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明阳(1990-),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4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学,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
关键词:泰山皮影;田野考察;地方文化;十不闲;传统吉祥***案;***案纹样
皮影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美术的范畴,主要运用牛皮或驴皮进行制作,有绘画和雕刻的艺术成分;另一部分是戏曲的范畴,有表演和舞蹈的艺术成分。皮影艺人手拿影人在幕布后进行表演,通过灯光的映射,影子呈现在幕布上。艺人一边舞动影人,一边唱着小曲,还有器乐伴奏。泰山皮影,即以泰山文化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为主要创作题材,通过“十不闲”为主要表演特色的皮影艺术。据考察,自清朝后期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六代。现在泰山皮影戏的掌门人是范正安先生,已64岁。
一、 泰山皮影的造型特点
(一)造型特点。第一,都是影像造型。工具:以刀,用以雕刻。在雕刻技法上,通常运用阴刻、阳刻。正面角色或者生、旦角色运用阳刻,也称空脸;反面角色或者净、丑角多用阴刻,也称满脸。
第二,皮影的面部造型都是重点。面部一般都是五分像,即纯侧面。身段一般都是七分像,即半侧面。于是,就出现了“五分像七分装束”。面部和身段也有十分像的,即正面。这种情况多数适用于背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眼睛是刻画的重点,泰山皮影也是这样。泰山皮影在造型上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泰山人的性格:朴素、直爽、憨厚、豁达,体现着泰山文化的积淀和厚重。
(二)皮影造型的***案纹样。泰山皮影在造型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剪纸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手法。笔者通过雕刻的皮影比较,发现人物服饰的***案纹样以几何***形居多,如椭圆形、月牙形、菱形、点状、线状。有时也会用些简单的花型和复合人物性格的吉祥***案,例如“龙”。龙是吉祥、正义的象征,在泰山石敢当的服装裤脚处,就运用了龙的形象。再如“祥云”,寓意福禄将至。
无论是龙的***案,还是祥云***案,都是“***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吉祥***案在皮影中的体现,更是人们长久以来纳福求吉的心理需求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泰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制作在泰山皮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原料加工、画稿、镂刻、染色、发汗熨平、防腐、缀结与栓杆。
(一)材料与工具。泰山皮影的材料,主要运用驴皮或牛皮。在选料的过程中,根据“易取材”这一特点,驴皮是用上等的“山东黑驴皮”,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驴皮为最好。刻刀是雕刻的主要工具。据考证,最早的时候,皮影艺人自制工具。用包装箱的铁叶子,在磨石上来回磨,直至锋利。
(二)制作工艺
1.原料加工。原料加工,通常称之为制皮。制皮是在选好皮子后,把它放在干净的凉水中进行浸泡,时间则根据天气、气温和皮质而定。夏季时间短,大约一两天;而冬季时间长,五到七天。最好是在春、秋两季。总之,要把皮子泡软泡透。然后先刮毛,再刮去里皮的肉渣,最后是逐渐刮薄。注意要刮净、刮匀、刮薄、刮透、刮亮。在冬天操作时,皮子不能受冻,否则会不透明,影响使用。刮好的皮子,撑在木架上,阴干就可以了。
2.画稿。泰山皮影所用的稿子,称为“样谱”。根据皮质的薄厚程度,合理应用。薄而透亮的皮子,多用在头、胸、腹这些重要的部位,而皮厚并且不太透亮的地方多用在腿、胳膊或者道具、布景中去。这样,上轻下重,重心稳定,易于操作。然后根据部位的需要,割成小块,进行描画。这一步称为过稿或描***样。此时的工具是用钢针进行扎眼,把***样拷贝并描绘在皮面上。
3.雕刻。“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这是皮影艺人雕刻的口诀。说明在雕刻过程中,不同的花纹要运用不同的刀具。泰山皮影和陕西皮影一样,雕刻时运用的都是“推皮走刀法”。即右手拿刀,左手推皮,皮走刀不走。在雕刻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推皮的技能和手劲的控制,是皮影制作工艺非常重要的环节。雕刻时应遵循先后顺序,先刻大形再刻细部。例如雕刻头茬要“先刻头帽后刻脸,眉眼刻完是鼻子”。如果先刻五官细节,再刻其他部分,就很容易把面部线条扯坏。
4.染色。陕西皮影常用紫铜、银朱、普兰、荔枝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泰山皮影的染色技术依然保留着传统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染色采用传统的品色染料,分为红、黄、绿、蓝、黑、粉、赭等色。由于品色粉末属于水溶色,为解决着色受潮跑色的问题,需要将品色粉末调入桐油,搅拌均匀制成胶质的油性染料。为了保持色泽鲜亮,增强颜料着色力,在调桐油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稀醋酸。醋酸溶液要严格控制浓度,因为浓度过高会腐蚀皮子,浓度太低又会掉色。
在色彩的绘制上,注重颜色的鲜艳、对比强、形象清晰,明朗,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5.发汗熨平。过去的老艺人常采用土砖搭成人字,下面用麦秸或柴火烧热。然后把皮影用白布包好,放到两块热砖中加热。使其颜色吃入皮子内,并且达到发汗熨平的效果。这种方法要注意砖的温度,温度过高,皮子会烤焦变形;温度过低,颜色不能达到固色的作用,并且不能发汗熨平。
现在,也使用熨斗进行熨平。虽然方便可行,温度能够很好地控制,但是因单面操作,两面受热不均匀。
6.缀结。把全身的九个关节――头帽、上身、下身、二上臂、二下肘连手、二腿连脚进行连接。
7.栓杆。这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步,用三根竹竿做操纵杆,一根放在影人的胸前,便于转身。其他两根,放在双手上,便于舞动。这样,艺人就可以操纵着不同影人做出各种动作,实现“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结语
泰山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人民喜爱。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丰富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口传身授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的皮影,在造型及视听效果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它势渐衰微,处境落寞。由于从事皮影制作和表演的收入很低,皮影从业者纷纷转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古老的皮影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泰山皮影被评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源于生活的泰山皮影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泰山皮影的造型特点与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