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晋南的名胜古迹,不能不提到霍州署衙。
霍州署衙位于霍州市东大街,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
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体系。其中,霍州署的历史最为悠久,元代建造的大堂较故宫早一百多年。现存州署面积一万八千七百平方米,虽比鼎盛时少了一半,但其精华都保存下来了。州署前牌坊、谯坊、谯楼、丹墀(广场),到州署的仪门、喜门、绝门、甬道、月台、抱厦、大堂、二堂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等级官衙遗存,直到现在还隐隐显示着霍州署的赫赫威仪。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中包含着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均得以体现。从建筑来讲,就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文化”之分。霍州署衙作为我国古代州级衙门的代表性建筑,在建筑风格和匾联艺术两方面都充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官文化的内涵。一是它独特的建筑构成,强烈地张扬了官衙所承袭的神权、皇权的尊贵,在空间、环境和规制上表现出与民间住宅的极大不同。与此同时,霍州署衙还是一个元代、明代、清代多次建筑的结合体,像一块化石一样,可以分层显示出不同朝代的艺术特色。又如长城一般,把空间的延伸与时间的延伸紧紧对应,表现出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走进霍州署衙,不像是看一个僵化的古代官衙标本,而像是面对一个活了几百年可以与你对话的生命。二是它辞彩华美、寓意深邃的匾联。这种集书法、雕刻、诗词为一体,长久悬挂于厅堂楼阁,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匾额与楹联,已成为主人抒怀、寄情、铭志的重要载体。
我们不妨就从那遥远的隋唐时代走进霍州署衙吧。
霍州署衙的东面,横亘着霍山。《尔雅》云:“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州神传》记:“霍山‘总领海内名山’。”公元六一九年,就在这既美且巍峨的霍山前,正杀气腾腾地进行着一场战役。这是初夺隋朝***权的秦王李世民率***讨代自立为天兴皇帝的刘武周部。此前两年,李氏父子也正是在这里开展了从太原起兵,南下反隋的第一战。霍邑(即指霍州市)是他们灭隋建唐的重要基地,也是他们心中走向胜利的吉祥之地。取得胜利的艰辛,让他们对这块战略重镇格外高看。消灭刘武周部后,便派新收股的猛将尉迟恭来镇守此地。而霍州署衙的雏形便也从此诞生。
镇守霍邑的尉迟恭在前朝霍州署衙的地基上建造了自己的帅府行辕。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尉迟将***的豪情万丈给行辕的建造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帅府占地面积三万八千五百平方米,分中轴和东、西轴线三大建筑群。唐朝的建筑大多华美、大气,帅府就应该更加威严壮观了。但很可惜,元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赵城遭受特大地震,波及霍州,官民居舍荡然无存,霍州署也毁于一旦,只留下一对带着刻痕的石虎,伏卧在州署大堂前的月台上,向人们讲述唐时的故事。
大震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大德八年,监州失刺不花和知州李伯渊就主持重修了霍州署衙。现存较早的明嘉靖《霍州记》载:“州治在宣一里,元代为国王行邸,大德七年地震倾圮,八年(1304年)监州失刺不花同知州李伯渊修葺。”即要做国王行邸,这位失刺监州和李知州便对署衙造得很尽心,把元代的粗犷和质朴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州署大堂是他们才赋和艺术的见证。它是那样的古朴典雅,庄严肃
穆,几根梁柱都是未经加工的树干直接做成,有的下粗上细,没有什么打磨、雕琢,仿佛树本来是怎么样的,就怎样拿来用。大堂所有的梁架檩柱选用料均不刨不旋,顺其自然,四周墙壁也无任何彩绘***
案。减柱式的营造方法使堂内显得开阔宽敞。那根镇堂之物“茹茹
木”更给大堂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茹茹木”原本系灌木,若能长到碗口粗细,已属不易。这根放在大堂后槽额坊正中的“茹茹木”,竟能长到一尺来粗,实在是难能可贵。有说当年设计与营造者之所以把它放在后梁正额之中,是取“含辛茹苦”、“事君泽民”,或者“万事如意”、“国泰民安”之意。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在霍州进行古迹调查时,曾誉之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再往后,就是署衙的再毁再建。清道光年间《霍州记》记:“(州署)至正十八年又毁。明洪武四年同知吕稷建。成化初,知州张、鲍克恭继修。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栌主路建坊,筑东西南垣墙,立左右廊房各三楹于大门外。国朝顺治时。知州王国梁、黄登孝、闫承儒继修。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四年,知州范树礼、单寿、相继详修。”通过元、明至清第三次修建高潮后,署衙发展成“署以间计,在宅门以内,大小七十余楹”。
