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摘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时;说;教育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首章的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整个儒家教育都不无裨益。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说:《学而篇》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1](P49)。李建华等人也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论语》全书之首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对“学”,尤其是“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2]。其实,不但“学”字,“时”与“说”字也在不同的阐发者那里展现出丰富的蕴义。揭示它们的教育意蕴,对今天我们理解《论语》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对教育的一些片面理解都有所启发。

一、学文与学道:“学”作为教育基础的多重意蕴

“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词汇。杜成宪就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重“学”的现象。他认为:“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甚至可以把传统教育思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思想”[3]。我国最早的专业教育论著被称为《学记》,直到晚清管理教育的部门还被称为学部,这些都说明了“学”字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学”为主的社会。我们今天来重新解读古代教育场域中这个最重要的“学”字,就要熟悉前辈学者的解读,了解原典诠释的历史。从我国古典诠释的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即汉学的立场与宋学的立场。在汉学传统下,解读者注重从章句训诂中探寻圣人大义;在宋学立场上,解读者则注重从心性义理角度体味圣贤微言。当代在西方诠释学的影响下,解读者更多地注重从自身立场出发的批判重构,揭示圣贤微言大义的时代意蕴。《论语》中“学”字的诠释亦属以上三类。

“学”在《论语》中的本义是什么?不同的解读者自然有不同的观点。汉儒去圣不远,“学”字并未过度阐发。宋代开始关于“学”的阐发已经具有不同的路径。朱熹在《答张敬夫》一文中说道:“夫学也者,以字义言之,则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谓也。以事理言之,则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谓之学”[4](P3)。从此义来说,学习就是效仿,符合了“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字本义。伊川先生曰:“今之学者有三:辞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4](P3)。辞章、训诂之学显然指文化知识的学习。儒者之学则有更加宽泛的理解,既可指内圣外王之学,也可指安身立命之学,但都指向“学道”这一根本内涵。

从孔子的教学内容来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文即古代文献,正如司马迁所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作为我国轴心时代的文化巨人,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他删《诗》、《书》,定《礼》、《乐》,序《易》,修《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也开创了后世教育的主要内容。柳诒徵先生称:“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5]。这些说法都表明了孔子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文化知识。比如说:《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五十以学《易》”(《述而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篇》)。这些“学”都是以文献典籍为主体的,说明了学习文化知识是《论语》中“学”的一个重要含义。

学习文化知识是不是《论语》中“学”的唯一含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前人的著述中即阐发了“学”作为学道的含义。近人程树德认为:“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孔门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独称颜渊,且以‘不迁怒,不贰过’为好学,其证一也;……子张学干禄,则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为学,其证二也。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证三也”[4](P4)。《论语》中还有很多例证,书中共提到64处“学”字,大部分以学道为主。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篇》)。这些都说明为人处世之道是孔门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篇》)。孔子认为学习做人之“道”才不会顽固不化,“学”在这些论述中指向学道。从反映《论语》整体思想的角度来看,学做人之道也是“学”最重要的含义,所以孔子教人才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的学习次序。

二、时时与适时:“时”作为教育智慧的中轴作用

讨论了“学”的含义,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时”的含义。在教育活动中,“时”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彰显教育智慧。胡弼成等指出:“教育时序是个体发展与教学过程中教育要素内部的时间先后及其空间排列秩序。……具有客观性、内隐性、复杂性、长效性和弹性。认识隐匿于个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时序规律,是对教育内部固有关系的把握和深化,遵循这一客观要求有助于依据人的发展和成长规律更好地培养人才”[6]。我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教育规律。他们对“学而时习”中“时”字的阐发就体现出他们对教育中“时”的理解与把握。从词源学上来说:“时”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成“时,四时也”。此谓春夏秋冬。日中晷刻亦得名“时”。时令和特殊的时间点反映了“时”的两种基本含义。在“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中,“时”字也体现出这两种基本含义。

