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范文

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

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同样具有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神不散,把散文散珠碎玉般的内容串联起来的正是作者流泻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是理解文章的核心,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就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问题做一些探究。

一、抓住景物析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的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所抒感的理解。把握景物的特点的关键是注意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找准这些词语成为把握景物特点的关键。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温晴”(温暖晴朗),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景。

二、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写景抒情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立意”,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彩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主要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句,去发掘“情”与“理”之间的联系。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作者运用了拟人(“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拟物(“……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多处比喻的运用,或描摹静态特征,如用“银盘”喻月,突出其圆而亮;或状写动态过程,如用“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比喻“浪峰上的霞光”特色,给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流动美。这些贴切的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景物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使读者如临其境,体会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享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夏之雨

信 子

蒸沤的热浪,堆叠着,郁积着。潺潺的汗珠涌动着,翻滚着。黏糊的肌肤挣不脱薄衫的依附。雨,成了人们的渴盼与最爱。

一半的天,蓝得不带一丝犹疑,另一边的天际,却是尘烟滚滚,黑云片片,黑浓的云迅即卷漫开来,扑腾跌宕、漫漫溢溢。镶着金边,绣着蕾丝,只展现上苍诡谲的骤风,氤氲一场天地神奇。

乍然的雷闪里,雨,如支支银箭,带着雪亮的镞矢,疾射而下,狂暴猛戾地射向每一个角落。似乎,要把上苍的怒意倾泻净尽;似乎,要将人间的愤懑恣肆填平。于是,雨奔腾在柏油路面上,驰骋在朵朵伞花上。激迸的弦箭,弹射在一洼洼的水痕里,带着一朵朵半圆的气泡,奔向滔滔的街头。

荷,擎着碧翠伞盖,迎一场雨的婚礼。蛙,在荷畔鼓掌欢呼;蝈蝈的鸣叫,仿佛催唤着易害羞的荷,快快在短促的夏雨中,展露生命的精华。

雨停歇,荷香幽远,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静谧、沁凉。

似乎,尘世里,唯有荷在的地方,才有清凉!

仿佛,夏之雨,只为迎娶荷而倾落!

雨骤然落,骤然歇,如梦般,掀起人的希望;却又在乍然休止后,重新点燃夏的火炬。于是,在希望、失望,兴奋、诅咒交替里,雨来了又去。人,在雨的戏弄中,无奈地苍老、消沉!

枝折花倾,窗破瓦掀。上苍以它的威猛、酷戾回报众生的贪得无厌。上苍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四时有定,强求不得。

风,只在心静、身静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风,只在无所欲、无所求时,才弥漫周身!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

夏,热热烈烈地来,却也在西风的吹拂下,凄凄凉凉地去,留下的是孤寂的心、萧索的情,以及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惋。

叹惋人世仓促无常,叹惋红颜成白发!

不曾去思索,不曾去回顾,只沉湎在浪涌中,只浮泛在浪花里,一年年,红的是凤凰花,白的是少年头!

夏,年年来,年年去,而红尘依旧,炎凉依旧,而这人生,却再也不能重新走过!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期,有改动]

1.文中第一段突出了什么?

2.分析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银箭”“疾射”的表达效果。

3.文章写雨中的“荷”与“蛙”有何用意?(用文中句子回答)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对景象加以描写,抒发对夏的感受,做到景与情交融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只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着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糊糊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刷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贾平凹散文》)

1.本文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如此细腻地描绘风雨中的景物,有何作用?

2.品读文末画线句,说说有何表达作用。

抒情散文范文第2篇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抒情散文的考查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呢?

一、情由心生:把握作品的情感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古代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代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要通过文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体味作者的感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等。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是古代作家写就的篇章,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要读懂古代抒情散文,我们最好能了解作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退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便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三、休戚与共: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古代抒情散文时唯有意会一“情”字,文章才没白读。我们应在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后,熟读成诵,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古代作家在文中着力向世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策,作者痛心疾首,借古讽今,痛陈利弊,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文中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四、玉树临风: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手法、技巧表现的客观事物。因此,艺术形象是由作品所写的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交融而成的。

就阅读的本质而言,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在回答以下问题: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答题时,我们应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能较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性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绘声绘色: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

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语言的技巧显得更为突出。阅读时,我们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再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其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

【阅读训练】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 愈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①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谋堪将帅策上第④以进。

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⑤。

(选自《唐宋家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其藏:指父辈留下的家产。②告哀:皇帝去世通知各方。③帅:指节度使。④***谋堪将帅:唐有“***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策上第:指对策及第,获得很好的名次。⑤躅:足迹,轨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二百九十一篇(总共)

B.我道盖是也(正确的)

C.征拜左司郎中(授予官职)

D.皆以***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被)任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韩愈倡导的文学主张的一项是( )

①多矣哉,古未尝之有也②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③必出入仁义④于辞于声天得也⑤文从字顺各识职⑥寥寥久哉莫觉属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绍述的著作体裁丰富,有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等,而且内容博大精深,笔势纵横奔放。

B.樊绍述曾任绵州刺史、绛州刺史、谏议大夫等官职,担任绵州刺史和绛州刺史期间施***有方,对百姓有恩德。

C.作者认为,樊绍述对当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开通了古人优良的创作传统,其创作方法可以为人们借鉴。

D.在本文中,韩愈既高度评价了樊绍述在写文章等方面的成就,又借此宣扬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译文:

(2)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

译文:

(3)曰:“后当然。”已而果然。

抒情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阅读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或自然的感悟。散文历年来都是语文中考命题人青睐的文体,特别是抒情散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丢分最多的正是抒情散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学生被散文形式上的“散”迷惑,并没有读懂文章内涵,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帮助学生快捷地读懂这类散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读抒情散文?下面我谈谈看法。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它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达到抒情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白杨礼》《鼎湖山听泉》都是这类散文的代表。读懂抒情散文,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能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即作者的写作意***、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地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例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花其实是作者由个人感情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二、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物象的深层含义

象征手法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要言的“志”都寄托在一定的物象上。因此,作者在浓墨重彩地写物的同时,也在抒情或也在言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文章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读这类散文时,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物象的表面特征,更要看到它的深层内涵。即要能达到宗禅的“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找答案,也就是确定答题区域。如《江南陶公柳》这篇抒情散文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读题干后,我们要能理出这样的答题思路:1.初步确定答题区域应该在文章的第三区域。2.能概括出古人笔下的陶公柳有什么特征。3.再看看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意***是什么?把这三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答案,即“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在解题过程中有三点要提醒学生:一是看题干要一气呵成,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纵观全文,要有整体观念;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四、加强阅读,由量引起质变

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想真正提高抒情散文的阅读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加强阅读训练,多加强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代表性的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等。教师要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品味这些美文,并能以此为基点不断扩大阅读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由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寄托着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独特感悟。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读懂抒情散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抒情散文范文第4篇

