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造园艺术借鉴了中国造园技法和思想,同时融合了其本土化的禅宗思想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简洁婉约,日式园林艺术的典范枯山水庭院艺术正是如此,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被誉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峰。文章从日式枯山水庭院艺术的特色入手,解读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下禅宗思想和造景手法的内在联系, 进而更深层次的对枯山水庭院艺术的予以探究。
关键词:禅宗思想;日本民族文化内涵;枯山水园林;内在精神
枯山水又名假山水,是日式造园手法中最为独特的一笔,亦是日本园林建筑的精华。传云枯山水最早被称为“唐山水”,以此推测,可能源于中国,却与中国现存的古典园林风格迥异。枯山水庭院艺术所处的环境氛围,多讲求小巧、静谧、深邃,这点与中国园林极为相似,幽静的环境才能让人运悟性灵。但枯山水庭院艺术多见于寺院之中,同时以精心耙制的白砂铺地,象征江河湖海,叠放有致的石组,寓意岛屿高山。中国古典园林在道家传统思想的融合下产生避世清心的美学追求,枯山水美学理念则较为忠实的反映了禅宗修行顿悟的思想及深沉的哲理,被誉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峰。
禅宗思想在中国发展到成熟时期而传入了日本并得以继承。日本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精神、文化气质使禅宗思想在日本的继承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物化。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为列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有着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常侵袭着国民的生活,生命与自然相比,可能在瞬间消逝,昙花一现,这就养成了日本复杂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悲悯的性格,即所谓的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之一人,但是樱花的花期仅有七天的时间,短暂易逝,唯美凄凉,因此酷爱樱花同时又有着强烈悲悯性格的日本人会将樱花凄凉之美与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相互联系,历经了大量的自然灾害的日本文化,感到生命的渺小压抑难以抗拒,由此对于自然的崇拜愈发感性,产生一种寻求解脱和超越的期望,这种意识和禅宗思想便相互融合,以本民族文化为载体,禅宗思想的物化为寄托。
禅宗的核心思想即是“顿悟”,这一点与中国的禅宗是相同的,心灵的启悟,用睿智的眼光审视,洞察和冥想世界万物的本来面貌。李泽厚先生在《禅意盎然》中就曾提出过:“……禅的秘密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即所谓的‘永恒的瞬刻’或者‘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氛围环境中,由冥想而达到一种时空的超越,这是精神层次的升华,凝成永恒的存在,虚无不可捉摸,这为庭院艺术有形和无形的时空观结合搭建了桥梁。
日本的造园艺术深受禅宗思想关于“瞬间永恒”的时空观的影响,崇尚自然,喜爱山水清音的灵性。日本的贵族僧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尚的情操,认为在空灵、静谧的氛围中,能体会到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有助于参禅。造园艺术中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的顿悟冥想精神以及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最具有象征性或者说符号意义的庭院模式。枯山水的主要表达方式则是石、砂和苔藓等,其中石为山,砂为水,以象征意义的手法表现出意象中的大自然和生命主题,通过审美主体的联想和顿悟赋予新的意义。这种美感的表达需要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整体具有禅的简朴,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和审美理想。这俨然上升到了一种符号象征艺术,审美者摒绝妄念,静心体验,在冥想的瞬间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由简单的物象悟出一个新的幻化世界,做到人、自然、意念的完美融合,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简单的物景布局,却为人打造一个空灵的境界,这是日本禅宗追求的境界,在孤静的氛围下,或者说近乎凄凉的环境下,开启内心的思考和冥想。禅宗的真谛在于悟心,即万法皆空的思想。天地万物存在皆是内心的物象真切表现,从对于静的氛围修行中,将心外世界转化为内心的参悟,天地万物皆是吾心。追求洒脱淡泊,脱离尘世的外在美,重视内在的永恒感和归属感。庭院中的砂石布景,依然保持其自然形态,这种“时间凝固”、“自然无心”的思考是日本枯山水庭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枯山水几乎摒弃了所有动态的景观,静止不变的元素通过静态的组合在狭小的空间内,营造出宁静且永恒的物象,让人不自主的,即无意识,无目的的产生一种顿悟的时空观,静止的生命追问,以及对于存在的思考,这种万籁俱静的精神震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造园艺术无法比拟的。
用直觉洞察真理,是日本民族最为擅长的表现方式。虽然空间狭小,但伴随着冥想和思考也就有了一种无限延伸,由有形空间的冥想和无形空间的精神诱导,抽象、纯净而又充满哲学韵味,给予观者不尽的遐想,悟性和感性在瞬间融合在一起,这已经不单纯视为一种宗教思想,而是上升到美学思想,潜移默化。
枯山水之所以表现出“枯”的层面和意义,是其他民族和文化无法理解和超越的审美,不仅仅是其禅宗的本质,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中独特生命观的表现,中国的禅宗经过种种直觉思考和冥想顿悟后,将生命归结到肯定的范畴,而日本却通过静美的凄凉,探寻一种追问,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安静肃穆的“枯”山水庭院对比华丽典雅的中国园林,正是悲凉的禅意和特有的人文主义的倾诉。
枯山水是静止的思考,瞬间的冥想,通过石,砂等不变的元素,打造出理性的冥想空间和修行氛围,通过对自然的观赏,引发对生命存在的追问,这是长期本土文化和禅宗思想交融并进所积淀出的,任何一个国家文化都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中国人高傲自信,喜欢高大的乔木和灌木,来表现伟岸、正直,“楷模”一词即是源于此;日本人有着谦虚谨慎的性格,因此钟情于苔藓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中国人贪恋尘世浮华,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多亭台水榭,花鸟鱼虫,诗情画意;日本本土的民族文化却造就了日本人的苦行僧般的自律,在心理上追寻一种“物之哀”的荒凉萧索的禅意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这是一种修行。
结语:
日本枯山水庭院艺术,是日本禅宗思想以及其本土人文意识共同作用下的艺术产物,是日本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缩影。透过枯山水庭院艺术的赏析,我们可以探究禅宗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的交融互进,更深层次的去剖析日本独特的美学思想。自然生命与现实生活,是禅宗和人文共同追求的宗旨,在看破时空追寻一种超越精神和顿悟境界的同时,又不断提醒人们关注现实的生活,虽然顿悟和精神超越仅仅限制于内心,但是透过这种感性欣赏和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内心,反思生命。(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 [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3]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 1990
[4]毛巧丽《中日园林的历史关系》[J]. 中国园林,2000.
[5]王航兵.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J].中国园林,2002
[6]王发堂 禅宗与庭院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刘庭风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J] 中国园林 2003.7
[8]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 [J] 日本学刊 1999,2
[9]章俊华 内心的庭院——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