来,作为我校字理课题的执行组长,我深深地感受到字理析词教学让我的语文课堂激情飞扬,灵动大气。下面是我在阅读课中尝试运用字理来解析词语的几个案例。
一、字理析词,解析文题,切入中心
文题即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情感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正确巧妙地析解文题,将对学习整篇文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字理,即汉字的构字理据和组成规律,字理可以指引我们透过字形,根据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溯本追源,从造字之初的意***去呈现汉字的本义,使字词的析解更准确、科学。
案例:学习《诚实与信任》
师:课题中的“诚实”与“信任”是什么意思?
生1:“诚实”是老实的意思,“信任”是相信的意思。
(这样理解是对的,但也是肤浅、表象的,这两个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没有留下实质的印象。)
师:(出示“诚”字)请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偏旁,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2:“讠”指语言,“诚”是指语言真实,即不说谎,不作假。
师:(出示“信任”一词)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大家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学生跃跃欲试)
生3:“信”是指人的语言可信。
生4:“信任”都是“■”字旁,意思是说两人互相信任。
师:课文中谁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他得到了谁的信任?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什么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探究文本的激情涌动起来了,同时对 “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的中心也有所了解了。
二、字理析词,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到了第三学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更加得法、有效。把握课文内容有很多的方法,如补充课题、抓文章中心句、合并各段意思或抓住事情六要素等。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我抓住关键词运用字理析解,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主要内容。
案例:学习《鞋匠的儿子》
“尴尬”一词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议员们才会感到尴尬,才会有之后的羞辱,才会有林肯的精彩回答,我们也才能领略林肯这一名人的风采。所以“尴尬”一词必须好好品味,而且要品到位,品出它的分量。如何切入这个关键词呢?
师:当鞋匠的儿子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时,议员们有什么反应?
(解读课题后,直奔中心,抛给学生一个大问题。)
生1:(放声朗读课文)议员们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师:这就是文章的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尴尬”是什么意思呢?
生2:意思是觉得不好意思。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
生3:“九”字旁。
生4:“尤”字少一点。
师:应该是“尢”。
师:(张开双手,打开双脚,用肢体演示“大”字)这是什么字?
生5:“大”字。
师:(把左脚往后扭曲)这就是“尢”,“尢”的竖弯钩表示被扭曲的一只脚,表示跛脚的人。
师:(扮演跛脚的人走路)大家想象一下,跛脚的人在正常人面前走路是什么感受?
生6:难为情。
生7:心里不好受。
生8:脸色肯定很难看。
师:对了,这就是“尴尬”。议员们为什么如此尴尬呢?(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可以说抓住“尴尬”一词进行字理析解,让整节课达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强烈表达效果。
三、字理析解文眼,体会思想感情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感情基调,或激昂或热烈或悲切或伤感。作者将这些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词当中,这一类词可称为文眼。文眼是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探挖主题思想,体会感情的窗口。
案例:学习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析解文眼“依依惜别”,体会思想感情
步骤一:字理析字
师:“依”是什么意思?请大家查查字典。
生1:依靠的意思。
师:“依依”是叠词,表示程度加深,它的意思是――
生2:非常依恋。
师:从偏旁大家可以推测出“惜”的意思吗?
生3:竖心旁表示内心的一种感受。
生4:是可惜的意思。
师:“惜”的本义是哀伤、痛惜。
步骤二:连文析词
师:将这几个字的意思连起来,“依依惜别”的意思就是互相依恋,谁也舍不得离开谁,彼此都很哀伤。
师:文中“依依惜别”的是谁和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
步骤三:品析赏义
师:文章哪些语句最能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在旁边批注。(师生交流)
步骤四:诵读悟情(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四、字理析词,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案例:学习《水》――析解动词,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张大”、“吃”等字词品味。)
师:“奔跑跳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奔”的古文字)
生1:(观察字形)“大”像一个人摆臂跨腿奔跑的形状,表示人在大步大步地跑。
师:孩子们在雨中“奔跑跳跃”,那是因为――
生2:太高兴了。
师生交流:“卉”表示三个“止”,“止”的古文字像脚趾的形状。“卉”表示脚步不断交换,频频相接,可见跑得急,跑得快。
师:孩子们如此奔跑,那是因为――
生3:终于下雨了,兴奋呀!
师:“跑、跳、跃”三个字都是“足”字旁,每一个孩子都在跑呀跳呀,那是因为――
生4:下雨了,心理激动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句子,把这份快乐用朗读传达出来。
透过字理的析解,“奔跑跳跃”在孩子的眼中不再只是一个动词,而是一幅动态的画,是一份欢快、激动、兴奋、幸福的情感。以后孩子们再阅读这样的作品,对文字就多了一份敏感,多了一次咀嚼。
文字,须薪火相传,让我们在语文的阅读课堂上点燃字理的星星之火,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把根留住。
(责编 莫彩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运用字理析词,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