散文是文章的主要文体样式,以情丰理深的特点超越了一般记叙文和一般议论文,近年来很受高考阅卷老师青睐。但是,“散文”是个很大的概念,如何写“散文”?根据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我们分出了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两大类,其中各含五个小类。

借事抒情散文是抒情散文五姐妹中的老大。因为我们生活在“事情”之中,情感也生发于“事情”之中。不过,“事情”有各式各样,写作借事抒情散文的首要策略就是“缘情取事”。

什么是“缘情取事”?就是根据要表达的感情选取事件。考场写作由于受时间、字数、阅卷的限定,考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符合六个字的标准:“积极”“鲜明”“单纯”。鉴于此,承载这份情感的事件也要加以选取:或恰好再现,或精选其一,或加工组合……第一种情况不多,更多的是第二种、第三种。一般情况下我们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可以称之为“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与一般记叙文混淆,因为一般记叙文基本样式也是一事贯穿,但是二者对“事”的处理大不相同:一事贯穿式记叙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设置,事件是环环相扣、紧密连贯的;一事贯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发和联想,事件是跳跃表述、隐约相续的。

操作要领

借事抒情散文以事件为外***索,分为三个构思环节: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

①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寻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确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写作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澜(淡化波澜),不需要完整(淡化情节)。

②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在事件过程中进行联想,寻找若干相关素材来类比、对比这个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成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③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从事件中选择情感,注意情感的层次和方向,结合相关素材进行情感铺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趋向。

借事抒情散文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三处:

①“事”有可“借”之价值。一事贯穿借事抒情散文写作基点在“事”有可“借”之价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叙述起来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难以完整,常常会“掉”进叙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关素材的支撑,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来了,故事还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来龙去脉一交代,400字过去了,才开了一个头。作者被故事牵着鼻子走,900字到了,还差个结尾,一切皆完。其三,事件不可太简单。太简单的事件如“我今天早上洗了一只碗”,缺乏承载中心的能力,也无法引发有价值的联想。“得体”关键在“得”抒情之“体”,叙述为抒情服务,谁是“主”谁是“从”务必搞清楚,因此,淡化情节的“波澜”和控制叙述的“势头”就显得非常重要。

②素材要广博、贴切。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识,散文对知识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广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领域为主;素材要贴切,与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不是一时拍脑袋就来的事儿,需要日常做个爱读书、关心时事的有心人。可能还要有个小本本,及时提炼归纳背诵一些,方可用时千***万马笔底来。

③情感表达具有感染性。如同盖大楼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砖瓦,情感表达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沙浆。没有情感的濡染,这个大楼不成其为大楼。

精品示范

窃 据

张晓风

下课钟响了,那时是六月,时间是正午,那堂课是我学年中的最后一堂课。对,所有的唐诗宋词到此终于掩卷,屈灵均或陶渊明都请暂时引退。六月已至,熏风南来,知识且去匿身,我自有我自己的去处。

我跳上车,从城北直驱城南。下了车,径自进入植物园,直逼荷花池。待我屏息注目,果见千柄高荷,清艳绝伦。虽然一切皆在预料中,我仍然不觉为之动容。

站在池前,仿佛刚下飞机归国述职的大使,一时有很多话想跟荷花报告,有委屈,也有得意。想告诉他这一年的业绩,想告诉他美的讯息已经向学生传达。想让他知道,其实,截至目前,并没有人知道我是奉派自荷花的使者。想说,我有点累,让我再嗅一口荷香,我就能复活,就能有本事去对抗尘世中坏人所加之于我的种种的奇招怪式,并且能保住我自己婴儿般的一味灵明。

呀!小小的水鸟在翠叶间施展轻功。

美丽的红蜻蜓也来认祖归宗。

他们是荷花的堂兄弟。

互相追叙着属于红系的高贵血统。

仿佛听到歌声,但却不见有人唱歌。荷香常令我迷惑,它是如此厚实且具质感。梅香属于月光,兰香属于绝壁,菊香和田陇不分,桂花则宜于在一家人四合院初醒的韵律里含芬吐馥……但荷香是云梦大泽中升起的幻象,是神秘池沼中冒出的魔法泡影,它的香气亦灵亦肉,令人怅怅惘惘,目夺神授,而不知所从。

在一本名叫《指月录》的禅书里,记载着一条奇怪的戒命。原来,对严格律己的僧人而言,当经过别人荷花池的时候,是不可以偷嗅荷香的。看来,他应该行闭气大法来行过花香阵,以免吸入了属于别人的馥郁。

啊!这一点倒提醒了我,原来荷香是值得盗取的资产,我今身在台北市植物园,所嗅的芳烈算来应属“公物”。但这番闻嗅却是天真无罪的“侵吞公物”,是高妙美丽的巧取豪夺,是不着痕迹的彻底霸占,是光明正大的蚕食鲸吞。啊!我为此而沾沾自喜。

对,我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如果不窃据那些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又怎能活得下去?所以,容我是偷闻荷香的现行犯,容我是偷听鸟语的惯窃,且容我是偷偷披着阳光金斗篷的一名风华老去的少年犯。

是因为冷气团来袭吗?在拥着羊毛毯枯坐的冬夜,我会痴痴地想起某个六月正午的一汪池水,以及池中绝美的荷花布阵。还有那诡异的香息,令我反刍又反刍,咀嚼不尽。原来,曾经被荷香充塞过的胸臆,也是某种永恒。

技法解密

这是一篇优秀的借事抒情散文。我们看它的策略运用:

①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本文的事件很简单,就是“回忆六月赏荷之景”。事件的流程同样简单:六月放假后“我”去植物园荷花池――站在池前嗅荷花的香气――现在的“我”想起多年前的这一段感受。

②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主体事件就是“现在”的联想。在主体事件叙述中,设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联想,就是佛教经书《指月录》中关于“窃据”说法的由来,这个联想安置在文章中间部位,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③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文章的整体情感是“喜”,可是这“喜”与我们一般所言之“喜”大不同,这“喜”中蕴涵着人生欣赏大自然的大满足、大境界。情感表达分两个层次,一是对荷花香的感性陶醉,二是对拥有荷香的生命感受的理性满足。文章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使得对人生价值、追求有了一个哲理的升华。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你还记得“慢”吗?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慢”吗?你怎样看待“慢”?

