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所有人的眼中,应该是吃粽子、赛龙舟、插杨柳、洒雄黄酒;然而在临洮辛店镇人的端午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每逢端午节,辛店人总要举行一种非常独特的活动“抬龙王过洮河”。这种与众不同的端午风俗是怎么来的?它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出殿
辛店是个很有特色的小镇。去年端午节,我们专程赴辛店镇,亲身感受了流传在当地的“抬龙王过洮河”习俗。辛店镇距兰州并不远,上了高速公路二三十分钟就到了。
现代的高速公路,也往往扰乱了人们惯有的思维。这不,我们就错过了辛店的出口,不得不多走了20多公里才下了高速公路拐入了国道。路有些陌生,一边走一边询问道路,结果得到了一致的回答,跟着人流走。端午节这天是辛店镇上最热闹的时候。
流传在洮河两岸的“抬龙王过洮河”的民俗活动,其出发点就在辛店龙王庙内。龙王庙在镇子中间,从邮电局对面的一条小巷中进去就是了。此时,镇子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其中不乏像我们这样远道而来的人。随着人流慢慢往前移动,五六分钟后,就到了龙王庙。龙王庙一进两院组成,外院是一个小广场,北面的地方是一座戏台,我们没有停留,就进了戏台斜对面的小门,就是里院了,小院内也挤满了人。最大的建筑是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神像。这个龙王庙比较独特,供奉的并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东海龙王、西海龙王,更不是常遇春。按照临潭县冶力关镇保存了一块石碑的记载,明初朱元璋封神时,将名将常遇春封为洮河龙王。按理说,这座修建在洮河边的龙王庙,应该供奉常遇春才对。谁知庙里供奉的并不是常遇春,而是另外一尊神――金龙爷。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座庙应该叫金龙庙。
这位金龙爷究竟是何许人,竟然能够取代常遇春,享受如此旺盛的香火。
我们沿着高高台阶,一步步走到了大殿里。此刻,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原本端坐在神位上的金龙爷,却被人们请到了门口右侧木板和椽子绑扎起来的轿子上,而大殿正中则供奉着从各个乡镇请来的神像。
金龙爷的雕像被安放在一块木板上,而木板又被人们用两个碗口粗的椽子绑成了轿子的形状。金龙爷身上披红色绸缎,四周被人们用柳条所装饰。显然,金龙爷似乎是依据某位曾经活着的人雕刻的,并不像其他地方的神像那样面目狰狞,反而表现出一种慈眉善目的亲和力。
今天,辛店镇的民众就要抬着金龙爷“过洮河”,这一民俗,乡亲们俗称“给金龙爷洗澡”。按照传统的程式,在抬着金龙爷出发之前,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
时间尚早,院子里站满了人,都在等待仪式开始。大约一个小时后,大殿下面的院子里响起了鼓声,师戴纸花帽,身披五彩衣,拿着一把扇鼓,在院子跳了起来。他一边跳一边唱,在金龙爷神像和院子内来回奔波。最后,他站到了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枚长约五六厘米、外形为六棱柱的法器,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了一番,便将法器扔到了地下。这时,跪在地上的几位长老,将法器捡起来,看上面的字符,以此来确定金龙爷给出的预兆,以及金龙爷渡洮河的方位和时间。
做完这些程式后,最为紧张而激烈的仪式就到了,早已准备好的人们,来到殿里,将“坐”在轿子上的金龙爷抬起来。这项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就进入了高潮。
入河
事实上,人们并不是单纯地抬着金龙爷走,抬着轿子的小伙子们还要做出各种动作,或表现出金龙爷无边的法力,或者显示出金龙爷的各种喜好。最精彩的一幕在前院中展开,前院就是我们刚刚进来时,看到戏台的那个院落。
这是所比较空旷的院落,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从大殿里出来,下高高的台阶,在里院戏耍了一阵,这种动作当地人称为“扭扭神”,意思是说抬着神像要扭一阵。里院狭窄一点,施展不开。主要的舞台在外院。宽阔的外院给他们提供了足够发挥的舞台,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而在原地回旋,时而向后退却,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轿子也好像在江水中一样,一会儿在浪头上下颠簸,一会在旋涡里打转。看完整个仪式,我发现,尽管小伙子们的动作是随意性的,主要取决于抬轿子的小伙子们力量的大小,但实际上却是模仿江水汹涌的景象。
在外院展示完后,人们就抬着金龙爷的轿子,扭着,颠簸着,穿出小巷,来到了大街上,向洮河边走去。此时,我们才发现这个活动的规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街上围观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前有开道,后有护卫。不少三轮车上还拉着从各个地方请来的神像,共同庆祝这一盛会。