朱熹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同时朱熹又引程颐和谢良佐的解读:程子曰: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1](P49)。从这种解读中我们看出朱熹赞同学习文化知识要时时复习,达到纯熟,从而体味虚心涵泳之乐。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既然在“百姓日用之间”无时不存在道,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所说:“日三省吾身”(《学而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章句》)。君子的做人之道就要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慎独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修身观,彰显了“时”在做人之道中作为“时时”的含义。钱穆认为:“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7](P2),指出了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之乐,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乐,显示出“时”在“学”与“说”之间的中轴作用。

同时,“时”还具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即“适时”。孔子的哲学注重中庸,他认为过犹不及,必求中和之士。中庸、中和都是一种“时”。在《周易》中,“时”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意味着“时中”、“当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代表着人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的“时”,面对这些不同状态做出合适的选择叫做“时中”,孔子之“时”就具有这种意蕴。孔子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他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也体现出对“时”的准确理解。弟子同样是问“闻斯行诸?”他却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的不同应对。面对同一种状态,当位则吉,失位则凶,反映出“适时”在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过程中注意教育时序,选择合适的时机,能够真正彰显教育智慧。

从“学”的角度来说,古人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一就身中为时者,凡受学之道,择时为先,长则扞格,幼则迷昏”[4](P2)。《学记》中称:“发而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文化知识必须把握住儿童学习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一就人身中之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所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二就年中为时者,夫学随时气则授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8]。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易入也。这种根据不同时令调节学习内容的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三才”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在每一天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三、澄明与超越:“说”作为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

我们梳理了“学”与“时”的意义,自然会涉及“说”的意义。朱熹称:“说与悦同”[9]。悦不单纯是一种喜悦,它更多地含有一些超越喜悦的东西,可以说“悦”是“学”的终极目的。钱穆先生认为:“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7](P2)。钱穆所说的就是一种学习文化知识,虚心涵泳,反刍回味之乐。李泽厚则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的“乐感文化”,它不谈论、不构想一个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者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位”,……学为人之道而悦,是因为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10]。这种理解类似于熊十力所说:“学之为言觉也。学以穷理为本,尽性为归”[11]。把“学”解读成觉悟,澄明内心之明德,类似于禅宗顿悟真如,亦如王阳明“龙场悟道”,达到内心愉悦。这些解读超越了汉儒单纯的训诂之学,试***探寻圣人不传之秘,走向了优入圣境的心性之域。

“悦”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直觉的体验。宋儒就经常提及“孔颜乐处”,孔颜乐处就是一种“悦”。“箪食瓢饮,住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到底乐在何处呢?恐怕更多地是个体的内在感受,即所谓内心超脱的精神愉悦。黄书光认为:“这种‘乐’乃是主体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所获得的主观精神享受,非他人所能知”[12]。梁漱溟认为:孔子之乐是一种绝对的乐,因为“他只是顺应天理而无私欲,所以无苦而只有乐”[13]。这些说法都是受宋儒解读影响站在解释者主体立场之上的诠释,当然也对我们反思“学而时习”具有一定的启发。

那么孔子在此所说的“说”到底有何所指呢?上文分析了“学”与“时”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学”与“时”的解读来看“说”的意义。如果“学”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含义,则时时学习之乐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外在之乐,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发现知识体系内部的奥秘,从而被其吸引的乐趣。这一过程激发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并为其向认知内驱力转化提供了动力。适时则反映出教的智慧,是一种“教之智”带动“学之乐”。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篇》)。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通过苦苦思索进入一个瓶颈,这个时候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时”,教师适时点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获得学习乐趣。正是因为孔子有适时把握教育时机的智慧,才使弟子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篇》)的感觉。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使得学生“欲罢不能”。把握合适的“时”,才能使“学”达到一种“说”境。

从“学”做人之道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时时坚守做人的底线,践行儒者之道,是孔子表现出的强烈情结。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坦露,他“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宣言,他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的一生始终在坚持。他曾多次提到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又感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篇》)所以即使乱臣贼子招,他也跃跃欲试。孔子的一生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者形象,所以才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的制度规范中实现了内在超越。他的弟子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篇》)的一生,也诠释了一个“吾日三省吾身”的儒者形象。正是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才逐渐达到了“说”的境界。从“适时”的角度来看,学习做人之道,然后利用合适的时机来实践它,难道不是一件愉悦的事吗?这种解读可能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孔子思想的含义。儒家之学被认为是“内圣外王”之学,孔门弟子也毫不忌讳认同“学而优则仕”,他们的“学”具有强烈的致用情结。个体能够在人世间学习做人之道,遇到合适的时机发挥出来,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功业,“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不正是儒家学者的终极追求吗?实现了这种目标,“说”不才真正是一种内在超越的愉悦吗?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了我们什么?