请以“慢”为题作文。

抒情散文范文第5篇

“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的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但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如何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必须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要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的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更丰富。

①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夜风。

②那是四月初次懊热起来的一个晚上。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春天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③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古城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在下……

④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浪上,听绿波拍弦的声音。

⑤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涣水声,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是“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⑥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的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⑦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⑧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为利,那也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牵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水声。

⑨如果照古文字学者的意思,“湄”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⑩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来,春仍在。虽然这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有删节)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1)描摹风景。文章第①小节简约描摹所“借”之风景——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几条长几在廊下,夜风一阵一阵吹过。(2)呈现场景。第②小节呈现场景。晚饭后一家状态:大家睡了,“我”醒着。(3)展开联想。第③~⑩小节展开联想,由眼前身边的报纸想到故乡,由独坐长椅想到独坐小舟,由新生南路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4)回归风景。第~小节回归开头风景,但是情绪加以升华。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有一种无助感,于是便会挖掘时间背后的意义,提出“一瞬与永恒”的话题。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花开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愈发高大,红木雕愈发鲜亮,下马石愈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显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还能遇上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目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地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念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低低的唱鸣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涌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不止是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她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她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那一瞬,她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抒情散文范文第6篇

借助古今中外不同领域名人又可以分出两种,一种是以名人的经历行事为主,一种是以名人的思想(名篇、名句)为主。这里重点探讨第二种类型。

写这种借人抒情的散文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所选名人事件要切合主题。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名人事迹,但是常常有两个问题:一是流于皮毛,二是不太切题。对这种写法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积极积累名人素材,不仅仅是关于该名人的传记、代表作,还要有一些其他人特别是作家写这个人的文学作品。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找几个题目进行审题练习,练好“切入的角度”。不注意这两个问题,写出来的文章要出大问题的。

(2)作者情感要真切融入。文章求真,真就真在真情。有些同学以为有捷径,随便拿两个名人粗略的事件来空洞地套用,那种虚情假意的写作必然不能得到肯定。写这类名人散文必须是发自肺腑地敬佩这个名人,在此基础上,具备第一条所提要求,就有可能成功。

(3)理性提升要自然到位。文章的“切题”不仅仅靠感情,更靠理性;仅仅“切题”的文章尚不能算优秀文章,优秀文章要在“切题”的基础上有理性的见解,要有现实的价值。因此,这类文章的成功还要恰当地联系现实,理性地升华主题。

借人抒情散文基本操作要领如下:

(1)切题导入。开头一两段从试题写作要求入手,明确地将要写的人物在这一写作方向上的价值呈现出来。注意散文语言、腔调的恰当使用,要能真诚地将阅卷老师带入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的情感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

(2)事件评述。文章主体部分选择人物有价值的主要事件,叙述其事件,注意概述和细节呈现相结合;分析其意义,注意感性抒情和理性挖掘提升其价值相结合。

(3)点题收尾。结尾部分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事件或者现象,进行古今相连,突出名人事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重在理性提升。最后也可以以强烈的抒情收篇。

惠特曼!

许久以来,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片新大陆的象征。如博尔赫斯所说:每一位拉丁美洲的诗人,都写有一首献给惠特曼的诗。如惠特曼自称:我的出生地应该是整个美洲。许久以来,我感慨于惠特曼何其幸运,在那一片崭新鲜活的大陆,在19世纪……

然而,事实还有另外一面。幸运是不可以孕育诗人的。每一片***土的开发,都是必然带有血腥气的,精神的拓展同样如此,更何况这片疆土,是整整一块难以想象其大的新大陆呢?

在惠特曼以前,所谓美利坚文化精神,不过是穿着燕尾服的英吉利文明的另一块殖民地而已。尽管这片大陆簇新得没有传统,然而,其半空飘浮的空气却奇怪地传统悠久。喝茶,垂钓,屏住气息在客厅里恭维太太小姐,君主制和贵族情绪,教会和装饰品,回忆,厌倦,及至高度精致的规矩和镶了金边的主题……

《草叶集》是在几乎普遍的反感中问世的,惠特曼从一开始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和鄙夷。人群中只响起唯一的掌声,是爱默生发出来的,然而,在众人的惊愕和侧目之下,那唯一的掌声也迟疑含混了。

惠特曼被推到文化的圈地之外,而又陷于文化的包围和窒困,他孤独地面对自己的伤痛。

年轻的惠特曼忍受不住那种旷世的孤独和寂寞,为了突围,更为了自卫,他似乎是孤注一掷,做了两件事:其一是把爱默生的掌声——那封著名的信,印在了《草叶集》第二版的附录;其二是匿名为自己写书评,为自己鼓掌,一口气写了三篇。这两件事当然为他招来更多的也更长久的唾骂和鄙夷。

当我在20世纪末一个风和雨软的日子,听说了惠特曼这种自吹自擂的行径,实在觉得难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用一个小摆设挡住书架上的《草叶集》,不再瞥一眼他的书脊。直至后来读到了赵萝蕤先生译出的那三篇匿名书评,那为人所不齿了一百多年,却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去读一读的惠氏文字。

读完这三篇文字,我忽然觉出天空是如许明净,眼前又是恢宏的大海,自由的元素拍击崖岸,发出桀骜不驯的涛声。我没有读出龌龊、虚荣和庸俗。即便在怯懦的时刻,惠特曼也依然是自尊的,绝没有涂脂抹粉、搔首弄姿、虚张声势、哄抬劣货那一套,却是坚守人格的尊严,作最坦率的生命自白。博大和渺小是完全不同的灵魂质地,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掩饰不住的。比较起文坛上早就司空见惯的雇人吹喇叭、捏着鼻子唱肉麻并廉价的赞歌以制造喧哗和轰动的行径,惠特曼即使在匿名的时刻,也还是那么坦荡和单纯。这三篇文字,只须把内中的“他”改为“我”,甚或一字不改,只须堂堂正正署上惠特曼的名字,就是纯然的阳光海浪,就是与其一生的创作倾向相称的文字。

梭罗在对惠特曼有了略多的了解以后说:“事实终究会证明他是个最不会吹牛的人,他有充分的权利可以自信。”

这的确是惠特曼。

然而,无论如何,匿名是怯懦的,怯懦毕竟是怯懦。

正是草叶的背面,这些不须原谅的毛病,使惠特曼成为一个完整的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地域或流派的象征。

这是一篇典型的借人抒情散文,文章思路十分符合方案设计样式。

(1)切题导入。以非常有个性的呼告式开头,非常能吸引读者注意。接着引用博尔赫斯的评价和惠特曼的自称,推出作者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2)事件评述。文章用“然而,事实还有另外一面”引出《草叶集》问世的曲折过程,记述惠特曼为保护自己的作品而经历的坎坷。前半部分作者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惠特曼的行为,甚至表达了一丝鄙夷;而后半部分作者阅读了惠特曼给自己的书写的匿名评论,了解到惠特曼真实坦荡的品格,才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这两部分分别从侧面和正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惠特曼。

(3)点题收尾。最后作者用充满敬佩的语言突出了惠特曼的“完整”。

底气,原指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后常引申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请以“底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底气

“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你吟诗诵词,我想,这不仅是为你的美貌和智慧长歌,更是为你面对世俗贪欲时敢于说“不”的那一份底气而长歌啊,昭君!

