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陕西省乾县梁山的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在这里,唐代帝陵的宏伟建筑、世界称绝的文物宝藏,以及中国古代唯一女皇武则天的轶闻逸事,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游览。正如郭沫若1960年参观乾陵时写下的咏乾陵诗云:“岿然没字碑尤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
武则天,山西省文水县人。公元624年出生在一个木材商家。她自幼随父来往于商贾、仕宦之间,阅历甚广,熟谙人情世故。加之姿色出众,聪明好学,惹人喜爱。及至14岁,她已出落得如花似玉,引人注目。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召武则天入宫当才人(宫妃)。
武则天入宫后,举止大方、谈吐不俗。一次,唐太宗召集群臣观赏他的一匹烈马,问:“谁能驾驭它?”众臣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只见武才人上前答道:“我能驾驭!请皇上赐我一条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匕首。我先用铁鞭打,它不服;我再用铁锤敲击它的头,还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太宗听后,大为赞赏。
唐太宗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治家、***事
家。他在位23年,生产发展,国泰民安,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武则天在唐太宗身边,读了许多书,从太宗的朝***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得不少治国安邦的道理。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故。其子李治继位,称唐高宗。不久,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从此,武则天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常代高宗处理“百司奏事”。公元674年,武则天上书高宗,即历史上有名的“建言十二事”,提出奖励发展农桑,减轻赋税徭役,以道德教化天下,规定地方官吏,凡能扩大耕地面积,使农民家有存粮者,升官晋级;若农田荒芜,使农民逃荒要饭者,要受到降级罢官的惩处。
史书多谓武则天有才能,有野心。她听***后不久,便杀害了宰相上官仪,重用亲信。公元683年,高宗病
逝,武则天先立三子李显即位,号中宗;第二年又废中宗,让四子李旦即位,号睿宗。李旦时年19岁,实为武则天独揽大权。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终于正式登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改国号为周,时年66岁。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住在洛阳宫长生殿。同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发动,迫使武则天恢复唐室,让位给李显,仍号唐中宗。第二年11月,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时年82岁。她死前遗诏:“去掉皇帝称号,仅称则天大圣皇后。”翌年,灵柩由洛阳运往乾县,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之所以称其为乾陵,是由于高宗生前称天皇,死
后谥号“天皇大帝”,天为乾,其墓故名乾陵。陵墓所在地原称奉天县,也因此改称乾县。
乾陵在梁山主峰修筑,西为黄巢沟,东为豹谷,南面是关中平原。在梁山南侧山腰处,凿洞为墓室,把整个山头作为坟垄。沿袭汉代陪葬制度,把陵墓东南方的一片土地,赐予功臣皇亲作茔地,修有王公大臣的陪葬墓17座。乾陵占地方圆为80华里。
据勘查,墓道北高南低,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宽3.9米,全用规格统一的石条填砌,石条之间用铁楔嵌住,再浇上铁浆。现已发掘的陪葬墓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等。共出土文物四千余件,皆极珍贵。由此可知乾陵墓内的文物宝藏之巨,当为我国盛摩文物的集中代表。在陕西境内的唐帝陵共18座,只有乾陵墓室保存得完整无缺。墓道、墓室周围,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盗洞痕迹。
乾陵地上的陵园建筑仿长安城布局,设内外两
城。据遗址考证,城门均为三出阙,母阙两侧各一子阙。遥想当年,这里当为一派景象。陵园大型石刻群,集中陈列在内外城两座南门之间。西侧有引人注目的《述圣纪碑》,上下共七节,又称“七节碑”。碑文由武则天撰写,主要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碑文由其子李显手书,刻字均用黄金填充。现碑上个别字的金饰仍依稀可见。此碑的东面,立有一座《无字碑》,据说碑上一字不凿的寓意是帝王“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述。城门两旁站立着61尊王宾石像,史称因高宗死时有61个国家派遣使节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令按使者相貌、服饰,雕就61尊王宾像立于陵前。乾陵石刻群规模之大,题材之广,超过以往任何朝代的帝王陵墓,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