辛店镇到洮河边的路并不远,村民们大部分在洮河边上。抬着轿子的小伙子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宽阔的田间便道,向洮河边而去。此时,田地里的麦苗早已是绿油油的了。走在田埂上的村民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向洮河边蜿蜒而去。
金龙爷下河的地方选择在辛店镇外的一块宽阔的河滩上。在河岸边,早已等待着十几位水性好的小伙子。他们抬起金龙爷的轿子,便缓缓下水了。这一段洮河,靠着山边流淌,河水的流速比较快。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在河水中出没,展现着他们的水性。
金龙爷在水中起伏不定,在滚滚波浪中,向下游缓缓而去。在以前,这个活动是要横渡洮河的,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就改成了顺水而下,但整个活动的程式并没改变。
端午这天,不仅是金龙爷的节日,也是周围民众的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购物访友,女孩子借此机会展现着她们的靓丽青春。喜欢唱花儿的村民,早已在大柳树下,拉开了场子,一支支花儿直冲云霄。孩子们显然不满足于花儿,他们沿着河岸追逐水中的金龙爷。
有下水的地方,自然也有上岸的地方。金龙爷上岸的地方选择在下游大约3里处。那儿是个回水湾,水势相对较缓。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上岸后,主持活动的长老们也从岸上赶了过来。长老们祈祷后,哦,金龙爷没有洗高兴,还要继续洗。于是,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向上游刚才入水的地方,继续护送着金龙爷在河里游水。
这个活动主要流行在辛店及其周边地区,和临洮境内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同甘肃其他地方的端午民俗活动相比,辛店的活动也独具特色的。
为何这个地方会形成如此独特的这样一种民俗活动呢?
江南
长期研究金龙文化的杨天瑞认为,在民间传说中,金龙是一位历史非常久远的神灵。据说最早是轩辕黄帝手下的大将,到了宋元之际,转世为谢绪,隐居在钱塘江边的金龙山,辗转千年修成正果,腾云驾雾来到洮阳,隐居于仙境马宝山中。谢绪此人,史书中有记载,宋元之际,听到宋室江山不保,便在苕溪投水自尽。明隆庆间,追谥绪为“金龙四大王”。据说,谢绪死后,人们为其设庙祭祀,很有灵验。明初,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时,谢绪显灵,朱元璋才反败为胜。故而,被封为神。
辛店的一位老者告诉说,金龙爷名叫薛应龙。具体他是那里人,为何被这里人们供奉,就不太清楚了。我想,薛或许就是谢的讹传吧。辛店中学退休教师张***女士长期研究辛店庙会。她说,明初,明***攻占洮岷地区后。由于这一带人口稀少,防御困难。便从江南迁来了大量的移民。他们也将家乡供奉的神也带到这里。这就是,端午金龙庙会发端的缘由,也是一直延续五六百年间未曾断过原因。
在以前,金龙爷在临洮洮河边两岸都有供奉,但保存了抬龙王过洮河这一习俗的只有辛店庙会。后来我看到了一首谢绪的自悼诗,其中写道:“湘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忠义之气,这正是金龙庙会能流传数百年而不衰的原因;这也正是民间信仰,给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留下的深刻的烙痕。可惜,如前所叙,尽管朝代更迭,新旧交替,这些行之有效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法规并未承继下来。我曾三次穿越祁连山:2004年,从西宁经大通,峨博至张掖;2006年,从柴达木盆地经大小柴旦,越***金山口至敦煌;2008年,从张掖经民乐、扁都口至西宁,几条线都穿越祁连腹地,见到的情景并不乐观,草原过度放牧,鼠害、沙化比比皆是,大通河及黑河上游由于挖沙淘金,河床破坏严重,高低不平,水流下泄不畅,黑河断流,导致下游数百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额济纳和民勤下游成了沙尘暴沙源地。由***主持决定“引黑济纳”,连续几年强行向额济纳调水,才使居延海恢复了水域。在付出惨痛教训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20世纪末始,祁连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平均每年有10万亩山林纳入封育范围。相关专家还建议,祁连腹地水源地区要严禁开垦、填埋、采矿和污染,促使生态自然恢复,鉴于祁连山地严寒,植被生态恢复缓慢,又面临全球变暖,雪线上升等复杂因素,对祁连山林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一代接一代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抬龙王过洮河:源自江南的洮河端午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