面对毛延寿贪婪的嘴脸,你也曾惊慌过吧,昭君?身边昔日的姐妹为了得到那恩宠的机会而明争暗斗,原本就不富裕的囊袋更是已经干瘪如院中吹落的黄叶。你也曾犹豫过吧,昭君?但是,你知道,画布掩藏不住你惊人的美貌,浸满铜臭的污手只会在你洁白的脸庞上留下厚重的墨痕。

于是,你拒绝了,哪怕被恶意丑化,你也勇敢地说了“不!”——只因你心中有邪不压正的底气!

坐在远行的马车上,你也曾忧怨过吧,昭君?忧,远在大汉故土上的年迈双亲;怨,亲手把你推上和亲之路的君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连远处的山、近处的水也恍若被你感染,低眉,垂目,尽露忧怨之态。但是,你知道被帝王宠幸的几率渺茫,于是,你愿意以身许国,愿意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担起两国千万百姓生死的重量。

于是,大殿之上,你勇敢点头,甘愿做西去的和亲公主——只因你心中以身许国的底气!

面对漠北苍辽的沙地,你也曾迷茫过吧,昭君?这可怎么生活啊!生吃鲜肉,豪饮江水,身披兽皮,卧居毡帐,你该要如何适应啊,昭君?但是,你是聪慧的。你从大汉天朝带来了谷物的种子,带来了吐丝的天虫,带来了纺布的梭针。你手把手地教牧民们耕种纺织,潜心照顾丈夫单于,为他生儿育女。

于是,你潜心做着匈奴的阏氏,带领匈奴百姓发展农耕文明,默默守卫着两国黎民苍生的安乐——只因你心中最原始本真的善良,那是你的底气!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你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苍凉漠北,却将对家乡绵延的思念藏匿于心;你徒留一座青冢在塞北平原,却将自己心中的底气长留人间。

昭君,我要为你心中的底气,长歌。

抒情散文范文第7篇

一、巧借引用切入

抒情散文,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散”的特质,但是整篇文章的表达也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文章的开头绕来绕去,让人不知所云;或者直接点出题旨,显得寡淡无味。其实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将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可巧借引用等方式将主题以及即将叙写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切入到话题中,也巧妙链接到现实中。如《距离》这篇佳作的开头是这样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距离。在这样一座喧闹的城市中,处处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发生,而作为高中生的我,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听着类似的八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作者巧借佛语,从佛家说的境界引入到距离这个主题上,很是巧妙,特别是进一步与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生活阶段勾连起来,为下面的叙述作好了铺垫。在抒情散文写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引入一些谚语、俗语、名言名句,或者一些哲理小故事等,使得主题切入更加自然。

二、巧写景物寓情

抒情散文中的“情”从哪里来?直接抒发,往往会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做作不自然,也容易流向肤浅。在抒情散文写作中,不少学生不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或者很难将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抓住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有目的地描写,借以传递独特的情绪。《距离》一文中,作者先是由其情到景:

我的心,在浮躁。夜幕笼罩着大地,繁星装饰着漆黑的夜空,明月洒尽光辉,洒得满地都是星碎。春日夜晚的风,带着几许微凉,吹散了我的热意,***在书桌旁,从橘黄小灯中透出的温馨的光照在窗外的树上,陡然心惊,不知何时它早已焕发生机。

感觉作者由于现实的庸扰,心境上存在一种迷茫,于是通过“繁星”“晚风”“焕发生机的树”,写出了“浮躁”“热意”“心惊”,这些感觉正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呈现的,接着作者选择了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主要描述:

悄悄地掩上门,来到院中,借着几缕月光,我***在石桌旁,看着一盆含羞草,心中早已没了玩弄的心情,而是这么静静地看着,不知怎的竟搬起它回到房中,父母早已睡下,我将它放在窗台旁,打开窗户,任由夜风吹拂着它。它刚开始时好似受了惊吓,蜷缩了自己的叶子,好紧,过了阵子,风散了,只留下了满世界的静谧,而我的心也在此刻沉静,反思自己一天中所得的和自己所浪费的时光,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么多景物,作者唯独选择了含羞草,可见,含羞草的特征符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也就是说抒情必须有所寓,此刻似乎受了惊吓、蜷缩的含羞草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些压力想要自我疏离的我,似有相似,这就是作者选择含羞草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的原因吧。在抒情散文写作中,要在描写景物中突出个性色彩,从而传达出个体的相对情感。

三、巧作对比转承

抒情散文中情感如何呈现?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可采取由景及人的方法,无论景物对情感的表达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采用对比、类比、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使得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得到自然地转承。《距离》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关上窗户,用手轻轻一点含羞草的叶片,柔软而散发出生的气息,它轻轻地将自己蜷缩,再轻轻地舒展开,最后再肆意地生长,好像并没有记起刚刚的耍弄,就像个孩子一样。一株含羞草的灵动,让我的思绪更加静谧而生动,我的心中好似有股清泉在流动,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株草尚能如此自在,尚能在外界环境的打扰下保护自己,而我呢,却不能及。我想:这或许就是种境界吧,但这又是一种距离,如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也就越发精彩。

文章通过含羞草的特质来点出景物的寓意,“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句话通过对比就能够由景及人,把自己所认为不及的“距离”直观而显白地呈现出现来了,在外界现实环境下能否自在,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自己却因做不到而“羞”,这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也是对主旨的凸显。

四、巧释主旨提升

抒情散文中的“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主旨、主题。怎么准确而深刻地阐述主旨是关键所在。在抒情散文写作中,由于前面的由景及人,接下来就需要将景物带来的启发鲜明地呈现出来,照应首尾。文中作者回到开头引用的佛语,通过巧妙解释提升主旨:

此刻我终于明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浅层含意,我明白了人只有在安于淡泊时,才会让自己的世界发出光辉。或许你我的归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或许你我的感觉,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

作者回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句话,却认为自己理解的是其浅层含意,那么深层的呢,如果说安于淡泊是浅层的,那么“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是安于距离是一种表层的意义,而“冲破距离的外衣”才是真谛。作者在结尾进一步阐述:

所以,请别忘记一朵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能变成菩提的距离,给自己力量,去冲破距离的外衣。我相信,明日阳光必照我心。

作者认为只有冲破这个距离,这样“一朵花”才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才能“变成菩提”,这样“明日阳光”才能“照我心”,通过这样的阐述,作者对距离的理解就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安于自在,而是积极动态的努力进取,自然也更加贴合作者的身份与现实了,这样的主旨提升也才更加接地气。在抒情散文写作中就是要将文章主旨的提升看成写作的关键,更加巧妙深刻地阐述出来,这样才能做到深刻抒情、巧妙抒情。

抒情散文范文第8篇

[鉴赏导航]

1.以诵读为主,在读中抓线索,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享受。诵读是抒情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读,要有感情地读,更要有目的地读。认真地、全身心地朗诵一篇抒情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语言的优美生动。朗读时要力求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对散文的理解大有裨益。

