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通圣的红拳大家师宝龙
红拳历经宋代诞生三百余年,红拳人的执着追求,精心研练,屯美流施,厚绩薄发,终于迎来了如丽中天的红拳大发展鼎盛时期,有清一代红拳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名师辈出,外向汲取传播,内向交流发展。明师通圣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红拳神手师宝龙也。
师宝龙(1765-1845),亦名师己,行六,生于乾隆三十年,殁于道光二十五年,享年八十岁。陕西凤翔府石家营人,家室殷富,文武世家,中科连捷之士代不乏人。据其后人讲述,家门原有石牌坊为朝廷赐建,乾嘉年间红拳大家技艺精妙,为陕、甘、川省武林所称道。精技击,有南山打虎之传。曾与千阳县南寨塬红拳乾字门名家宋朝佐相友善,又与临潼黑虎邢三为莫逆之交,步、棍换艺,传为佳话。其成就非凡:一创《师宝龙拳法》。洋洋五百八十余字,实乃集明清红拳之大成,三百余年来为红拳理论定型之作――红拳拳经所在,意义非凡。
创红拳八法、传红拳拳经的红拳开派宗师黑虎邢三
邢三,陕西临潼县雨金镇新市村人,(1814-1896)生于嘉庆十九年,殁于光绪二十二年。体格魁梧,膂力惊人,功力深厚,能以掌压牛卧地,精绝红拳之母拳――九拳。
邢三还精于醉拳、炮拳及撑手、云手,手法变化“撑手带云手,打的天下无敌手”威振武林。青年中武举,盘刀骑射,为清代中叶红拳开派宗师之一。与潼关饿虎苏三、三原鹞子高三并称于世,时人谓之关中三三。于咸阳渭城九莲寺得少林寺武僧刘禅得十二连环通臂拳和“疯魔三棍”。又系西棍名家,秘传“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乃驰名武林的“西棍”四大名棍之一。
九拳,喻其手法精干实用再无超逾此者,实指九组连手而言。全套除连接势法行步云手与燕子斜飞势外,仅有九组手法。左右演练,能以头、肩、肘、手、胯、膝、脚七处尽红拳八法虚实奇正之变(头肩胯打之于近,肘膝顶提之于中,拳打脚踢之于远)。套路以铁靠子九拳为代表,至易难短长者有小母子九、铁工九、高家九、邢家九、时兴九、九花、花九、***子九、四九拳等,皆九拳之属。九拳拳谱(动作名称)朴实无华,以铁靠子九拳与四九拳为例。
铁靠子九拳为“头撑、二斩、三连炮,四扌朋 提捶、五缠腰,六斩翻掌、七勾搂,八窝、九靠转回城。”
四九拳为“头撑、二斩、三桶、四扌朋 、五搂、六缠腰、七贴金、八掏腮、九三捶、十撩阴、十一双撑、十二栽捶、十三二龙戏珠、十四掏捶、十五丁捶、十六云里显圣、十七乌龟罩脸、十八顺手牵羊、十九判官脱靴、廿牵捶。”
黑虎邢三还在师宝龙“红拳六法”基础上扩创为“红拳八法”,乃红拳精髓所在。他还西走凤翔访教神手师宝龙,以武会友,以“五花神棍”换艺《师宝龙拳法》和《八卦步法》,才得以流传今世,功不可没。其弟子遍及关中、汉中、咸阳地区。
红拳开派宗师飞腿鹞子高三
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位对红拳的发展传播和对中国武术贡献卓著、影响至深的一代宗师高山,武林中誉其为“飞腿鹞子”。他的真实姓名即高占魁,字鸿斋,别名高春鸣,晚年以痛失知音又以高山名之,广为人知的却是“鹞子高三”。对这样一位长期为民间传诵不已、国内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基于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思想的桎梏及治史通弊,甚至连《关中府志》、《三原县志》也未书志留名或寥寥数笔,难怪我国近代体育史家唐豪先生亦提出质疑,断其为伪。加之有关可供研究高占魁的资料又散乱不一,囿于口传身授的拳札谚语,即使有涉及者,亦言之较略,语焉不祥,多处有误,这在客观上必然增大了研究的难度。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一个较为公证的评价和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还其真实面目,对推动红拳运动和中国武术的研究和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1、有关高占魁的身世