分析了“学”、“时”与“说”的内涵,梳理了汉学与宋学传统下不同学者的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论述中包含的教育智慧。反思今天我们的教育环境,就会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回味经典留给我们的智慧,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哪些改进呢?

1.改变教育中“学”的单向理解

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的“学”更多地是指文化知识的学习。尽管近些年来,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流行,关于情感、艺术、体能等方面的教育也得到了重视,但是从教育的应有之义来说,还没有改变对“学”的单向度的理解。于述胜认为:“对于孔子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学’,不是服于外在目的、对象化、工具性的知识活动,而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生活’本身历程,其间充满了精神张力和乐感韵律”[14]。这种解读也提醒我们对“学”的理解要在学文与学道的交融中、在做人与做事的互动中展开。正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性”原则中所指出的: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我国先哲对学文与学道的多维阐释展示了“学”的丰富内蕴,为我们改变对“学”的单向度理解提供了历史凭资。

2.发挥教育中“时”的选择智慧

正如上文所言,教育中的“时”是教育智慧的彰显,是“学”与“说”的中轴。今天我们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正是因为对“时”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循循善诱,对待不同的学生,基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大小、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情感状态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应对,教育过程让学生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厌学自然无从谈起。同时,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若能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甚至能够注意季节和不同时段中“学”的差别,真正做到“藏息相辅”,让学生在合适的“时”学习文化知识,在时时的砥砺中恪守做人原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遵循教育时序的“悦”教。这样的教育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之乐”,也能使教师有不断探索的动力,有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从而达到“教不倦”,并进一步实现“学不厌”与“教不倦”的良性互动。

3.达到教育中“说”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为了自我实现,为了内在的提升,为了国家的发展等各种答案。这些解读中显示了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和推动人的发展的两大目标。《论语》中对“说”的理解给我们反思教育终极目的提供了一种观点。正如孔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学”是一种隶属个体的行为,不管是学道还是学文,都是为了个体达到一种内在的澄明,从而实现外在的超越。教育不应该有外设的专门目的,我们认为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体验到“学”之“悦”,实现知识的提升和为道的坚守,并从中体会到幸福感,自然能变化气质,成为中和坚守之士。如果一个社会都由这种个体组成,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教育的外在目的自然是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李建华,冯丕红.《论语》中“好学”之德及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3(1):113.

[3] 杜成宪.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学”现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75.

[4]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3.

[6] 胡弼成,上官晴.论教育时序[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3.

[7]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8]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69.

[9]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

[10]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25-27.

[11] 熊十力.新唯识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341.

[12] 黄书光.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5.

[1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2.

[14] 于述胜.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J].教育学报,2012(5):1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学习

试析刑事速裁的程序利弊控制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试析刑事速裁的程序利弊控制,内容包括刑事速裁程序的利弊,刑事速裁程序的文献有哪些。论文摘要“两高”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18个城市进行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试点改革工作,成为了司法改革提高审判效率兼顾公平的重要举

学习

“做中学”三部曲

阅读(22)

世界上许多的教育家,如:美国的杜威、法国学者乔治·夏帕克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中国的陶行知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确实,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做,尤其是对于

学习

敦煌舞:大漠驼铃琵琶语,天女飞花舞翩跹

阅读(21)

入耳的大漠驼铃声,婉转悠扬的琵琶弹奏,伴随着“S”形舞蹈的出现,配合反弹琵琶的壁画与舞姿,这让敦煌舞更加具有肌理感,也不禁让人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大小飞天到千手观音,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

学习

青春修炼手册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修炼手册,内容包括青春修炼手册全文免费阅读,青春修炼手册小说完整版。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你每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脸上还有青春痘,然后还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还有青春痘,我不能停止奋斗!“掏粪男孩”的歌曲《青春修炼手册

