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年的教学生涯中,关于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其次,我还注意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
下面,我重点谈对学生进行的理论指导。
在学生着手写作之前,我务必给学生讲清作文的有关知识。我明确告诉学生作文应具备五种能力:即审题能力、选材能力、立意能力、结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就审题能力,因近年来考的都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所以我以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例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首先,对于命题作文应读透、吃透文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一,重点分析“题眼”,即文题中的关键词,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一定要抓住题眼“考试”,同时,注意修饰词“一次”及“不寻常”,言外之意这次考试跟我们平时所说的考试不一样。第二,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第三,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第四,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下雨天,真好》,“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下雨天”仅仅是行文中创设的一种情景。其次,对于半命题作文,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考生对这种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半多”的自主选择权,但这种对补题的自主选择不等于“随意而为”。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第一,补题,要细察“隐信息”,“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确立,文体选用等所提示或限制。如《我在――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第二,补题,要力求“陌生化”,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雷同撞车”现象。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的事物,发现的内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第三,补题,要做到“切口小”。如《--,你好》,有的学生拟题《祖国,你好》,切口过大,使作文流于泛泛,倒不如选取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祖国景点。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心理感受,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打动读者。
就选材的能力而言,首先,要教给学生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等。其次,要选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材料,多关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再次,选材切忌“撞车”。
就立意的能力而言,一定让学生明白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千古文章意为高”,没有灵魂,其材料便成了“无帅之兵”,构思活动便无法进行,可见,立意是作文之第一要事。那么立意应遵循怎样的要求呢?要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求深,以健康的、积极乐观的心态看人看事看生活,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感悟生活。具体怎样立意呢?(1)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有普遍而深刻意义的主题。(2)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3)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获得新的感悟。
就结构文章的能力而言,应给学生讲清楚文章开头、主体、结尾的不同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开头说成“凤头”,把主体说成“猪肚”,把结尾说成“豹尾‘’。就文章主体部分--猪肚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组合,体现逻辑性。立意和选材确定之后,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合方式,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在”分“的部分,可以用并列式,也可用递进式,不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2、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时、空、物、事、人、情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将分散的材料贯通起来。如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物“为线索,贯穿全文。3、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能够很好地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详写,若是一些过程性的交代或其他略写。4、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写作中过渡的基本方法包括:(1)过渡句过渡。(2)过渡段过渡。(3)自然过渡。这种过渡只是在叙述中表明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变化;或者从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5)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就文章开头”凤头“而言,应做到简短,优美。就文章结尾”豹尾“而言,应做到精炼,有力。
就语言运用能力而言,应努力做到语言流畅,优美。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作文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便其能自如地写作文章。我帮学生给作文以最朴实的定义,即作文就是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观点、看法、思考等”看不见的东西“凭借看得见的载体(物体、事情、细节……),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寓情于事。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除了对学生进行作文的理论指导。我还重视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我首先推敲好题目,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书写,老师不做任何指导。当学生成文后,老师再认真下评语,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必要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
以上即我在作文教学中自认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诚望诸位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能快速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