《道咸宦海见闻录》载,“同治三年除夕,据探弁高占魁禀称德隆战事”句中与高山再传弟子王希贞之《高山史略》述,高氏曾“西北投固原提督雷正绾,留充武术教习事”吻合。为了说明高、雷关系决非偶遇巧合,对雷正绾其人简要介绍。据《道咸宦海见闻录》载:雷正绾字礼堂,祖籍四川江油,早年从戎于武昌胜保标下,旋以***功获直勇巴***鲁称号(勇士)。后由金州(安康)至三原滞留一年之久。可以设想,一个官场失意的武官与备受四川陕籍大贾盐商雍载、以武功超群而名噪雷之桑梓故里的高占魁,以武会友,英雄惜英雄,虎豹惜虎豹之情,或香山礼佛修庙或研练拳勇武艺之技,在陕西三原县有过非同一般的识往。否则1863年陕甘战事炽烈之时,雷竟能于固原提督任上,将高待座上宾并留充武功教习是难以想象的。不仅如此,随着雷对高的武功的钦佩和为人的信任不断增强,最后甚至将高推荐给其顶头上司满清二品大员、陕西布***司署巡抚张集馨手下,充任亲兵探弁之职(高级警卫和侦察员)。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合乎情理的。《道咸宦海见闻录》之探弁高占魁与《高山史略》中的高占魁实系同一人。然而,使雷正绾万万料想不及的却是高占魁固原之行并非一般武林人士经师访友,而是负有接应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北上、在清满***队中联络发展******徒进行策反的秘密使命,是打入清***的太平天国非同一般的“乱***”!
2、高三的技艺
尊我斋主人之《少林拳法秘诀》第十章“陕人高某”,第十二章“三原高某”,“余游秦中,在泾原遇一高姓者,以精于猴拳著声关内外……”。据此唐豪先生曾论道“泾原是甘肃泾州、固原等地的总名,秦中无泾原,此不明地理以意变造之误”。第十章中“陕人高某”、第十三章“三原高某”,从所改《少林宗法》之文考察其籍贯姓名,皆《少林拳法秘诀》作者尊我斋主人伪造无疑。故三原高某所习之猴拳创自山右,可证马氏连带亦伪。对唐先生此后推断,我们持不同看法。其一“秦中”即“关中”,这是人所共知的地理常识。“关中”也有泾原,即泾阳和三原两地的并称,而且两地联称前此以后均有沿用实例。因此,高氏与尊我斋主人相遇当在关中的泾原,而非甘肃的泾源,若在甘肃之泾源,其地域又何必局限秦中?将唐宋泾原节度使的***事建制与关中地名泾阳、三原合称泾原地名混为一谈。其二,百有余年,秦中以精于猴拳著声关内外的红拳宗师,惟陕西三原鹞子高三高占魁一人传域十省,拳技不绝于世,拳谚不绝于口。此唐先生虽经汜水渡黄河足履温县陈沟访查太极,而未亲自西入潼关考察所致。甚至清代才子袁枚,忘记了唐宣宗诗句“八水寒光尽,千山霁色开”,尚有“长安无八水”之误,何况唐先生者不过千虑一失罢了。其三,《少林拳法秘诀》称高氏拳技,遇敌高手以快致胜的特点时说:“吾辈遇敌时,出手当如飙风迅雷,使其闻风而倒,哪有手迹可寻。此吾秦中俗语,所谓打来勿让见,见时不足算也。其技之神,亦可于言表见之矣。”这正是红拳跑拳打手以快打百痴的传统交手战术思想的生动体现。而与红拳拳经乾隆年间《师宝龙拳法》“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语实一脉相承。