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根据民族音乐学家的统计,全世界有两千多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文化,杜亚雄在《中国民族音乐》一书中提到:“音乐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拥有的一种文化”。而在本文中提到的“民族音乐”这一概念则特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定义
当前,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一词大致有两种理解,即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地讲,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延续传承的音乐总体。它不仅包括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接受欧洲音乐影响创作的歌曲、器乐、交响乐、合唱曲以及清唱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
而狭义地讲,所谓民族音乐就是指立足劳动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固有音乐形态特征的、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音乐。杜亚雄曾指出,中国民族音乐是从我国音乐中按照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特征所划分出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主要是指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民族音乐一般就是指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多姿多彩,以使用人群来划分种类可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而民间音乐又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其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二、民族音乐的特点
当代民族音乐学者普遍认为,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文化价值,对此绝不能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不能用“欧洲音乐最优秀”的狭隘观点来否定和蔑视其他民族的音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民族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
首先,在乐音的构成方面,民族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有直接关联。所谓五声调式,就是指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构成的调式,也就是相当于首调唱名中“do、re、mi、sol、fa”这几个音。当然,民族音乐中也会出现有“fa” 、“si”的六声调式或七声调式,不过它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
其次,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来说,民族音乐十分讲究旋律横向进行的线性美;中国音乐的旋律是柔性多变的,这其实与本民族的书法、国画等艺术有极大的共性;民族音乐特别注重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多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而对复调、和声等运用很少的根本原因。
最后,从音乐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诗舞乐”是一种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关雎》中这样写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最初都是有曲调用来吟唱的,这便是已知的音乐与文学融合最早实证。在古代,音乐与舞蹈、美术、书法、文学等姊妹艺术都有着紧密联系。如远古时期的“六舞”——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 都是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典范,当年孔子闻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大韶》。唐朝的歌舞以及宋元时期兴起的“北杂剧”、“南戏”以及后来的昆曲、京剧等也都是音乐与舞蹈甚至武术、杂技等结合的艺术形式。此外,民族音乐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征其实是与我们的母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管建华教授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强调“民族音乐的许多特征与汉语的重“意”不重“形”、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且富于弹性的特征密切相关。”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舞蹈、绘画、书法、文学、语言等相辅相成,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特征。
三、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之差异性
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不论是在音乐本体方面还是在审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音乐最为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然”以及“天地人和”,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理性以及数的和谐。归根结底,西方的“和谐”是源自毕达哥拉斯的一切都是“数”的和谐之理念,使其音乐富于数理、逻辑、几何等绝对科学性。中国的“天地人和”则源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尤其以儒道两家为首,儒道两家都认为人来自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这些思想必然地影响到中国音乐以及其他艺术的表现特征。如:“飞舞跃动” 之美始终是中国艺术的主要特征,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舞”是中国艺术意境之灵魂。
从音乐的表现内容来看,中国音乐多是一种文人音乐,讲求闲情逸致,飘逸洒脱之情。如古琴——“轻”、“微”、“淡”、“远”,这四个字可以升华到诠释整个中国音乐风貌。百年前,我国研究比较音乐学的第一人王光祈提到,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最大的区别在于听西方音乐时,有种璀璨辉煌、华丽富贵的感觉,这是因为西方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调式和声体系,而其题材又多以英雄、战争、宗教为典型,而不像中国音乐这种“小桥流水”。诚然,中国音乐中也有不少激越的题材如十面埋伏,广陵散,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音乐风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式的音乐才是最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
寻根溯源,中国与西方音乐风格千差万别的根本缘由,是两种宇宙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差异造成的。西方人看世界是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是“物我对立的”。中国人则不同,道家的老子、庄子把宇宙看作是虚灵的空间,其中,“气”是一切物质构成的基础,而这里所指的“气”是一个柔性的,非定量的以及非数学化的概念。因此,中国人的宇宙空间意识是“虚无、空灵”,人自在虚空中,“伏仰自得”,吾与天地合,尔我不分,浑化为一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最高境界。
因此,中西音乐的差异性是由于他们分别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而产生的结果,我们绝对承认两者有差异,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所长,但是他们绝对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当今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西方音乐工作者重构了他们的价值观,尊重不同类型的音乐和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再在他们之间划分高低等级。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界也应当建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共同面对人类音乐的遗产和未来。不同音乐文化代表了人类对心理、生理、声音等体验的丰富性,新的平等音乐价值观的建立,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国音乐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这种价值引导下,中国音乐传统才能立足世界、立足自身、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