对于为什么在多次重修署衙,明清两代的《霍州志》均有阐述:“夫宫署之设,匪直伟观,乃攸芋攸宁之所在,服役趋事之有归”,“先王取大义大壮,而宫室始焉。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盖知穴居野处,不可以治。”大意是说,署衙是个办公场所,只在能遮风蔽雨、居住舒适就行了,但必须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对如何修建,也做了大量论述,指出衙门修建不可苛民求其室,不可如阿房、迷楼之奢而招羞,而应“规制有则,体统有式,于广大高明之中,而寓节俭朴素之意,未始不可以移风易俗、久安之治也。”总括来说:“民非***不治,***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是他们高度重视衙门修建整饰的重要依据。而“规制有则,体统有式,节俭朴素”是他们倡导的修建原则。
匾额楹联是霍州署衙的另一大特色。进入仪门首先看到的是戒石亭,其门上横额正面题“天下为公”,背面为“清慎勤”。《霍州志》记载,此处原立一石碑,正面刻“公生明”,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比较典型的戒石铭。“尔俸尔禄”等语原是后蜀孟昶所撰的“戒官”文中的话,原文共二十四句,宋太祖摘出前面的那十六个字,赐郡国,立石堂前,以作座名铭,后来便沿袭成戒石铭,立于官衙之醒目处。所刻的那些文字,就是告诫为官之道是怎么样的,相当于现在的行业道德标准。后为出入方便,多改碑为亭,仍起“戒石铭”作用。
戒石铭的另一面所刻“公生明”,指为官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洁。这句话出自霍州比较著名的人物曹操。明朝永乐七年,即一四零九年,曹端来霍州任学正。这位曹端先生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曾三次担任陕西乡试主考,秉公办事,所取得人。在霍州任过两任学正,历时二十多年,为朝廷所器重。其学生西安府同知郭晟上任前曾向曹端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犯。”这一席话后来被浓缩为“公生明”、“廉生威”广泛流传。据说,一樵夫用柴换米,回家后发现米中有一支金钗,当即奉还原主。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樵夫回答:“曹端曹夫子就是这样教导的。”
州署大堂前面是抱厦,抱厦前额所挂牌匾上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州褚相题写的三个大字“亲民堂”。这位从浙江海宁来的知州,在任期间勤***爱民,重修州署,创建霍山书院,篡修《霍州志》八卷,并作《戒石亭铭》及居官四戒,为霍州士民敬重,并为之立“褚公生祠碑”以纪念。抱厦明柱上镌刻着这样一幅对联:“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
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这付对联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霍县县长汪志翔所作,意思是说为官者处理事务一定要守职尽责,对待百姓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谦恭认真。这里还有一付对联也是汪志翔所作:“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尔如责己,须知恕彼即便宜。”这是告诫老百姓说“尽管做官的人知道爱民,但告官诉讼毕竟不是什么好
事;你自己如能作深刻反省,将心比心,就应该知道宽恕别人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旧时的衙门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百姓心中的官衙形象。而霍州署所留的这些匾额楹联,大多表露和倡导的却是官员的亲民、爱民、清廉的为***之心。他们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不敢妄断。但我想,不管是谁,为文作联所表应是心迹,应是真诚,纵无法身体力行,也不能悖逆其
道。如系作秀,想以此欺瞒上下,终究是逃不脱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想那范仲淹在官署里挥毫“居高堂之上,则忧其民”,林则徐在衙门里写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他们已在百姓的心中成就了自己的万世流芳之业。后人面对他们做过的衙门,于冷峻的官威里、沉浮的宦海中也能生出些暖意。
其实,官于民的关系很简单,很辩证,内乡县衙三堂楹柱的一幅对联就写得很明白:“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百姓在欣赏古衙的时候,惦量的是现在的吏治;为官者在参观古衙的时候,是否理出了自己的一颗为民之心?《管子•形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其意思是:为***者对待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修建衙门也好,题匾铭志也罢,只要为官者真正地亲民、爱民、人民就会从心底里记住他。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可以说是两千多年来民本思想的升华,是密切***群关系、巩固***的执***地位,使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保证。我想,从这个意义看,霍州署衙还是有着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作者系中共山西临汾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