在手势上,《少林拳术秘诀》“掌法为北派所擅长之技,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贴掌沿”,也正是红拳对拳掌手势“握拳如拳饼,展掌如柳叶”的柳叶掌。柳叶掌在手法运用上的术语为“一枝兰”或“箭手”。关于此种掌型手势,武术考证家徐震在《少林宗法***说考证》中说,“南北派拳法第一节类推以掌法异于南,而据此证高泺园为北派之掌法”。此论是符合红拳合战交手传统实际的。《少林宗法***说考证》中叙及实敌交手视觉反应的眼法上称“各家眼法有参差不齐之外,关名派遇敌,宜先用眼光注其肩窝”。此是红拳“视两肩以防手”的视觉反应四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为形意拳名家黄柏年在其《龙形八卦掌》书中再次认可。在腰腿技法方面,《少林拳法秘诀》作者又赞不绝口地称高氏“手腕之灵捷矫健,腰腿之强柔活泼,洵近世之健者”。就中“手腕之灵捷矫健”,实指高氏精于猴拳,擅长刁打擒拿的手法,出手回手十分机敏迅捷特点的形象比喻。猴拳在今红拳拳系中一直沿袭“猴拳”之名,概因猴拳名俗而不雅,故拳家改称“子拳”。至今高氏传人演练红拳套式多有猴拳猴势。猴拳在实战交手中的串子手法运用,又多与跤法相配伍。猴拳套路流传至今尚有五套,即大子拳、小子拳和大子棍、小子棍、醉跤子棍(猴七星)。
至于“腰腿强柔活泼”句,实际还解释了高氏拳技“飞腿鹞子”绰号来由,是对基在实战中身势灵捷、闪穿如鹞,其腿剽疾劲利、出奇制胜武功的生动描绘。陇上红拳传人至今谈到高氏三高六低腿之精妙,仍赞不绝口仰慕不已。甘肃天水红拳名师黄宝珊历数其师孙彦彪犹能继承高鹞子“美女照镜”绝技。陕西耀州高氏再传门人宋士杰称高氏十分重视腿法训练,严格遵循“先练拳以腿为先,后练拳以膀为先”的师训,并将红拳基础训练法十大盘功作为初学入门之首要课目。此种成套的静力性、以柔韧性方面的突出是高氏“腿法之强柔活泼”的关键所在。凭借历代明师的口传身授,十大盘功在人体柔韧性方面的突出功效,使红拳又享有软拳盛名。长期坚持此功训练,还可有延长运动寿命之功。如:五十年代参加武术运动会的四川张腾蛟(陕西三原人),六十年代甘肃平凉童天祥,西安杨杰和八十年代甘肃成县赵斌等均擅此技,虽至耋耋之年,犹能作劈叉朝天之势。
3、高占魁的影响
咸阳张九山编著之《九山拳术诀要》吕光渭跋中记有“赵武与三原高鸣春,绰号鹞子,于清同光间均以拳名关中”。明确无误地记载着三原高占魁与咸阳赵武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关中著名的拳家事实。惟名不相符而为高鸣春者,概高之别名,取唐王维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借山鸟鸣春之意,寄意倒清复明有望而名之。
《高山史略》载“鹞子高山,原名高占魁,渭北池阳(三原)高家堡人。后更名鸣春,暮年以知音难觅取高山流水雅意更名高山。兼嗜拳技,任侠好义,喜交游……”。不但更具体地指出其故里是三原高家堡人,同时将高占魁的原名、更名绰号,一一罗列出来,使许多年以来高占魁、高鸣春、高三、高山是否为一人的疑难问题得以澄清。《高山史略》又载有:高占魁早年在专精红拳技艺的同时,打破武术界狭隘落后的门弟偏见和保守思想束缚,以“艺从头师,百师学艺”的虚心求教精神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思想境界,挟重资访名教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慕其技精绝者而学之。即所谓“河南之腿法,山东之滚打,河北之燕青,少林之八步,湖北之通背等等”。取诸家之长兼而习之,博记广学融会贯通,此后高占魁拳法技艺方臻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赴高山故里访问,据其五世后人高文彦称:先祖高占魁,***名红娃,长面清瘦身形高大之人,性豪爽喜交游,任侠好义,精技击,获鹞子绰号于四川。
