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和近年来的影视演绎,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其中,温婉美丽的白娘子撑着油纸伞在西湖边行走并邂逅许仙的情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今日要讲述的正是油纸伞的“前世今生”以及油纸伞在四川泸州的传承和发展。
古老的油纸伞
伞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相传,春秋末年,鲁班常年在乡间劳作,时遇下雨,总被淋湿,其妻云氏心疼丈夫,感叹若有物遮雨多好,进而“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发明了“伞”。
在东汉时期,纸张有了较广泛的应用,才出现了以纸做面的“伞”,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此后,由于纸的进一步发展演进,用于伞面的纸也历经了变革,后来古人尝试将桐油涂在伞面上,以达到更好的防水和耐热的效果。油纸伞正是因此而得名。
唐代,安徽宣纸出现并名噪一时。不久,宣纸便成为油纸伞的伞面制作材料。而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桐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形成颇具特色的书画油纸伞。
此后,民间手工业进一步兴盛,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良。油纸伞的使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亦能找到有关油纸伞制作的记载:“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从清朝至20世纪70年代,油纸伞作为日用雨具一直在我国被广泛使用。遗憾的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油纸伞不多,出自名家的作品更是罕见。
作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油纸伞也很快传播到周边国家。在唐朝时期,油纸伞就由中国传播到日本和朝鲜,随后也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赋予到油纸伞中,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油纸伞。日本的油纸伞在江户时代开始普及,制造地主要分布在京都、岐阜和淀江,其***案丰富、色彩繁多,兼具实用功能和日本文化象征意义,也是日本传统舞蹈、茶道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泰国清迈油纸伞则以青竹制成,伞面有圆形、方形,颜色鲜艳,***案多样,极富民族特色。每逢1月或2月,清迈的博桑村将举行“花伞节”。届时,村民们会以油纸伞装饰全村,同时进行制伞工匠、伞画师的技艺比拼。当地女性会表演“大伞舞”和撑伞脚踏车表演,同时举行“博桑小姐”选美。“花伞节”每年都会吸引不少的游客前往。游客能在这里参观油纸伞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学习制伞手艺。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几乎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并且对地理环境及气候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有名的制伞坊通常都在盛产竹子的地区,因竹子是制作伞的主要原材料。同时,气候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因此,传统油纸伞生产的限制条件较多、制作成本较高、产量较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油纸伞逐渐淡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而被尼龙钢架伞所取代。与油纸伞相比,尼龙钢架伞可以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携带方便且价格低廉,但尼龙伞显然无法具备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在艺术价值上,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如今,国内仅有十几处油纸伞制作地在继续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比较出名的有北京若水堂油纸伞、江西甲路油纸伞、安徽三河古镇油纸伞、浙江余杭油纸伞、湖南长沙油纸伞、湖北汉口油纸伞、福建福州和洋口油纸伞、云南荥阳油纸伞和四川泸州油纸伞。
北京若水堂制伞坊已有100 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负盛名。相较清朝时期一般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作的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强度),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手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
安徽三河古镇的油纸伞具有浓厚的徽派风格。其伞面多以印染、贴画、手绘或印刷等方法呈现三河古镇当地的景色。在三河古镇,任意一把伞的制作要经历60多道工序,使用几十种工具,单是需要的各种零件就达30多种。所有工序中,只有钻孔等少数几个工序可以采用电动工具,其他的工序依然采用手工完成。制作完一把伞大约需要半个月,“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这就足见此地的油纸伞工艺的繁复和考究。
其他地区的制伞坊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工艺,它们大多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只是近几十年以来,才在尼龙钢架伞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我们以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为例,看看油纸伞的发展历程。
油纸伞在四川泸州
四川泸州的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传说在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人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男子,自乐山大渡河的上游乘船而下,他的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翼王府”几个字样,但伞撑开后,红伞的伞面上却只印着“泸州制”的***章。当时看到的人怀疑他就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便匆忙前去报告官府,但等到衙役前来追捕的时候,此人早已不见踪迹了。这个故事迅速传遍民间。从此之后,红色油纸伞成为消灾辟邪、平安吉祥的象征,民间形成了送红伞、挂红伞的风俗和文化。这可能只是百姓们的附会之说,但毕竟让泸州的油纸伞有了些生动的样貌。
泸州油纸伞曾有过“黄金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泸州市码头的珠子街是“油纸伞一条街”。有人做过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国使用的红色雨具油纸伞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泸州。极盛时,泸州有100多家油纸伞厂,从业人员有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等地,年产“大红伞”2000万把。
现在泸州当地,我们仍能看到与油纸伞有关的习俗。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通常老人做寿时,会在堂屋正中挂一把大红色的油纸伞以营造喜庆气氛,伞面上绘有白鹤、松柏等寓意长寿的***案,或者写上一个金黄色的“寿”字。另外,对于年轻的一辈,一把印有龙凤呈祥的红色油纸伞往往作为彩礼或婚庆的装饰物。
谈到如今泸州油纸伞制作行业,不能不谈到毕六福和分水油纸伞厂。过去的泸州分水岭号称“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在数百余年制伞时间里积累了相当成熟而精妙的制伞工艺。毕六福就是分水岭街上的人,祖上已有六代人从事制伞业。自幼受家庭影响,毕六福对油纸伞的数百道工序耳濡目染,十分精通。成年之后,毕六福正好赶上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倒闭的危机,他最终承包下分水油纸伞厂。该厂也是国内现在仅存的一家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不同于上文所述的几家制伞作坊,分水油纸伞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拥有数百名制伞师傅,是目前泸州油纸伞的主要制作地。
现如今,毕六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的部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泸州分水油纸伞曾展示了一把伞如何做到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行走不变形。毫无疑问,泸州分水油纸伞震惊了世人。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制作流程
一把泸州分水油纸伞的成品,包括伞骨、伞托、伞杆、伞柄和伞面多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的制作都需要经过数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伞骨包括批子(即伞面下面拱形竹条的伞架)和衬子(也称伞撑,即油纸伞内的拱形竹条)两部分,均要选择川南地区向阳地带三年以上生长期的优质楠竹,伞杆要精选两年以上生长期的水竹。在原材料确定后,还需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去除材质中的水分及糖分,然后通过锯筒、划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工序制成骨架,这就基本完成了油纸伞的主体部分。
接下来,要选用枸树皮制作油纸伞的伞面,事先通过石印印刷技术将花型印在伞面上,然后裁好伞面,并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完成这道“上伞面”的工序。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糊制伞面的过称中,必须要注意伞面与伞架的贴合度,不能使空气进入,以防止制好的伞出现破裂。
伞骨和伞面制作完成后,还要在伞的正反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熬制好的桐油,以增强纸的强度,起到防雨、防腐、防蛀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地方油纸伞的制作,泸州油纸伞在上完桐油后,还要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以灵巧各异的针法将五色丝线(红、黄、蓝、绿、粉)穿插在伞骨之间。这道特别的工序(泸州当地称“满穿伞”)也起到加固衬子的作用。最后安上手柄,泸州分水油纸伞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