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挖掘古代音乐中民族器乐曲,广泛收集民间器乐曲,使民族器乐走向发扬光大的创新和复兴之路,不断吸收前人的演奏技巧,丰富演奏形式,促进民族器乐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是民族器乐获得新生的有效途径。
为此,笔者欲就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地方特色、演奏技巧上进行有效的探究。
一、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一般为三至五人,多则九、十人。乐器以丝弦(二胡、琵琶)与竹管(笛、萧)乐器相结合为主,再加上一些打击乐器。常用的乐器有笛、萧、笙、扬琴、琵琶,小三弦、二胡、板、鼓、木鱼、铃等。以后又加用秦琴、中胡等。演奏者大多一专多能,他们以乐会友,自娱娱人,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我国第一支女子乐队“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支江南丝竹乐队。乐队组织灵活,从一竹(萧)一丝(二胡)到较大的乐队都可以演奏。乐曲亦有小曲及曲牌联缀时大型套曲。演奏时,各种乐器都可以在曲调骨干音的基础上如花装饰,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但又须有层次地加以安排,在曲调中节奏上相互相应、补充、迂回反复,浑然一体。乐曲大多来自民间,与婚丧喜庆及庙会的活动有关,人们称之为“细吹细打”。有些乐曲是根据流传已久的传统乐曲改编的,以“花、细、轻、小、活”为它的风格特点。曲调欢快流畅,清新活泼。
常见的江南丝竹乐有:潮州弦丝乐、福建南音(南曲)、江南丝乐、广东小曲、河南曲子板头曲、山东碰八板、二人台牌子曲、白沙细乐(云南丽江)等。
二、江南丝竹的地方特色
我国民族器乐中的乐器结构大多为竹木结构,高中音的乐器较多,这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的欣赏习惯有直接的联系。我国民族乐器个性较强。同是弓弦乐器的胡琴类,二胡和板胡就刚柔相异,音色与表现性能差别很大,加上把位较多,无固定品位,演奏时转调自如,更加增添了这二种弦乐的动异;大三弦、琵琶间不同的音质特色就充分体现出乐器的个性,仅从音色上就可显示出它们的特点,加上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演奏技法,使乐器个性成型,在合奏中充分体现。
江南丝竹擅长于演奏轻约柔婉,明丽悠扬的乐曲和轻快活泼的乐曲,表现出东南地区山清水秀的地方特色和江南人乐观、柔美的特征。
别致、细腻的江南丝竹,有着独特的演奏手法;各种乐器的配合默契,精雕细刻,“你繁我简”,“让路嵌档,即兴发挥……”各种乐器演奏同一主题或旋律的骨干音。但每件乐器又可以根据自身的性能,所担任的声部,作各种即兴的加花变奏,采用不同的力度,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使乐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使人回味无穷。有人称江南丝竹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室内乐。
三、江南丝竹的代表性名曲
“江南丝竹”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演奏上细腻而优雅,强调演奏的韵味。演奏曲目以欢快、明朗、清新、雅致为主,表现江南人民热爱生活和乐观的情绪。“江南丝竹”现有传统乐曲八羊:《三六》全称《梅花三弄》《慢三六》《行街》《云庆》《四合如意》《中花六板》和《慢六板》(又名《七眼板》或《暗七眼》)《欢乐歌》。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现有传统乐曲中的几首名曲之一。这八首曲名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明清时代盛行的“十番锣鼓”及其简化的“四合锣鼓”的曲目中演变而来,另一类是从市民流行的乐曲中发展形成。《欢乐歌》是明、清时代在江南一带市民中流行的“俚曲”发展变化形成的。
《欢乐歌》情绪活跃、流行、明快、板式与速度铺排有序,层次清楚,乐曲由慢渐转中板,而达快板,推出高潮。旋律流畅优美,曲折多变,起落婉转。主要表现人们在欢庆节目中喜悦欢快的情绪。民族器乐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根据此曲改编而成的。
乐曲采用传统乐曲中常用的结构方式――变奏手法,而此乐曲与其它乐曲采取的变奏法不同,而以曲末出现的旋律为母曲,曲首的慢板及中部的中板都是母曲的变体,即形成为A1A2A的“倒装变奏曲”结构,即是用定板式加花作成的乐曲。曲首的慢板,是由母曲的乐句结构成倍地扩大,并予加花变奏形成,和母曲成为有一定时比的新曲调,如不仔细分析,母曲与变体之间的渊源关系很难辩清。
参考文献
1、《音乐艺术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
2、《民族器乐曲欣赏》.大连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族器乐江南丝竹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