通观以上剖析和身临实地的考察,都屡屡谈到同一时代(清同光年间)、同一姓名(高某、高姓、高占魁)、同一籍贯(陕人、秦、泾原、三原、池阳)和同一绰号(武技擅长飞腿鹞子)、而“精于猴拳著声于关内外”的红拳的技击泰斗,经多方查证惟高三高占魁一人而已,在姓氏籍贯上不过说略有异而已。
古人云:“街谈巷议,必有所采,击辕之语,有应风雅。”清代著名史家章学诚亦将歌谣谚语口碑归为史料。在我国广大地区(重点是西北、西南地区)红拳拳域内,有关高氏桑梓故里、武技擅长、姓名行次、绰号外称的拳谚歌谣所在多有,百余年来辗转相传,诵扬不衰。如颂扬高氏武技籍贯的拳谚:“家住陕西在三原,离城四十在陵前,若问我的名和姓,飞腿鹞子是高山。”其中,陵前即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李神通,官至司空)之陵前镇。实地考察高占魁故里,当在距陵前镇北十里许之马额乡高家堡(而非高家壕),该堡村地望南北二百余米,东西宽仅百余米。东隔赵氏河和咸宋公路,与富平县庄里镇相望(五里之遥);北距我国医药学家孙思邈故乡耀县十五里有奇。其故里虽名为三原县辖(距县五十里之遥),然其地却近耀县。《高山史略》记其年老“卒於耀邑,归葬村东(高家堡)祖茔”。耀州实高占魁第二故乡,授徒众多亦高氏正传。拳谚:“鹞子高山河南腿,陕西刁打走得鬼。”在这里,不但指出了鹞子高山足称武林绝技的飞腿师承渊源自河南腿法一支,而且明确无误地点出了高占魁在合战交手中,特别惯用红拳拳系中猴拳技击上刁打擒拿的特点。高三再传弟子富平王来朝为刘杰三部教官,民国年间,随***至洛阳,与著名剑家胡敬章、著名形意拳家张桐等相友善,拳技多有切磋,其教训后学称高师语“合战交手,要在全力,速接速打”。“六合不合,打人不着。”其入室弟子洛阳卢少青、杨凤中得其真谛传其技艺,此为高氏东传红拳的一支。《高山史略》记有高氏以六合手技胜马黑子,得鹞子绰号,声震武林。又可证高氏独擅之常杀手法“威身靠子扎心肘,打要凭得六合手”之连击手法。据此而言,《少林拳法秘诀》作者尊我斋主人称道高氏武技“洵近世之健者”,并非出自杜撰,而是实有依凭的。1980年笔者于奔涉云南全国武术运动会途中,在四川成都市专门拜会了九眼桥下寓所的老中医陈大章先生。陈之红拳师承陕西省长安县酒铺乡王家沟人的杨天成。杨于***前曾在陕西省国术馆任教,尤擅醉八仙、醉棍。陈系杨天成二下四川传教红拳弟子,口述杨天成传播红拳始末,内容及其传人云云,此又是高氏红拳入川之一支。
我们还可以从高氏在红拳不同拳域,以姓名冠以红拳别称加以佐证。流传在甘宁青之红拳被尊称为“高家拳”;在四川高氏所授之红拳,又以高氏籍贯总称之为“三原门”,或以武林绰号命名为“鹞子拳”;在河南豫西又以高氏专擅之六合手法命名为“六合门”;在湖北宜昌、沙市以红拳为“红门”等等。凡此种种,无可辩驳地证明高氏之武技和实有其人,是清中国武术极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
4、高占魁的***治倾向
从《少林拳法秘诀》和《高山史略》等有关专著和史料里,找到了重要的根据和大略的痕迹。首先有被唐豪称之为“清末一篇弃满反清情绪的武术书籍《少林拳法秘诀》的作者尊我斋主人”曾与高占魁有过非同一般的交往,“与订交六阅月”。也就是说高氏与反清复汉的******人有过长达半年之久的直接接触。由此可以推断,高氏亦必尊我斋主人反清同***无异。
