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50岁的韩根栓搬进了内蒙古“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的新房。与新房连成一排的就是他老两口打理着的一座兔舍和一座温室蔬菜大棚。
韩根栓原来住在30里外的德胜太村,属于盐碱地,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收成。像他这样的移民现在在东达移民新村有100多户。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是这个移民新村项目的投资者,他把这个在建的新村看得极重:“这件事做成了,将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达拉特的血脉
赵永亮出身于内蒙古达拉特旗盐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达拉特位于鄂尔多斯市北部库布其沙漠边缘。库布其,汉语意为“弓上之弦”。弓就是三面环绕鄂尔多斯的弯弯曲曲的黄河,弦就是金色的库布其沙带。沙带横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全长4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赵永亮常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父老乡亲的生活景况:“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了一车,最后打下一笸,煮了一锅,吃上一顿,剩下不多。”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乡人民的命运都始终让赵永亮难以割舍。他说,“我身上流淌的仍然是达拉特旗乡村的血脉。”
1988年,已经是伊克昭盟羊绒衫厂(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前身)副厂长的30岁的赵永亮回乡为奶奶出殡。时近春节,找不到鼓匠班子,赵永亮用汽车拉来一套音响准备播放哀乐,但是他忘了村里没有电。不得已,他将客货车上的录音机拆下安到棺材上。跪在奶奶灵前,赵永亮暗暗发誓:一定要给村子通上电!
1990年,赵永亮辞去副厂长的职务到西安一家绒毛公司打工。第二年,他用挣得的3万元奖金回到家乡,联合当地***府为村里通了电。后来的一个清明节,他去给奶奶上坟,看见队长带着两个村民早早在坟地等自己,带着一箱鸡蛋和十几只鸡。赵永亮的眼泪掉下来。当他返程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哭着回家,因为交不起几十块钱的学费。赵永亮再次落泪,用车逐次把他们拉回学校,承诺负担学校所有孩子的学费。次年,赵永亮拿出7万元建了一所小学,接着又建了第二所。
离开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之前,赵永亮在羊绒界已经颇有名气。那些年正是奸商肆无忌惮地往原绒里掺杂使假的年代,而赵永亮只需用手一摸,就知道奸商掺了多少“沙子”。作为毛纺高级工程师,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羊绒方面的专著《山羊绒毛学》。
凭借着技能和在羊绒界的声誉,1991年,赵永亮下海创建了内蒙古东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在市场上慢慢站稳脚跟。几年之后,“东达蒙古王”系列羊绒产品作为国家免检产品,跻身中国纺织行业十大名牌行列,并成为内蒙古的科技名牌。
多元化躁动
1996年,东达蒙古已经成为响亮的品牌,但还是无法抵挡羊绒产业日渐衰微的大势。经过几年的恶性竞争,中国的羊绒市场陷入困境。轮番的价格战,使得羊绒制品价格几乎跌破底线。再加上内蒙古北有鄂尔多斯,南有鹿王,东达被夹在行业第三的位置上停滞不前,难以突破。
“当在一个行业中,你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但是仍然没有什么进步时,你就不得不想其它的办法。”与中国众多企业一样,东达开始了多元化的躁动。
这年4月,赵永亮正式组建成立了东达蒙古王集团,逐步涉足路桥建设经营、造纸、商贸、工程建筑、房地产开发、生态建设、肉奶牛饲养、绒山羊繁育、***制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从那时起,东达的名字不再只和羊绒相关。
不过,看似纷繁复杂的产业格局,在赵永亮的眼里却非常简单:只有两个是要长久发展下去的。一个是羊绒产业,这是东达品牌的象征,人们一提起东达首先想到的还是羊绒;另一个是治沙产业。房地产、路桥建设等只是短期投资,用短期投资的利润来支持两个主业更好地发展。
“我一直生活在沙漠的边缘,我觉得我对沙漠的了解要超过一般人。”已投入大量精力的治沙产业正是赵永亮在一番多元化的喧闹之后,冷静取舍的结果。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到过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边,他走进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发现原来沙漠并非一片荒凉,戈壁滩也不是想象中的不毛之地,这里生长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动、植物。他被沙漠里的绿色生命所震撼,相信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合理开发,这些普通的生物一定会成为沙漠里的宝贝,为人类创造财富。1984年,钱学森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草原、草业和新技术***》这篇文章,喊响了发展沙产业的口号。此后20多年,一代内蒙古企业家用自己的实践验证了钱学森的产业理论,赵永亮就是其中的一个。
上世纪90年代末,赵永亮开始进***许多人都感到陌生的沙产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永亮收购了因环保不达标倒闭多年的国有企业达旗造纸厂。在为造纸厂找出路的过程中,赵永亮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沙漠宝贝:沙柳造纸项目。
“这不光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变沙漠,能将沙漠的劣势因素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意义远大于企业意义。而且这个产业与东达原来的主业也密切相关。东达每年的羊绒制品在销往外地时都需要大量的包装箱和包装纸,沙柳造纸解决了东达主业至关重要的问题。”赵永亮相信自己找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这个核心,也是他一辈子的心愿。
沙漠宝贝
沙柳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一种灌木树种,具有极强的抗风沙耐干旱能力,被称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它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每3年需要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复壮是重要的科学抚育管理方式,平茬后沙柳萌孽更新单株生长范围会比平茬前增加8倍,防风固沙能力提高10倍。
多年来,鄂尔多斯的农牧民种植了大量的沙柳防风固沙,但是由于开发利用很差,农牧民平茬管理和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成片的沙柳枯死。赵永亮找到中国制浆造纸研究所,请他们对沙柳制浆造纸进行试验研究,结果令人欣喜沙柳是一种理想的造纸原料,可以生产出高档包装纸,还能代替同类进口产品。
