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市场跌至2700点附近时,《投资者报》在封面文章中提到,是买入股票的时候了。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这一观点,并且采取了行动;我们同样不清楚,有多少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说能买股票了,可是,我买了之后,为什么股票还跌呢?
不要说个别股票,甚至于,我们也不能打保票确定,2700点就是市场铁底。可是,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2700点买股票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为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怎么看待股票投资,怎么看待市场波动,以及怎么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等诸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股市投资者必须直面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有统计说,从市盈率上看,目前2700点附近的A股大约相当于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之下。虽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同、A股数量的不同,这一说法的严谨性尚有待详查,但是,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提升以及股价的明显回落,数量不菲的A股公司已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就连现在还未入市的人(所谓的“空头”),也不予否认。
不否认却不入市,在等什么?在等待那个最低点的出现,在等待右侧交易(所谓买了就大涨)的机会。
是的,从这些人的角度看,2005年的1100点、2008年的1800点,都是不宜入市的点位,因为,你买了之后,市场还跌了10%,为何不等跌破1000点和1700点再买呢?
如果只从非常狭小的局部区域看,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反正买了之后也是套着,当然应该等最低点出现再买入股票。至少,买早了耽误机会成本。
想法似乎没有错,但实际上,非常在意最低点买入的人,基本上也不可能分享大牛市丰盛的果实,他们注定赚一些小钱就跑掉了。试想,对市场波动的毫厘之差都不放过,当市场返身向上,从998点开始攻城拔寨时,1100点、1200点,至多1300点,诸多指标早就超买了,那些在意是1050点抄底还是跌破1000点抄底的人,早就敏锐地卖出了,怎么可能在上一轮超级大牛市中持有到3000~5000点乃至更高?
问题的关键在心态,而左右心态的主要因素,是如何看清“市场先生”的面目。
毫无疑问,大多数的投资者,是在群情激奋的牛市到来中入市的。远至1996年~1997年,近至2006年~2007年,哪一次不是听说股市暴涨了,左邻右舍赚大钱了,大家才蜂拥而入。当抱着发财的梦想走进交易大厅,他们最先面对的是什么?是散户大厅内频繁交易的人群,是电脑屏幕上红红绿绿、转瞬即逝的价格。
于是,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首先把注意力放到股票走势上面,但凡你买入之后,总是希望买单不停地涌入,把价格推高;反之,则喜欢看到无穷无尽的卖单把价格压低。
面对不断变换的价格,和不停消失或浮现的买单、卖单,你不得不相信,是其他的买者或者卖者,决定了你的盈亏,决定了你投资的命运。
实际上,这根本不是投资的真谛。那么,真谛何在?投资就是你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不用奔走呼号地谈合同,不用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这些,都可以让企业员工和老板去干,你只要匠心独具,选择一家好的企业,做它的股东,让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去经营企业,他赚钱了你舒舒服服地跟着赚钱。
至于二级市场的差价,那是对你眼光的奖励。你更早地选择了一家好企业,之后的人为眼拙而付出更高的代价,仅此而已。
其实,对过于看重“市场先生”带来的恶果,享有“华尔街教父”、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等股圣启蒙先师美誉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名著《聪明的投资者》中早有论述,“在频繁的市场交易中,大多数人最后是赔钱的。那些不肯放弃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钱来换取其中的乐趣。”
乐趣不能说没有,但对绝大多数短线交易者来说,苦涩和担忧远胜于乐趣。否则,怎么会留下“一赚二平七负”的铁律。那么,长线投资者成绩如何?无论五六年前你买入哪只业绩不断提升的好股票,比如万科、三一重工、西山煤电、张裕A、云南白药……只要你不贪***倒腾差价,绝大多数人注定会快乐地成为赢家。
请注意,成为聪明投资者的重要标志,是在投资中享受真正的快乐。看一看巴菲特吧,他一生与投资为伴,虽逾八十高龄,却依然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投资市场翻云覆雨、变幻无常,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对“市场先生”恐惧有加,日日盯盘,随着股价起落,时兴奋时沮丧,弄得眼花缭乱,精疲力尽,就算你一时成为了赢家,长久以往,亦将得不偿失,付出身心的巨大代价。短暂赢家不过如此,遑论越折腾越赔钱的那些人了。
请注意,《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初版于1949年,早于沪深交易所成立40余载,可是,当A股市场从100点起步,20年来至少带来过几十倍赚钱机会时,为数众多的人,依然深陷于投资亏损、身心俱疲的窘境无法自拔。
聪明地投资,道理不复杂,但知易行难。从现在开始,知行合一,做一个快乐的投资者吧――在适当的价位买入股票,然后忘记股价,忙碌于你的工作,享受于你的生活,在某一个金秋的岁月,收获属于你的那一份沉甸甸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