其次在高氏桑梓故里至今流传着一首高氏反清诗:“猛虎跳跃大翻身,英雄大名贯古今。一朝入林三声吼,推倒清廉转乾坤。”诗中反清之意非但显而易见,溢于言表,甚而达到誓不两立的地步。若此诗确系高氏所为,则其身份当不言自明;若为高氏后人或门人所为,亦不难看出高氏生前反清思想何等强烈和影响至深。第三,高氏再传门人王希贞撰著之《高山史略》,记清同治初年高氏及“闻石达开大渡失利后,怆然涕下,抚刀叹息数日嘿然不语”。假设二人无共同强烈的反清思想基础,那么与“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黄金如粪土,肝胆硬似铁,策马立悬崖,弯弓射胡月,人头当酒杯,饮尽仇隹谁 血”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早已直接或间接有过相当的联系。而表现“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婉惜之情,倒是不可思议的事了。何况高山青年时期访教大江南北,《高山史略》记有于江西高、石相会传说。通过以上言行,从高占魁与反清******人结交长达半年之久,及为史家列入正史的歌谚“推倒清廉转乾坤”的誓言,到闻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而“怆然涕下……”,至国民二******长胡景翼(字立生或笠赠,陕西富平县人,红拳拳技受教于高占魁弟子岔口金仲)与冯玉祥、孙岳于1924年发动“北京”终将满清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逐出故宫等事迹,鲜明而粗犷地勾勒出高占魁一生的***治倾向和贯穿着反清思想的主线。
总而言之,高占魁是一位确有影响的拳技超群、对中国武术做出杰出贡献的红拳一代宗师,而且在***治上还是一位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汉历史洪流,颇有影响值得纪念的仁人志士。
5、鹞子入川
高三“飞腿鹞子”的绰号获名于四川。关于高山入川的因由有四:第一,高三祖上即为川楚巨商于湖北沔阳为菸商,开当铺于成都。其三世祖于自贡盐商四大家族之“三畏堂”和“四友堂”,出白银三千两之股,共同开发“天子井”大获成功,黑卤自喷至丈余,月产卤水三千担,获利甚丰。此与高三之五世孙高文彦所述其祖在成都即经营典当相符。其后商路又扩充有煤运,盐运,瓷器等。第二,受陕商之邀,赴川做“护卫”之事。清代中叶陕商撤金淮扬,关中四大家族投资四川金融和井盐。清四川巡抚刘蓉称:“川盐名厂井灶,秦人十居七八。”可见川中陕商邀高入川,实乃利益所在。再则,高三先辈数代经商于成都盘根错节,又与官府交往深厚,在当地颇有影响,加之高三又为武林名家,以此相请入川。此间,有一个鹞子高三飞腿击败名震四川的“马黑子”的故事,一直在武林界传为佳话。提起“马黑子”在四川成都一带无人不晓,此人系川中一有名拳师,咸丰十年在成都抚衙任武术教头,有力顶千钧之勇手击碎石之技,其目中无人,傲势称霸。高三性格侠义,嫉恶如仇,对“马黑子”行径本有气愤;加之,马与其徒弟对陕商有所欺辱,一日,两人相约教场比武,当地总督坐阵观看,观众如堵。此时只见一人轻如飞鸟,由众人头上越过落于场中,抱拳放对。总督惊呼:“好一个飞来的鹞子!”“鹞子”由此得名。二人跑拳打手,行场过步,吃跤觅跤,各显其招。“马黑子”凭借力大武强,猛冲猛打,步步紧逼,高三前一回合只是审势守防,探其虚实。当“马黑子”用“黑虎掏心”连袭高三时,高三运用轻功闪绽腾挪,与其周旋,伺机以其绝技刁打“六合手”,“迎面贴金”,“判官脱靴”,将“马黑子”击倒在地。高三揖礼,呐喊:“承让”。“不打不成交”,据说,二人之后义结金兰之好。第三,秦人以周秦汉唐正统思想自居,仇满不共戴天,高又系反人。自贡为川南重镇,尚有南明残余势力,而执事者多为李自成旧部,高三至自贡实为联络当地反清会***袍哥太平天国石达开李兰部北上反清复汉。高三以双重身份在自贡的“西秦会馆”以武会友,与袍哥会首联络,以传授武艺为掩护,反清的目的十分明确。第四,传授武艺。高三在四川资阳、灌江口、成都、自贡、绵阳等地均有弟子承传,红拳跑拳打手得以流传。四川自贡的“西秦会馆”中至今还保留有高三曾在那里传艺献技的“演武场”和“献技楼”。