2.以体味抒情性为重点,品味抒情语言,领悟抒情特色。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叙述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的特点,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以抒情手法为切入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抒情散文的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优美的抒情散文一般以间接抒情为主。鉴赏抒情散文,要善于理清其深层的抒情脉络,搞清作者情感的走向,细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行文结构、意境营造、语言艺术等方面,从似乎散乱的情景片段中,去搜集整个散文的神韵凝聚点,领悟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美文一

泥土的声音

樵夫

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全身,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匍匐在土地上用心才能听得到。

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摩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位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被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甘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在和土地接触,更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太阳快西沉了,大叔们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人,狂躁不安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着手心落下,又回归大地。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1期)

赏析

文章以作者对土地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在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内容上,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感情逐步深入;结构上,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写法上,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美文二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寒

五月的黄昏,难见晴好,宛如一个患上抑郁症的女人,晃到我老屋的旁边。

似乎就是在那灰蒙蒙里,屋畔的油桐花挑上了枝头。油桐是成片的,花也就成片。白色的花瓣,点染着稀疏的红斑,挤在高得吓人的油桐树上,露着桀骜的微芒。

雨如约而至。

雨不大,被风吹得飘飘忽忽,远远近近,仿若淡蓝色的雾。经了烟雨的涂抹,油桐花显得别有风致。

雨大约没有停歇的意思,不几天工夫,油桐花飘飘悠悠,凋零殆尽。剩下大片寂寞的油桐,阔大的叶子在风雨中“哗哗”作响,就像村子里皱纹满脸的老人在唱一曲苍凉的挽歌。

那样雨水淅沥的黄昏,阴暗,低沉。

其时,年少的我总会站在屋畔的油桐树下,面对着满地的落花痴痴地发呆。偶生榛莽的地面,花残一片。那些单薄的花儿,大多被风雨撕成了碎片,数不清的花瓣,落寞地躺在那里。风从林子的另一边涌来,落在榛莽上的花瓣,有几片被旋着的风卷起,从眼前倏忽而过,转瞬不知去了何方。地面水淋淋的,花瓣上沾满了细细的水珠,晶莹剔透,好似那些花儿刚刚哭过,留了一脸的泪痕。

整个村庄里,四处是油桐花满地,但没有谁去理会这些,也没有谁去在意这些。没有谁知道,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在漠漠烟雨中,曾上演了一场花絮飘飞的仪式。只有那些年辍学在家的我,在那样的黄昏,总会靠在屋畔的油桐树上,看着一地的落花,听着雨水打在油桐叶上滴答的声音,恍若身处梦境。“自在飞花轻似梦”,大抵说梦是美丽轻盈的。可我的梦却不同,灰褐的底色,加上灰褐的雨雾、灰褐的天空,清一色的灰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再说白一点,就如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句子:那是望尽天涯的忧伤。

渐渐理解那个葬花的女子,以及她那让人惆怅如织的歌声。那一地的残红,狼藉斑驳,怎不会牵扯心深处那片难言的疼痛?

雨季过后,蜷缩已久的阳光便挺直了身子。自这个世界诞生以来,阳光接受了太多的赞美,不过这一次,我已经失去了赞美它的欲望。它毫不客气地穿过油桐林,只几天,那些熟睡的花儿,就没了踪影,不知所终。我想,或许这些花儿和许多世俗的人们一样,有着说不清的忧伤,只是它们没有把忧伤呈现在表面,而是永远留在了心里。

早几年看到朋友拍的一张照片:一间小小的木屋,木屋旁一湖清波,湖边那条湿润蜷曲的小路上,几乎不留缝隙地铺满了油桐花,淡淡的白,殷殷的红。这情景,让我好一阵发呆。回过神来的那一瞬间,脑子里莫名其妙地跳出一个画面:西风猎猎,寒鸦数点,归雁几行?

前几天的黄昏,无意间在网上听到朱海君的《油桐花》,词没有理想中的美,旋律却有如塞北的荒漠一样苍凉,于这样的旋律里,想起油桐花满地的时光。一样的黄昏,一样的烟雨,只是老屋不再,油桐不再,时光蹉跎,生命的征途铺满了岁月的风霜。

时间无法倒流,那些烟雨中的油桐花,已经永远地飘零在了记忆里。一起飘在记忆里的,还有那些关于油桐花的若隐若现的忧伤。

(选自《浏阳日报》2010年5月24日)

赏析

抒情散文的表达重心在于抒情,能让人回肠荡气、一吟三叹,产生余味悠长、余音绕梁的美学效果,而优秀的作者则总是能使胸中郁积的情感寻找到喷发的宣泄口,即下笔于物、景、事,着意于情、怀、志。本文作者年少时的淡淡忧伤,在“大片寂寞的油桐”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于是忧伤自“五月的黄昏,雨打油桐花”的场面中潺潺地流出、奔涌。在这样一个充满哀婉色彩的场面中,穿插着的是“年少的我总会站在屋畔的油桐树下,面对着满地的落花痴痴地发呆”和“在那样的黄昏,总会靠在屋畔的油桐树上,看着一地的落花,听着雨水打在油桐叶上滴答的声音”。这样的意境和情境应该说丝毫不逊色于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由景出,景由情造,可以说是这篇抒情散文突出的特色。

典例回放

[答题技巧]

抒情散文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把握抒情线索。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指文章写了很多内容,看起来似乎凌乱,但往往都有一条线贯串始终,这条线就是线索。它既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件物品,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所以,答题时,学生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暗含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特别要注意文末的语句)。

2.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却细腻丰富,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就成为散文的考点之一。答题时,学生可以尽量运用文中的原句,文章中有些语句本身就是中心句,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没有中心句时,我们可以认真阅读材料,看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而找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3.揣摩词句,品味文章语言。抒情散文的语言很具特色,它往往融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感,有的还蕴涵深刻的哲理。品味散文语言,不仅仅可以从精美凝练上着手,主要是考虑修辞和遣词造句,还可从句式考虑,如: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它们往往具有音韵美、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所蕴涵的哲理出发进行分析。

4.把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叙述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对于这类考题,学生首先要了解抒情散文惯用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于拿到了理解散文的“钥匙”。

赏析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夏天,去拜访一只虫

①越过城东的一座桥,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夏天,一畦新绿尤其热烈。而现在,这里是人居的小区。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观察过菜地里的虫。人在这里定居,想必虫只好向城市的反方向逃逸了。

②夏天,我很想去拜访一只虫。将目光投射到虫的生活,我将获得一份悠然的闲适。

③太阳的金帛熨帖着大地,缥缈的云朵来去自由,虫的故乡比人的蜗居更为辽阔。这种小小的生灵在土壤里隐没,生于土,而归于土。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繁殖、筑巢、远行,生命单纯而又丰富。

