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确是技术天才,但技术水平和他不相上下的任何公司都有很多。害了他的是那条灰色的病毒产业链,而李俊的入狱对这条产业链并没有产生任何伤害
李俊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关键词——熊猫烧香。六年前,李俊制造的烧香熊猫病毒在短短几天之内占领了中国大多数网民的电脑桌面,引发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恐慌,被黑客界封为“毒王”。
后来,李俊被捕入狱写出杀毒程序,2009年平安夜被提前释放后又北上寻求“一个全新的李俊”,希望从事反病毒工作。
可惜他并没有书写一个浪子回头的结局。
2014年1月8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法院宣判了一起网络案,31岁的李俊因犯开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给外界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他被捕前的最后一条微博:“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熊猫烧香
时间倒推至2006年10月16日,这是熊猫烧香病毒(也被称为“武汉男孩”)首次被发现的日子。随后的短短几个月,一只虔诚烧香的可爱熊猫却成为中国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的噩梦。它顽固地根植于电脑中,删不掉,杀不绝,众多杀毒软件厂商束手无策,甚至有网友悬赏10万美金通缉病毒制造者,公安网监部门被要求“不惜一切,拿下此案”。
此时,病毒的制造者、24岁的李俊终于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怪物”。他和另一名同伴在警方的追捕中,躲进宾馆、出租房,试***编写杀毒程序,并写道歉信请求原谅。但所有的努力于事无补,2007年2月3日在武汉关山的一出租屋内被警方逮捕。
关于李俊的一切开始被媒体疯狂报道。例如他位于武汉郊区一条深巷的家、在水泥厂工作后来下岗的父母、技校时代的生活等等。家境普通,成绩平平,长相平凡……人们发现,这个“天才”男孩本来的命运剧本是那么普通,却因为“黑客”二字而被改写。
李俊的师傅、同为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的雷磊曾经对媒体描述过李俊是如何走黑客上这条道路的。1999年的一个午后,那时候雷磊已经是个黑客,网吧里其他的孩子都在打游戏,只有李俊站他身后,盯着他的屏幕:你这玩的什么?雷磊说:这是黑客。当时正值中美黑客大战,雷磊给李俊分配了一些简单的黑客攻击任务,李俊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拐点。
据当时媒体的估算,被“熊猫烧香”病毒控制的“网络僵尸”数以百万计,其访问按访问流量付费的网站,一年下来累计可获利上千万元。但这上千万中,与李俊有关的只有10万元。2007年,李俊被湖北省仙桃市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按照法院认定,李俊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每次要价3000元,将“熊猫烧香”病毒销售给120余人,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李俊不遇上‘病毒商业化专家’,后果或许不会如此严重。”一名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互联网公司高层在李俊第一次出狱时曾评价,“他的确是技术天才,但技术水平和他不相上下的任何公司都有很多。害了他的是那条灰色的病毒产业链,而李俊的入狱对这条产业链并没有产生任何伤害。”
病毒产业链
事实上,熊猫烧香病毒第一次刷新了普通中国人对于互联网黑客认识。在这之前,中国的黑客们更喜欢自称为“红客”,并屡屡出现在中美、中日黑客大战中,甚至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出现。而随着熊猫烧香案的宣判,病毒产业链的运作分工逐渐清晰起来。
李俊这样的病毒制造者在病毒产业链里被称为“造***的”。
被捕后,他在看守所中了一封公开信,称自己的初衷完全是为了“编程研究”。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那个黑客‘炫技’的时代,李俊试***通过制作一个‘大项目’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把和同伴共用的代号whboy(武汉男孩)写入病毒,作为标记——其实对于职业黑客来说,这是暴露身份的致命线索。”
但是2006年年底,李俊结识了擅长“病毒商业化”的王磊和张顺。他们的出现构成了病毒产业链上的后半段:贩卖、交易、传播以及使用,这些过程在产业链上分别有自己的黑话指代:卖***、拿箱子、挂马、分销和变现等等。
正是所谓的“病毒商业化”使得李俊的“研究成果”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李俊请王磊及其他网友帮助出售该病毒。随着病毒的出售和赠送给网友,“熊猫烧香”病毒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由此使得自动链接李俊个人网站流量大幅上升。
网站流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用户数量(一般指IP)、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页面浏览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流量也是决定一个网站价值的因素,假如一个网站根本就没有流量也就等于没人看,那这样的网站还存在什么意义呢?所以对个人或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网站流量是建设完成后最应该去做的事了。
网站流量的重要性使得网络上产生了一个群体——流量掮客,流量掮客会把收集来的“流量”打包卖给一些合法的大型网站,王磊就是这种人。流量掮客的“流量”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合法的,主要是通过论坛推广、交换链接等方式获取;另一种则是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带来的虚假点击,类似作弊。
王磊得知此情形后,主动提出为李俊卖“流量”,并联系张顺购买李俊网站的“流量”。张顺购买李俊网站的流量后,先后将九个游戏木马挂在李俊的网站上,盗取自动链接李俊网站游戏玩家的“游戏信封”,并将盗取的“游戏信封”进行拆封、转卖,从而获取利益。
“从良”很可笑?