6、立碑书志,流芳百世
出于对先师的敬仰,继承弘扬红拳文化,陕西省武术协会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三原县马额镇、高家堡村,为这位拳技超群、对中国武术做出杰出贡献的红拳一代宗师,立碑书志。其碑文于后(杨宝生撰文):
公高姓讳占魁字鸿斋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殁于光绪二十八年。行三故又名高三。陕西三原县陵前镇(今马额镇)高家堡村人。家为川楚巨贾,富甲一方。少年即胸怀大志,尤嗜拳勇,先从乾隆年间耀州野孤坡名师郭崇志,习终南派红拳势法。时值满清中叶,秦人以汉唐正统自居,仇满不共戴天,及长,加入会***以反清为己任。诗赋明志:“猛虎跳跃大翻身,英雄大名贯古今,一朝入林三声吼,推倒清帘转乾坤。”又虑所学浅陋,遂携重资。千里访教于黄河两岸远及鄂赣,转益多师,终汇诸家之长熔为一炉,偏精独诣斐然名家。时关中红拳喜逢中兴,公与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技艺高妙,皆为专擅开派宗师,相契为友,是为关中“三三”之名为世所称焉。公重然诺有古任侠尚义风骨,拳技精绝,砺盘功拳、抹手背腿独步于时有飞腿之誉。及南下成都与川之武林名家马氏放对打手跑拳,寻以身矫如飞鹞穿林,出手如飘风迅雷,角而胜之,义结金兰之好,声名震于川滇。府督观而极赞,始获鹞子绰号。后设馆于御前之街,演红拳于西秦会馆,播技于巴蜀,川人崇为诸拳之冠,远技于云贵之域。百年流布,至今犹颂公之大名,其功厥伟矣。同治初陕甘战事炽如烈火,关中富室多为冲击,方举家迁于耀邑。旋经陕督雷正绾荐于陕西布***司张集馨幕下,以***伺机接应太平***北上。及闻石达开大渡失利,呛然涕下,抚刀叹息数日嘿然不语。悲失知音之早殒,恨失大计之将成。晚年又以高山名之。寿高八十六岁,归葬于村东祖茔。遗志一脉相承,再传门人国民二******长上将胡励生与冯玉祥、孙岳于1924年发动北京,终将满清最后一皇帝逐出故宫完公遗愿。是以,公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对红拳发展贡献卓著的一代红拳宗师,更是我国反清历史洪流中颇为值得纪念的一位仁人志士。故勒石以彰功德。铭曰:
嵯峨苍苍,清河汤汤,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具范兼容、忘名上士红拳宗师李万福
李万福(1880-1965)生于清光绪七年,殁于1965年。陕西省咸阳渭城湾村人,出身农家,少怙,十二步即师从族叔李邦彦习邢家红拳,继承神***赵武、黑虎邢三师法,专精九拳,伍氏陆合***法,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十六母子单头白眉棍法和三十六排手。精研明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和红拳拳经《师宝龙拳法》、《李邦彦拳法》。精技击,实战交手,“精讲究虚实奇正,勤演习闪绽腾挪。”发扬前辈不断开拓进取精神,见贤思齐,取众家之长,兼而习之。三上甘肃西取少林白眉棍法于镇原,增益十六母子单头棍为二十四法。随使红拳棍法独占“西棍”(五花棍、白眉棍、天启棍、壳子棍)“半壁河山”。东取“九滚十八跌”于异人,以补红拳倒地反败为胜之缺。民国年间,杨虎城主攻陕西,托其师兄张汉鼎邀李师于***中述职,徒因有违,“忘名藏道”古训,终返渭城。汉鼎责之曰:“尔夜明珠不放光乎?”师答曰:“吾农家以稼穑为生,农忙即弃(武艺)之一旁,农闲***吾乐哉!吾夜明珠即不放光耶!”终其一生,淡泊名利,以发扬红拳技艺和红拳文化,为己任。晚年增补其师拳谱为《万福堂》红拳谱四卷,亲笔写就,分赐弟子以广其传。为了发扬民族尚武精神,弘扬武术文化遗产,于2005年门人弟子集资在其故乡,咸阳渭城湾村,隆重举行《红拳泰斗李万福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其碑文于后(杨宝生撰文):