④跟随飞鸟,我抵达了目的地。崎岖的小路上,我看见了一群蚂蚁,以磅礴的气势,推动一只虫的巨大躯壳。艰难而壮阔的行进场面,让人想起建筑金字塔和古长城的远古民工。蚂蚁也是忙碌的,仿佛舍去忙碌,生活就会单调。

⑤菜地的边缘,虫们从一个巢穴向四周散开,像水泼出去,匆匆地奔走,仿佛心中也有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虫到夏天总能活出蓬勃的生机,虽然造化赋予它们的时间短暂,它们也能在短暂中活出充实。

⑥两只虫相遇了,这种虫通体透亮,有长长的触角。它们停下来,用触角相碰,互相探索、撞击,迸发出火花,亲密而友爱,互相点燃对方。短暂的沟通达成约定,两只虫转过身,朝着一个方向奔走。一只虫走到土疙瘩旁边,土疙瘩对它来说,犹如山一般高耸,它有些胆怯,也有些踌躇。终于,它爬了上去,它战胜了自己。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牛粪的顶部,它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⑦天空无尽的高远,绿菜地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没有一种生命比虫子更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看不到虫子的悲观和厌世。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⑧长久地观察虫子,我却不能深入到任何一只虫子的内心,不知道它们的欢欣与悲怆。天边翻滚着乌云,虫子们聚集到一片菜叶下面,它们伫立着,转动触角……生命是脆弱的,一阵狂风,一阵暴雨,都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它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生命,正如法布尔所言,应“当做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

⑨或许,生活不必去追寻那些繁复的意义,像虫子这样,单纯,并且快乐,这是我们今生的至简大道。感谢这些虫子,搅碎了我一个季节的忧伤之梦,并让我在夏天午后的一块菜地乐不思归。

(选自《一条裙子的励志版本》)

1.细读第③段,找出“生命单纯而又丰富”中的“丰富”所指代的内容。

2.下列句中黑体词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

(1)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了牛粪的顶部,它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2)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3.“卑微而渺小”的虫子,为什么值得“我”去拜访?(请写出其中四点理由)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解析:此题分别从四个方面考查了学生对抒情散文的认知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中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找到原话,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很容易找到。第2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力。学生认真读所考查的那两句话,联系语境及作者的情感,从修辞角度着手,不难理解。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细读文章,特别注意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联系文章的立意、主题,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回答:生活单纯而又丰富;亲密而友爱;有战胜自我的勇气;不悲观厌世,生活快乐,爱惜生命。第4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抓住关键词“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珍惜和爱护生命,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参考答案:1.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繁殖、筑巢、远行。2.(1)(运用拟人)表现屎壳郎通过努力,战胜自我后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自豪感)。(2)(运用比喻)写出虫们忙碌、蓬勃的生活。3.(1)虫子的生命虽然卑微渺小,但它的生活单纯而又丰富,忙碌,充实,蓬勃有生机;(2)亲密而友爱;(3)有战胜自我的勇气;(4)不悲观厌世,生活快乐,爱惜生命。4.我们要把生命看成是一种义务,要义不容辞地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人活着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懈怠,不悲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明确责任,认定目标,全力以赴。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国本

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或者在山险水急、山和水互不买账的时候,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手搭牢这边,脚踏实那边,此时,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有了桥,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

桥是大地的良心,无论大小、高矮,无论构筑它的是铁、木、石、塑等任何一种材料,无论多险峻的山和多湍急的水,只要桥在,人们就再难看到山穷水尽,就再难遇到穷途末路。桥从来是不思考的,它只守一个理:有一天我不再背负了,我的生命也就没有了。

童年时代,村西长脚沟上也有一座桥,说它是桥,其实也只是三块长长的条石,架在五六米高的墩上。它那样粗陋、那样憨厚和不加修饰,使龙冈上流过来的那股不讲理的泄水心悦诚服了。石桥没有受到任何惊扰,仍然朝夕匍匐在桥墩上,龙冈来水在桥下欢欢喜喜地淌着,两岸的草木悠悠然然地枯荣。我们村的男女进城,对岸村落的孩子来上学,安稳地踏过石桥,如履平地,没了艰辛。

三块条石,成了桥,就这样尽心,这样亲民,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1959年坍塌。坍塌以后,代之以堤,到后来农村格田成方,小石桥连影子也没有了。此后,没有谁再记起它、提到它。要知道,它一直连名字也没有。

生而为桥,就是驮人驮货的,就是以身铺路或者展示风景的。

这让我想起我的祖母,想起我们村的那些前辈。在世的时候,他们终年一身灰黑布衫,像桥;终日农事的重担在肩,像桥。他们往往没个正规名字,只有诸如小狗子、大眼睛、姚老四、老来子一类代号。他们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大事,没说过一句让人记牢的话,没发生过一则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专门出力和流汗的,是专门趴着身子让后人顺顺当当过山过水的。我的祖母,男人24岁眼睛就瞎了,她驮着一个八口之家,每天最早起来做最脏、最累、最琐碎的事,还总是吃已馊了的剩饭。后来她年纪大了,驮不动家了,改去驮孙子。她是一座桥,一座一个家的桥。到1952年,她病得直不起腰了,没法子驮了,这年她也静静地走了。

一匹马生来是跑的,一座桥生来是驮的。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4期)

1.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缘何会由桥联想到祖母?

3.“我的祖母,男人24岁眼睛就瞎了,她驮着一个八口之家,每天最早起来做最脏、最累、最琐碎的事,还总是吃已馊了的剩饭。”此句中的“驮”字如何理解?

4.本文语言朴实、酣畅,试举一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槐花落

张瑞超

槐花,本不属于这个离秋很近的月份。

它开在春风得意的四月,开在芳香四溢的童年的回忆中。

翻开童年的回忆,找寻有关槐花的碎片。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学校的西边有座小桥,桥下流水淙淙,岸边长满了齐人高的灌木,堤岸之上则是一片槐林。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槐花怒放的季节。每逢路过小桥,一缕一缕槐花的幽香就把行人的目光牵引到这片槐林。槐香醉人,欲留行人,时而有驻足停留赏花之人。中午时分,我经常与女伴去槐林水边嬉戏,在弥漫的槐香中,满足了玩瘾,度过了快乐的中午时光。童年的记忆因此而飘香。

于是,槐香伴随着我成长,每个春天也因此充满了渴望,渴望槐香缕缕,渴望能再摘一把白而嫩的槐花,放进嘴里重温儿时的记忆。春天的风里满是花香,溢满了槐花、茉莉花、蔷薇花各种花香。槐花的清香、茉莉花的幽香、蔷薇淡淡的花香,随风而动,那风中的每一缕花香,都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尤其是离这里不远的槐花堤,我总是喜欢在那里散步细品花香的感觉。