2009年的平安夜,李俊被提前释放。元旦过后,他被一家网站记者说服,和雷磊一起到北京求职,并开始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
事实上,对于黑客来讲,被***府部门或网络安全公司“招安”或“洗白”,转而从事网络安全相关工作,是他们最常见的出路之一。这点在国内外都有先例。
但这是一次失败的进京之旅。不少媒体和网友指责李俊和雷磊频繁在媒体露面是炒作,而李俊只拜访了一家企业过后就失望了,没有期待的稳定工作和高薪,只拿到了一纸所谓“安全观察员”的聘书。
在网上的一段2010年1月的采访视频中,李俊和雷磊觉得自己是被借来“宣传”“利用”的。对于有媒体报导他们“黯然离京”、“从良之路比较难走”、“或许罪恶背负一辈子”等词语觉得“很可笑”。面对有人怀疑如果找不到工作,会不会再回去做黑客李俊说:“肯定不会了。”
这样,李俊没有被任何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招安”。
而网络安全业内人士则认为,李俊之所以没有找到工作是因为当时李俊的技术并不出众,还不具备编写杀毒软件的水平。
同年的1月23日,已经回到武汉的李俊开通了微博。与一般刑满释放人员尽量隐匿的态度不同,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过去,直接申请认证为“熊猫烧香病毒制作者”。他的第一条微博解释说:“因为这件事(熊猫烧香病毒)被关押了近三年,这几年里也懂得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道理,然而在这人生的低谷,我到底该怎么做?加油吧!一切会好起来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一切重新开始,创建这个微博,记录一个全新的李俊的心路历程。”
“创业者,不要怕手脏”
李俊的微博记录了他第一次出狱后的三年生活。一半的内容,他像一个普通青年,转发一些搞笑的***片或段子,发几句心情上的小牢骚;另一半的内容则显示出,他依然痴迷于网络技术,与旧有的黑客圈子不时联系。
不得不承认,尽管是“技术宅”,但李俊的微博不时带点深刻的人生哲学味道。譬如感叹“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可是在2010年6月还坚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原则和底线”的李俊,却2012年12月再度因涉嫌开设网络被捕。这时,他身在浙江丽水,与熊猫烧香的同案犯张顺再度走到了一起。
张顺是丽水人,他不懂电脑,却靠网上买的“熊猫烧香”和经营头脑发了财。刑满释放后,张顺结识了丽水人徐建飞。见类游戏网站有利可***,两人决定成立一家网络公司,靠开发出售类游戏软件盈利。在张顺的邀请下,李俊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徐建飞和张顺的公司。然而,公司运行并不顺利,开发的两款游戏均无人问津。张顺于是提出直接经营游戏平台。
疯狂的网络
张顺的提议最终成就了李俊人生的第二次滑铁卢。
2011年4月,徐建飞、张顺和李俊等人在苍南架设服务器,经营起了“金元宝”网络游戏平台,在平台上开设了“牛牛”、“梭哈”等游戏程序,游戏玩家可通过这些程序参与,公司则以输赢游戏豆的方式供游戏玩家参与,同时积极发展银商,出售和回收游戏豆。至案发,“金元宝”网络游戏平台聚集的参赌人员众多,涉案赌资达7600余万元。
被第二次被捕的前几天,李俊在微博上说“创业者,不要怕手脏”。有网站报道,李俊第二次被捕后,曾多次跟提审他的网警尚育波倾诉:“这不是他想要的公司”,这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
但身为公司的股东,李俊并没有阻止过这个危险的行为。如果说第一次传播病毒时,李俊还能以“没想到”为借口,这一次就不能再声称自己“无知”了。
事实上,江浙一带网络已经兴盛了数年。公开资料显示,浙江警方从2009年开始每年均组织专项行动对网络等犯罪活动进行打击,先后侦办了温州“欧乐”网络类游戏案、绍兴“新同城”网络类游戏案、台州“7080”网络类游戏案等一批重特大网络游戏案件。
这些案件的主犯甚至会有些共同点。例如“7080游戏中心”网络案的主犯冯庚辉也是开发类游戏无人问津,改为开设网络。冯庚辉曾经形容“钱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一样,每天无数的人排队往账户里面打钱,多到我都有点怕了。”对于这些网络高手们来说,当理想照不进现实时,金钱显然更加具备诱惑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熊猫烧香制造者的网络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