得到这个答案的赵永亮兴奋得两天都合不上眼,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呼和浩特和北京之间,请专家研究,设计沙柳造纸工艺,并积极上报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
2001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总投资21亿元、年生产50万吨的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正式立项。首期生产10万吨,投资5.4亿元。为了尽快投产,东达收购改造了两个造纸厂,并对其工艺进行了更新改造。
赵永亮算了一笔账:年产10万吨箱板纸产值可达3.2亿元,农民可增收6000多万元。如果50万吨全部投产,可消化沙柳1∞万吨,相当于250到300万亩沙柳的产量,可给当地农民带来3亿元的收入。企业可创产值18亿元,利税达5.8亿多元。
东达集团成为第一个申报沙柳造纸
专利的企业,也是第一个把沙柳种植和深加工联动起来的企业。赵永亮先后投资1亿多元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建起了两处13万亩的沙柳生态试验基地,同时投资2.1亿元在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各建立一个沙柳造纸分厂。经过几年的生态扩张,东达集团的沙柳种植基地扩展到300万亩,6万农民因此年增收1200元。
“我们的目的不仅要让沙漠绿起来,还要让农民富起来,把绿色植被的建设尽快组合成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产业链。沙漠里的宝贝很多,只要有企业去搞市场开发,它就会变成商品。比如沙柳,以前的作用仅仅是防沙治沙,我们用沙柳造纸、做饲料……”
在看似简单的造纸项目背后,是赵永亮将沙漠劣势变成经济优势的巧妙心思。2001年6月,赵永亮惊喜地收到了钱学森亲笔签名的回信。钱学森在信中说:“东达蒙古王将林、草、沙三业结合在一起,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在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新农村实验
1996年,赵永亮出资30多万元为***滩的一个灾后村庄重建了家园――东达新村。然而,多年以后,在早先的这个扶贫村里,赵永亮并没有看到令人欣慰的景象。老百姓日子还是没有大的改观。“村里人的收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再好的新村最后还是贫困。”赵永亮意识到光是给老百姓“输血”是远远不够的。
2004年的一天,在从家乡前往呼和浩特的路上,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北部的一大片平坦的土地从赵永亮的眼前闪过。这块土地因为风多无水,方圆十几里没有村庄,被称为“风干圪梁”。村民说这里的土质不错,只要有水,就可以居住生活。赵永亮咨询了当地水利部门及有关水利专家后,决定把十几里外的哈什拉川水提水上梁,然后在这里建设生态扶贫移民村。这样,就可以把附近的百姓整村迁移到生存条件较好的扶贫移民新村了。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当地***府汇报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2005年,赵永亮自掏腰包开始建设“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下决心把“风干圪梁”改造成“风水梁”。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前,赵永亮已经先行一步。
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赵永亮,建设新村不仅要考虑到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移民的生产经营活动。
赵永亮盘算着:东达集团不是打算繁育饲养300万只獭兔吗,何不动员移民在新村里养殖獭兔呢?老百姓将兔子养起来之后,再以集团的龙头产业去拉动它,通过兔肉的加工和皮毛的加工,足以形成二次增值的产业链条。
于是,赵永亮为新村的第一批迁入者择定了劳动强度不大的獭兔养殖业。每户农民可得到50平方米的住房和150平方米的兔舍以及4分地的塑料大棚。按每户两个劳力计算,春天饲养80只种兔,到秋天就可以繁殖到2000只,技术已经过关,农户需要付出的只是责任心。每只兔子(达到5斤以上)成本20元,东达集团按50元收购,每户年净利润至少可达4.5万元。此外,塑料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每户自用一分地,其余即可出口。人与兔的粪尿可制成沼气点灯做饭,而沼渣又可以饲养蚯蚓形成有机肥进入大棚。
赵永亮设想,到2008年,新村移民獭兔养殖数量达到400万只,可以养活至少40个皮毛加工厂。之后,陆续迁入的居民将要从事的还有奶山羊养殖、粮食加工、汽车修配、特色餐饮等行业。
2006年,赵永亮牵手多家企业,共同投资移民新村,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其中与鄂尔多斯市蒙凯汽车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项目;与山东荣成五角业公司、内蒙古发达公司投资4500万元建设农畜产品育种加工饲料项目;与内蒙古亿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建设高科技苦生碱生产项目等等。
2007年1月,赵永亮荣获2006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提名奖,有记者问他扶贫是***府的事,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道,“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治家的素质,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要抓住老百姓,抓住***府。”
如今,28座蔬菜大棚在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显得有些孤单,第一批500只种兔也难以让人想象出日后400万只的繁荣景象。就像9年前一样,看着那些沙区常见的叫“沙柳”的灌木,当地人也没想到赵永亮能让它变成“摇钱树”。
据“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的村长王海清介绍,新村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后,可移民2000户6000人,届时,这里将成为中国的“獭兔航空母舰”。移民村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拥有工业加工、畜牧业养殖、蔬菜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布局的新型城镇,人口将达到3万人。
2006年11月6日,首批村民搬出了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
“等这3万农民都搬进新房,我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赵永亮说,到时候自己将把企业交给儿子,搬到新村去住。“看着老百姓富裕起来,有成就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赵永亮:新农村实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