学习

手机里的秘密 SoC芯片解读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手机里的秘密 SoC芯片解读,内容包括手机芯片为什么是soc,手机soc芯片。何为SoCSoC(System-on-a-Chip),译为片上系统,也称为系统级芯片。实际上它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芯片系统,除了包括常见的CPU外,还包括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块、GP

学习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内容包括为什么中药注射剂频出安全事故,中药注射剂辩证使用记录。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1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1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新中国成立后中药注射剂开

学习

浅析HAB在海洋平台支持船中的应用

阅读(33)

从设计和现场测量两个环节对居住舱室的人性化设计、振动级别、噪音级别、室内环境(空调和通风的舒适性)、照明照度共5个方面进行控制,达到美国船级社HAB入级要求。关键词:居住舱室;振动级别;噪音级别;照明照度;HAB1.概述HAB(WB)是由ABS(美国船级社)

学习

医药生物技术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医药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传统中药研究现状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

学习

浅析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美学价值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美学价值,内容包括日本龙安寺枯山水庭院,日本枯山水庭院。日本造园艺术借鉴了中国造园技法和思想,同时融合了其本土化的禅宗思想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简洁婉约,日式园林艺术的典范枯山水庭院艺术正是如

学习

浅析临床检验的镜检规则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临床检验的镜检规则,内容包括最新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五版,医学检验学中各种检测总结。【摘要】当前,在国内医院检验科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有些医院检验技术人员过分依赖现代化仪器,在有形成分的形

学习

“水中大熊猫”鼋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水中大熊猫”鼋,内容包括水中大熊猫鼋的赏析,水中大熊猫鼋阅读答案。鼋(音“元”)俗称绿头龟、癞头鼋、黄沙鳖、烂团鱼,隶属龟鳖、鳖科,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目前,我国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00只,被列为国家

学习

天高任鸟飞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天高任鸟飞,内容包括天高任鸟飞全文翻译,天高任鸟飞全文免费。1867年2月14日,丰田的创始人丰田佐吉降生在位于今天日本静冈县湖西市的一个乡村里,父亲丰田伊吉在耕作之余还兼作木匠。从很小的时候,佐吉就开始在意志坚强、充满

学习

也谈红粘土勘察与评价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也谈红粘土勘察与评价,内容包括红粘土有何膨胀率,红粘土地质怎么描述。前言红粘土可以说既平常又特殊。说它平常因为它是贵州城乡地区充分开发利用的一种常见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被定义为特殊性土,为岩土学界潜心研究。因其平

学习

恩师颂作文600字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恩师颂作文600字,内容包括恩师颂作文500字,难忘的恩师600字作文。春风秋雨,我们又迎来了---教师节。此刻,亲爱的老师们,你们在想些什么?也许,你们还在思考,明天的那堂课,怎样才能讲的透彻明白;也许,你们还在盘算,班里的计划,怎样才能订

学习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2.0。文章在阐述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有利因素,包括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

学习

教育信息化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信息化,内容包括江苏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全文。何谓“终身教育”?简言之,即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人类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人类个体知识接收能力的有限性矛盾冲突的产物。不仅现在的学生,而且包括作为教育

学习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方向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方向,内容包括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新时代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材。[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使得教学能紧跟时展成为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授课的过程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一

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革新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革新,内容包括革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及理念。一、新时期高等教学理念变革的特点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

学习

学前幼儿的唐诗教育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幼儿的唐诗教育,内容包括幼儿学前唐诗,3-6岁幼儿学前必背唐诗。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长辈或教师都把教授幼儿诗歌作为必不可少的启蒙教育。唐诗是中华诗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启蒙教育中颇受青睐。对幼儿进行唐诗

学习

孕妇课堂在分娩期健康教育的作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孕妇课堂在分娩期健康教育的作用,内容包括健康大讲堂之孕妇分娩的注意事项,孕期怎么减轻分娩疼痛的方法。目的分析孕妇课堂在分娩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临产孕妇随机

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论文获奖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新颖题目。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1.深入了解数学本身数学没有一个形象固定的概念,是由符号、数字等抽象语言组成的抽象领域。小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处在一

学习

论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论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核心,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秉承了“有才便是德”的理念;而不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导致他们疏忽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