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音“元”)俗称绿头龟、癞头鼋、黄沙鳖、烂团鱼,隶属龟鳖、鳖科,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目前,我国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鼋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鼋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2亿年前就爬行在地球上了,与植物活化石苏铁、孑遗植物桫椤以及恐龙是同室,堪称“水中活化石。”因此,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古老的传奇。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是对鼋形象的解释,而在唐朝《宣宝志》中,关于宣州江中的鼋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更是让人惊叹。在我国历史上,鼋象征着神力,因此才有了众多鼋驮庙宇石碑及帝王墓碑的建筑形象。
鼋外形酷似龟鳖,体盘椭圆形,纵扁,头宽且小,吻短尖,四肢具蹼,有5趾,但仅3趾有爪,体背部黄褐色,布有褐色斑纹,腹部白色,雄性尾巴细长,而雌体尾巴短粗。仅从上面的特征难于区别,事实上,鼋覆盖有一层软皮且未完全骨化的背甲是鼋区别于其他鳖的最大特征,且它身体四缘宽厚的裙边也是特有的。另外在体型方面,鼋那硕大的身躯不是普通鳖能比的,通常它能长到15-35千克,甚至超过50千克,体长超过1米,所以称其鳖氏家族“巨无霸”毫不过分!
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
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鼋的繁殖期选在一年里最温暖的时节,通常5~6月份,它们会在一个晴天的傍晚,相约游到水流湍急的浅滩进行,到6-9月,鼋的产卵期到来,这时雌鼋会在沙滩上找到一个向阳、干燥的地方,然后在附近绕圈观察1-3天,确定无危险后,才会在雷雨后的黄昏或清晨挖洞产卵。
鼋在一个产卵期中通常要产二次卵,且不会更改产卵地,每次产卵数为十几至几十,多则上百枚。鼋卵***白色,直径3-4cm,略小于乒乓球,其孵化时间大约50天。
鼋之所以珍贵,还与它一些奇特的习性有关。鼋有预测天气的能力,当它浮游水面时,预示近日将会有台风来临,当它将头向上游翘起,表明上游将有暴雨或洪水发生,非常准确、灵验。而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却有待进一步研究。
鼋,一直被当作名贵的滋补品,尤其是富含胶质的裙边,更是珍如熊掌,因此很多地方有吃鼋的习惯,这使鼋数量大量减少,再加之栖息地破坏,更是对鼋的境遇雪上加霜。从1988年鼋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来,我国已开始设建一系列鼋的自然保护区,诸如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瓯江鼋自然保护区、广宁鼋自然保护区等。鼋正濒临灭绝,但只要我们努力,希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