然而,我却不知道还有七八月开花的槐树。它的确开在炎热的七八月份。那是国槐,一种不同于本地的槐树。它们站在街道两旁,身形不能说魁伟,但结实有力,枝叶繁茂,顶着炎炎烈日,为夏天急匆匆的行人送去片刻的阴凉。当百花把春天熏透了的时候,它还在街旁默默生长枝叶。花在七八月盛开,绽放着短暂的美丽,以示自己的存在。

那是一个热气还未猖狂的清晨,伴着几分凉意,清洁工人扫起一地黄花,黄花铺满了树下的所有地方,一地的黄花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是那样的柔软。倏然,一朵槐花,飘逸而下,飘落在行人肩头,继而又落到地上。我才感到惊异,原来还有这样的槐花。它没有我熟悉的香味,也没有让我看到它华美的容貌,只是让我看见它轻盈的身影,翩然而来。常常是在暑气未消的黄昏,散步的人们轻踏着满地的落花,不时有花落在身上、肩上,那是一幅很富有诗意的画。我喜欢这种花落在肩上让人心颤的感觉。花落如雨,黄花铺地,不忍踩踏,一任落花盈盈。手拾落花,掌中槐花,花小而黄,也无半点香气。

举头花落,低头落花,残花满地,不知何人来扫?是惹人爱怜的黛玉吗?于是想起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知柔弱的黛玉,手执花锄扫落花是感怀自己的人生,叹息春去花事了,更叹息自己的人生。黛玉那样的女子扫落花是一种感伤,清洁工人扫起落花分明是将忧伤扫净。但是看着满地残花还是不免心生悲怜。好花堪比女子,历来如此。花开时的美丽,正如女子的青春在热情绽放;而落花,意味着青春的衰亡,总给人几分感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尽管时令不同,感慨总还一样。“落花人***,微雨燕双飞”,眼见落花,自然思人,伊人何方,相思绵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即上心头。”然而感伤、忧伤犹有尽头,花落难道就不意味着重生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听花落,无声胜似有声;看落花,一地凄凉,不忍践踏。秋与心合而为愁,疑是秋携愁而到。其实扫得落花去,明朝还复来。花开无时不在,落花无尽,枝头总有万种风情,何必忧愁。没瞧见那枝头的小黄花一串串的还在吗,只是不起眼罢了,并且那里还挂着象征丰收的果实。曾经于此感慨赋诗一首:“飞舞动风处,满城赏落花。残英扫不尽,依旧复朝霞。”

若非那满地的黄花,还真的不知道有这样的槐树。

七八月份的国槐,就这样给州城增添了一份无可言喻的景致。

(选自《华夏散文》2010年第9期)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飘逸()携()

2.作者主要写的是七八月份的国槐,为什么还要写到四月的槐花呢?

3.第七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抒情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抒情散文 感情依附 美读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0

大凡抒情散好者都知道,成功的抒情散文,无一不在感情的依附上极尽其巧。如果我们在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巧抓住这些依附之巧,则能使学生从其间领悟到蕴藏的思想情感,并感悟到作者托物抒情之艺术手法。现以苏教版八下第二课茅盾所写的《白杨礼赞》为例,谈谈其依附之巧及其教法。

首先,抒情散文的感情抒发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巧妙地依附于一定的对象,或直接或间接地予以表达。《白杨礼赞》依附于白杨。这一特定的对象在文中作为作者感情的载体,如水载舟似的把作者的感情载往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感情的依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情于物,它是写抒情散文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特定的依附对象,抒情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就从抓白杨这一载体出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弄清课文所“礼赞”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赞扬白杨,白杨有什么特点……从而为学生理解北方农民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其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在抒情散文中,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是不存在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作者的笔下都依附着某种感情的主观因素,景因情显,情因景生。《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白杨树的特点:“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便都倾注在景物上,寓于其描写之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并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共议:“白杨树有着怎样的内在特点?”“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白杨哪几个方面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征与作者赞美白杨内在精神有什么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紧紧围绕特点描写的方法,又真正感受到了白杨内在的精神美。文章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呼之欲出;那么教学到此,也为感受北方农民不屈不绕的品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再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还巧妙地做到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最后揭示本体。《白杨礼赞》中作者对白杨的赞美,都是从形到神,从物到人逐层深入的。也就是说,作者感情的抒发,不是仅仅停留在物体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这些表象深入下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后把重点落在对人的赞美上。《白杨礼赞》在第五自然段对白杨的特征赞美之后,又通过第七段的开头加以引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由赞美树到赞美人;紧接其后又进一步引申,连用几个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体――北方***民。为体会出课文这些写作特色,我又相继设计了“‘白杨礼赞’,仅仅是赞美白杨树的吗?”“赞美北方***民为什么要从赞美白杨树赞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由此引导学生讨论,从中还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的意义。

第四,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巧妙地串连在文章的一条主线上,并自始善终贯穿全文。《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赞美之情破空而出;中间写白杨树的形状,又说它“实在不平凡”,从展示白杨树的形美到揭示白杨树的神美,并在议论和抒情之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其志”,最后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上述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喻体特征,把握本体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将北方***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一步步揭示出来的?”“从文章的‘形’来说,是靠什么样的一条线索来串连全文的?”“从文章的‘神’来说,又是靠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特征融合全文并步步深入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抒情散文范文第10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剧烈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请以“生命的负重”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生命之重

郁翔

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普通的榕树却不平凡。

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丫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就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礴浩大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

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之重之外,还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

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屈向深重的地母,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首所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

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厚重。

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

抒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个“主旨”,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

上述文题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⑴“物”的负重“人”的负重;⑵“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⑶“物质”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⑷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上述佳作正是从第⑴⑷两个层面来进行开掘的,从而凝练出了“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的深邃警句,并让它贯穿全文。这就使全文的主旨聚焦于一点,而毫无旁逸斜出之感。

抒情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皆可入文。但从高考抒情散文写作的操作层面来看,选材应当追求“精当”。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五点:

⑴要“正切”,不要“旁敲”。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

⑵要“厚重”,不要“浅薄”。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⑶要“大气”,不要“琐细”。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气派。

⑷要“鲜活”,不要“陈腐”。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⑸要“熟稔”,不要“生疏”。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

上述佳作选的素材,均为作者心中蕴蓄已久的素材,既“正切”题旨,又尽显大家气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棵树冠极大,枝丫触地、飞鸟满树的大树”,清新自然,给人以神清气爽、眼前一亮之感,可谓“鲜活”;“巨擘带走雾雨电,后学追思家春秋”,“百岁老人巴金”,历经世纪风雨沧桑,掌舵现代、当代文坛,撼人心魄,可谓“厚重”。

抒情散文写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胡乱堆放的是“砾场”。抒情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

上述佳作的布局,既有细针之缜密,亦不失云海之翻腾。整体布局上,作者由“树”及“人”,而且以一个“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的过渡句将这两个论述层次天衣无缝地缝合到了一起。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诚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诚可谓别开洞天。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可过于深奥。“又不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从操作层面来讲,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