先师李姓,讳万福,字明禄(1880-1965),祖上为陇西望族,后迁于咸阳,世居渭城湾村。系中国武术终南派红拳拳系近代宗师。民国年间,因品艺兼优被武林界敬誉为拳家夫子。“渭城三”名动关西。武学师从清末泾阳县二阳庄神***李九先生(李邦彦字清山)。实为道咸年间关中武林泰斗,临潼县黑虎邢三和咸阳大泉村神***赵武之再传门人。与师兄咸阳县克寺村张汉鼎,兴平县定周村冯崇德并称为入室三大弟子。先师博记广学,访教陇蜀宁豫名家,广结武林俊彦。缘天赋聪慧,善思勤进,精技击变化,临战用解,无不尽妙。承传红拳一系七拳盘势法理,拳械之丰,百有余套。艺擅三绝:九拳母子三十六排手、西棍精髓单头白眉、双头母子棍法和声名远振的伍氏陆合***法。其为人也深沉沉持重,以诚待人。其授徒也,倾技欲尽,唯德而授。先师精研武医精典《纪效新书》、《剑经》、《医宗金鉴》。为学之勤,时人无可比肩。长安名医黄竹斋专程访求金疮秘籍,与教育家毛伯龄、徐日新结为契友。兼攻太白山草药,救惠乡邦。旁趣乐理娴于秦曲,恬然农家之乐,虽不求闻达而声名愈振。在武学思想上,深受乡贤前辈清末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家,烟霞刘古愚先生:“求实”、“广识”思想影响。故重“实学”。提倡文武兼备,内外交修。遵循严以择传,藏名重道古训。杨虎城将***督陕,委张汉鼎邀聘赴西安***中述职,因恋桑农清乐,不日辞归,以传道授业为已任。二十世纪中期,甘棍名家王天鹏挚友山西洪洞通背拳名家孙兰亭、针灸名家齐氏八法传人郭命三,因仰慕其棍法精湛实用,已有北上拜访之举,后因先师安于宁静,婉言绝访。虽耄耄之年,犹研练不辍。秉笔编著《红拳拳谱》四卷,嘱弟子以广其传。先师实乃近代红拳中兴具范兼熔之一代大家。门人再传延及域外,不乏名家学者。故勒石以彰功德,隽芳永年。铭曰:尊师重道,我武维扬,尚武精神,不息自强。南山苍苍,渭水汤汤,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其门人弟子有:晁玉汉、魏忠彦(十四)、郭鼎忠、陈凤岐、刘玉汉、魏尚文、李成玺、李朝泰、陈树堂、钱承德、戴鹤亭、张继武、杨宝生等。
高三传人、红拳宗师杨杰
杨杰(1886-1971),字汉三,生于光绪十二年,殁于1971年,幼从高三弟子马耀武习红拳,擅长燕青母子、子棍、春秋大刀,善以腿法取胜,有“神腿”之名,为民国年间红拳高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和辛亥***,1910年加入陕西常备新***任秦陇复汉***营长,后入陕西******。1938年被陕西省国术馆长杨瑞轩聘为国术教习。建国后仍在西安传授高派红拳,任西安市国术辅导站教练,后又被陕西省戏曲学校任武功教练。1960年西安市体委主任刘侠僧为发扬继承传统武术,以西安市体委***府行为举办西安市武术收徒拜师大会,当时,陕西省武术队也曾选人参加了此会。另外,国家体委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了武术观摩表演,杨杰应邀参加,为观众表演了具有浓厚特色红拳之高家拳种的精华“燕青掌”、“子棍”、“青龙刀”精彩节目,博得了观众高度赞赏。并受到、荣高棠、赵寿山等领导的接见,肯定了其在武术事业上的成就。杨杰的入室弟子有刘君茂、贺海山、雷伯鸣、贾昆茂、王克俊、马德良(回)、王天祥、孟广泰、刘纪善、田克惠和其长子杨学义等。杨杰从武重实战,将红拳特点总结为“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