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因违规参加国外影展,田壮壮被勒令禁拍,从此一消失便是十年。其实,这期间他也没有闲着,监制了路学长执导的电视剧《长大成人》和王小帅的电影《扁担・姑娘》,在别人的背后坚持着小众的路线。甚至还在电视剧《大宅门》里玩了一把票,当了回日本鬼子田木。不过,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令他满意,假借他人之口,始终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于是,在蛰伏十年之后,田壮壮带着《小城之春》悄悄归来。影迷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影院,想找寻那个他们曾经熟悉的田导的印记,却发现曾经的田壮壮不见了。
镜头从破败的费家老宅开始,断壁;残垣,平淡中带着些许压抑与灰暗,尽管也,有红花绿树,小城的春天并不明媚。迷离的气息中,颓废的礼言,隐忍的玉纹,不期而至的志忱,一一登场,开始了一场爱情的暗战。…边是妻子,一边是朋友;一边是丈夫,一边是旧爱;一边是情人,一边是故交,三个人纠结在情感的游涡中难以自拔,就连16岁的小妹也不甘寂寞,对那个曾经是嫂子恋人的不速之客暗生情愫……
这一次的田导不再是那个高颂大江东去的坡,而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下,浅吟低唱的柳永,一切只关乎情。这个曾经放言拍片给下世纪人看的电影人,终于拍了一部现代人也看得懂的影片,屈指可数的人物,简单得近乎空洞的情节。有些人甚至不用看也略知一二――《小城之春》翻拍自费穆同名电影,许多人早已将其烂熟于胸。
时间回到千禧年,田壮壮去东京拜访吴清源。老人告诉他:新世纪将是个和平的世纪,世界将会安静和平。田壮壮却不能认同,他的脑海里尽是科索沃、***,而全世界的人们却在为千禧而疯狂,甚至为千禧到底从哪一年开始争论了两年。田壮壮对刚刚到来的新世纪产生了一种惶恐,甚至悲哀――为了人性的冷漠,心灵的空虚。他想拍一部片子,想拿出一件能够真正反映人文精神的作品。
从东京归来,田壮壮又看了一遍《小城之春》――这部被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作品也是田壮壮的最爱,他差不多每年都要看一遍。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突然萌发了重拍的念头。此时,距离自己解禁只有一年之遥,2001年又是费穆去世50周年,《小城之春》可谓适逢其会。而这背后的深意更是耐人寻味:《小城之春》来了,田壮壮的春天是不是也不远了?
选择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小城之春》,作为重新扣启中国电影界的大门的敲门砖,就如同在卢浮宫里高喊一声“我要临摹一幅《蒙娜丽莎》”一般,田壮壮此举虽遭人非议,却着实夺人眼球。
为解释他重拍《小城之春》的动机,田壮壮费尽唇舌,不仅在报纸上说,还印了极为精美的画册赠送给观众,上面写道:“费穆的《小城之春》似乎注定了是给21世纪的人看的。53年前,那个小城的春天的气息只在费穆一个人的心里。53年后,那种气息也在田牡壮和阿城的心中弥漫开来,他们伸手想要抓住费穆传递给他们的有些久远的空气中的潮湿和气味……”但这些难以自圆其说。原作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了,重拍的价值在哪里?起先田壮壮自己也不明白,但渐渐地,他内心的惶惑与不自信,变成了振振有辞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听起来有些奇怪,一是“不想赢,也没有可能赢。我是去临张画儿,这张画我临得再好,也是一赝品。”二是“起码把《小城之春》变成了一个话题,过去有多少人知道《小城之春》,知道费穆?”田壮壮的翻拍成为向大师致敬的举动。
拍摄于1948年的《小城之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了电影人的关注,成为世界一百年电影史上的十部经典名作之一,“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然而在问世之时,《小城之春》却饱受诟病,这部散发着颓废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影片,与当时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虽登上银幕,却始终没有公映。几十年过后,人们重新对影片进行了定位,但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还是少数。田壮壮的翻拍或许也带着一些英雄相惜的意味――十年前,自己正是因为一部没有公映的影片《蓝风筝》而被禁。田壮壮觉得,如果自己的影片拍出来,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看费穆的《小城之春》,也是非常开心的。
正如田壮壮自己所言,费穆的《小城之春》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看过,自己的《小城之春》命运大概也是如此。尽管多数影评更青睐于旧版,却并不影响田壮壮的春风得意,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再次把它表现出来,已经令他倍感愉悦。更重要的是,借着这春风,田壮壮真正重返大银幕。
既是向大师致敬,田壮壮的谦恭之心在影片中表露无疑。他尽最大可能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与框架,包括原版中有些拗口的台词也被一一保留。对于田壮壮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拍摄经历,就像费穆手把手在教他,甚至在拍摄现场,他还每天不停地看费穆的《小城之春》,不是为了抄袭或者躲避,而是通过费穆自信的镜头语言、游刃有余的表达方式,消除自己对拍片的怀疑和忧虑,与大师进行一场相隔50多年的对话。
只是在故事之外,田牡壮不动声色地为影片打上了田氏风格的烙印。依旧是那个尴尬暖昧的故事,在他的镜头下有了更多的色彩与生气。在旧版《小城之春》中,人物只有礼言、玉纹、志忱和一个老仆人,“群众演员”只有一只鸡,田壮壮为了改变影片的沉闷,着意加了一段众人的戏。小妹带着志忱教同学跳舞,镜头中出现了一群十六七的少男少女,而且特别突出了一个长相古怪的男生,影片一下便从沉闷的气氛中跳脱出来。而玉纹在城墙上的漫步成为影片中最亮眼的一幕,湛蓝的天空、青绿的田地,小城的春似乎也真的来了。
影片的最后,田壮壮做了不同于原作的处理。礼言和玉纹没有去城墙送别志忱,而是在家中修剪盆景。远处,依稀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带走了志忱,也带走了这个春天的最后一丝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