⑴“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⑵“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

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

上述例文中的那棵榕树,它有“意”――它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强烈地驱遣着“我”将这棵眼中之“树”,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照片”,不仅“放在案头”,而且“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幻化出诗化人生的美感,余韵袅袅,回味绵长。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文采的。“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抒情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点:

1.要“内涵”,不要“绣枕”。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的内蕴。

2.要“蕴蓄”,不要“直白”。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

3.要“本真”,不要“矫情”。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上述例文中的“《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的一句,就恰似陈年老窖,让人愈品愈感韵味十足:⑴《家》《春》《秋》,厚厚三大本,100余万字,“搁在手中,沉甸甸的”;⑵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搁在手中,沉甸甸的”;⑶《家》《春》《秋》的创作是巴金对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的一次深味,是对华夏民族所经历的深重苦难的一次沉思,更是对一个文学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搁在手中,沉甸甸的”……从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细细品味这个“重”,你就能品出万千“韵味”。

抒情散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抒情散文范文

学习

生命的暗示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生命的暗示,内容包括生命的暗示,生命的暗示阅读理解答案。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学习

新概念作文范文精选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新概念作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新概念作文范文,新概念作文大赛含金量高吗。新概念作文篇1美,什么最美?是一次次为梦所付出的努力,对梦积极的态度,还是尽力地打拼之后所感到的神采飞扬,活力十足的感觉,是你,是我,是他对于一个人的感觉

学习

天使的礼物作文800字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天使的礼物作文800字,内容包括天使让人牵挂作文800字,天使的种子作文800字。天使的礼物今天是儿童节,大街上随处可见拉着父母一脸愉快的向各个玩具店跑去的孩子,空气中弥漫着快乐的气息。“哼!臭妈妈!说好儿童节给我买个新洋娃

学习

企业资本运作方式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资本运作方式,内容包括资本运作操作的全过程,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是什么。[摘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不断加快且深度不断加深,同时我国企业界也掀起了资本运作的浪潮。为了指导企业资本的运作,我国对企业资本

学习

我们的时代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我们的时代,内容包括我们的时代全文下载,我们的时代全文免费阅读。曾经读过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美好的时代,这是糟糕的时代。”没错,这句话其实放在哪个时期都适用:这是最美好的年头,这是最糟糕的年头。就如我们所处的

学习

我国的十大名花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的十大名花,内容包括中国十大名花前十名,我国的十大名花的别称。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盛产各种花卉、树木,素有“植物王国”和“园林之母”的称号。这众多的花卉,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风姿。而人们欣赏花卉时,也是各有各的

学习

校园超市购物的差异分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超市购物的差异分析,内容包括校园超市的优劣势分析,校园超市商品品种结构分析。本文以西安市4所高校本科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超市。研究表明:①大学生超市购物集中在日用品和食品方面且每月不超过150元,②大学生在性别上对

学习

只在此山中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只在此山中,内容包括只在此山中全文阅读,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数年的教学生涯中,关于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其次,我还注意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下面,我重点谈对学生进行的理论指导。在学生着手

学习

追求“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追求“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内容包括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孩子追求完美的心理原因。追求“完美”亦是一种心理病,这不仅仅是笔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经历的体验,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记得很多年之前笔者曾看过一部前苏联的生活片,剧

学习

论查慎行诗歌的白描手法

阅读(25)

查慎行是清初著名诗人,其诗以纪游见长,善用白描手法,自然清新,朴实无华。本文即从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两方面来论述其白描法的内涵和特点。关键词:查慎行;诗歌;白描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他山,晚号初白老人,康熙四十二(1703)年进士,官翰林院编

学习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内容包括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社会学家费孝通完整版。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耄耋老人,费孝通的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写一篇”的

学习

山野花香作文300字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山野花香作文300字,内容包括山野春花作文,山野趣事作文。看,那可爱的花苞,已经沉沉入睡。浪花,你轻轻地摇,看,那青翠的小草,已经低下了头。大雁,你慢一点飞,看,那起伏的山川,不是很美吗?太阳啊!你就升起来吧!让大地迎来新的一天吧!让阳光

学习

吴蛮,怀抱琵琶走天下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吴蛮,怀抱琵琶走天下,内容包括吴蛮维也纳琵琶音乐会,琵琶吴蛮大师弹奏。吴蛮回到了故乡,依然怀抱琵琶。2012年3月6日,华人世界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丝绸之路”音乐会首次在杭州大剧院演出。马友友的乐团特邀了多位来

学习

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分析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分析,内容包括公益广告设计作品对比手法,公益广告设计色彩的作用。【摘要】在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公益广告也随之兴起。公益广告是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

关于梦想的散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梦想的散文,内容包括以梦想为主题的散文,我有一个梦想散文。我曾为它欢笑,也为它哭泣,我曾为它拼搏,也为它失落。梦想这个词总牵带着遥不可及,对多少人来说,梦想就只能是梦想,它曾经冒出脑海,却又消散的像泡沫。我从未算过我的

学习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叙事研究范文,内容包括教育叙事范文10篇大学,教育叙事论文范文。教育叙事研究范文第1篇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教师一、引言笔者看了王等作者著的《教师的印记: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一书。读后发现,对教师很有指导作用。

学习

从缺失到赞美:央视春晚农民工叙事之流变

阅读(51)

继2011年旭日阳刚的一首《春天里》唱响央视春晚后,2013年河南“农民魔术师”丁德龙和唐山“卖菜大妈”张学敏分别以娴熟的魔术技巧和漂亮的“海豚音”再次亮相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农民工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人一年一

学习

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江湖》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江湖》,内容包括散文集一个人,散文集有一种思绪叫怀念。内容《一个人的江湖》文集中的作品,以情暖人,以真感人,传承精神,彰显爱心。文笔优美,意蕴丰厚,启人心智,感悟人生。关键词:情感爱心本真勤奋优美散文集《一

学习

教师自我叙事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自我叙事,内容包括自我叙事文案,自我叙事作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是的有个性的人,无疑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我也

学习

散文诗朗诵范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诗朗诵范文,内容包括散文诗朗诵模板,配乐散文诗朗诵认识你真好。散文诗朗诵范文第1篇三月份主题漫步春日节目顺序:1、散文诗朗诵春2、知识积累介绍春天的特点3、习作天地说说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六年级)4、有关春天的成语大

学习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内容包括许地山的叙事散文集有哪些,许地山散文读后感100字。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也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虽然他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是他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对于后世

学习

电影《赎罪》的多重叙事悖论与叙事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赎罪》的多重叙事悖论与叙事,内容包括电影赎罪叙事手法,人生就是重复犯罪和赎罪的悖论。【作者简介】电影《赎罪》剧照电影《赎罪》自2007年上映以来,其巧妙的多角度叙事、独特的叙事视点引起了普通观众以及学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