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世纪金桓州元上都的环境变化

摘 要:金元时期,金桓州与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地区气候和景观截然不同,金人梁襄说此处“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元人王恽言该地“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籍,畜牧蕃息”,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则反映出12-13世纪因气候变迁引起的自然生物景观的变化。金莲川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部分的北界,在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的交替过程中,这一地区地理环境所发生的重大改变,影响着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和人们的社会活动。1230-1260年可能是迄今为止东北亚两千年来最温暖的时期,在这种气候环境背景下兴建的元上都,有条件成为13世纪东西南北文明交汇的国际大都市。

关键词:12-13世纪;金莲川;气候变迁;环境变异

中***分类号:F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20-02

金桓州与元上都在同一地区,金代新桓州城遗址与元上都遗址相距约19公里,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滦河上游闪电河北岸的金莲川草原上。秦汉之后,先后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游牧族群在此劳作生息。10世纪兴起的契丹人将此地称为曷里浒东川,是辽朝皇帝四时行营的一处风水宝地。12世纪初,灭辽建金的女真人在此建造桓州城。12世纪中叶,金朝皇帝将“曷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之后[1],此名延续至今。1255年,忽必烈率部在此建立“金莲川慕府”,次年修建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称汗和开创元朝后将开平府升为上都,与1267年后在金中都(今北京市丰台区)以北兴建的大都并列为元朝的首都。有元一代实行两都巡幸制,每年4月间元帝带领臣僚北至上都,9月秋凉时节南返大都。

金桓州、元上都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部分的北界,临近蒙古高原东南边缘。边缘处横亘东西的燕山山脉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脉以北进入内蒙古高原,山脉之南连接华北平原北部,历代修建的长城蜿蜒其间,成为气候、地理、经济、***治、人文的标志性建筑物。地处塞外坝上的元上都遗址区平均海拔约1260米,周边是以湿地、沙地、典型草原为景观的牧业经济区;元大都位于燕山环围的华北平原北端,城区平均海拔约50米,周边是宜农宜牧且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两地的直线距离仅270公里,但高低相差1200多米,因而塞外、关内气候差别显著,坝上、坝下风光景物不同。1221年,丘处机等人前往中亚拜会成吉思汗时,从今张家口地面翻山越岭,随行弟子记言:“北度野狐岭,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2]这种自然景观是固定的常态,千万年如此,今日依然。此外,自古以来,在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的交替变化中,还会出现特殊的自然形态,使得农牧过渡带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动物植物的繁衍生长。例如在12-13世纪,金莲川地区的气候和景观就截然不同,对此可以通过金元时期的两则史料来加以认识。

《金史・梁襄传》中,特意收录了金朝官员梁襄写的《谏北幸》一文,金代流传下的公文不多,因而此文极富特色。这篇上疏书劝金世宗完颜雍不要年年去金莲川出巡,文中说:“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气候殊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特与上京、中都不同。”[3]按照梁襄的看法,金莲川这地方气候恶劣,地冷天寒,不长庄稼,从来就是荒漠野地,难以实施行***管理,完全不同于上京、中都。然而,元廷大臣王恽却说金莲川之地:“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籍,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4]王恽认为金莲川这地方不错,风水极佳,有山有河有森林,牛羊遍野水有鱼,集市货物充实,百姓食物丰富。曷里浒东川是辽朝皇帝捺钵避暑之地,金世宗效仿辽制不定期巡幸,元朝皇帝则在此营造都城年年前往。为何金朝臣僚对此地没有好感,而元朝官员却赞誉有加?梁襄与王恽对金莲川地方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反映出不同时期因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改观。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最早提出:我国近5000年的气候中,最初2000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后3000年的平均温度存在着系列性的上下浮动,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后400年、1200年、1700年出现过最低温度,摆动范围在1℃至2℃之间。12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12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13世纪初和中期是比较温暖的期间,这种温暖气候好象继续到13世纪的后半叶[5]。近年,葛全胜等学者对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给予全面研究,进一步详细指出:12世纪发生了北半球普遍降温的气候事件。在长达百年相对寒冷的阶段,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1951-1980年平均值,下同)低约0.3℃,冬季气候异常寒冷,现存历史文献有许多当时河流湖泊冻结、果木冻害、寒潮频繁、异常降雪的记载。13世纪,东亚气候开始转暖,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高0.6℃,这一时期茶树种植的北界在开封至淄博一线,比现代茶树种植北界南阳-徐州-青岛一线偏北一个纬度。1230-1260年间,中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有可能是过去2000年来最为温暖的30年,冬季温度较今高0.9℃。从1260年以后开始渐渐向寒冷转变[5]。

金世宗年号大定,在位于1161-1189年,一生曾经至少9次前往金莲川等地北巡。梁襄在金世宗时期出任过监察御史,他的《谏北幸》何年所写不祥,但其文中有“议者谓陛下北幸久矣,每岁随驾大小前歌后舞而归,今再出,宁有遽不可乎?”、“今者累岁北幸”、“如何岁岁而行”[6]等语,从《金史・世宗本纪》的记载看,金世宗仅在大定十四年至十六年(1174-1176)间,连续3年北上金莲川是岁岁出巡,其他数次北巡有4次隔年而行,有两次是间隔了三四年。金世宗认为《谏北幸》有可取之处,但并不认同梁襄所言“巡游败国”之说,不过他也听取了梁襄的劝阻,“世宗纳之,遂为罢行”[7],取消了这一年的北行计划,但从大定十八年(1178)后,这位皇帝改为隔年北巡金莲川一次,故知梁襄的《谏北幸》应该写于大定十七年(1177)。如上所说,12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寒冷期内,竺可桢先生举例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柑桔全部冻死,杭州落雪频繁;1153―1155年苏州附近运河结冰;1110年和1178年,福州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8]。因而梁襄对这一时期塞外金莲川的描述是“地积阴冷,五谷不殖”“气候殊异”,他认为皇帝实在没有必要到这种异常寒冷之地搞劳民伤财的巡幸。

王恽是元初朝廷重臣,他在《中堂事记》中以日志形式记录了跟随忽必烈在上都公务之事,时间是蒙古中统元年(1260)九月至次年(1261)九月。王恽所记比梁襄所写晚八十余年,他描述的金莲川风光景物已经和梁襄笔下大不相同了――“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籍,畜牧蕃息”。因为从13世纪初开始,东亚气候转向温暖并持续到13世纪后半叶,冬半年的平均气温甚至比今日还要高。随着气温的升高,塞北无霜期得以延长,必然引起农业作物的北上种植,从而促使农副业得以发展。也会出现自然植被的自我生长,进而导致多种动物生存空间的生成,上都周围的风光和物产便自然可观了。王恽记写《中堂事记》的1260-1261年,是13世纪东亚气候温暖期的最高峰值,此后开始缓慢降温。葛全胜等认为:1230-1260年间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较今高0.9℃,1260-1320年间同地的冬半年平均气温下降0.7℃[9]。就是说,尽管13世纪下半叶气温降低,但仍然较今高0.2℃。虽然他们研究的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气候改变现象,但当时塞外气温的冷暖变动也应如此,因为自然气候的变化都是大概率、大范围、大尺度的律动,正所谓“环球同此凉热”。

关于气候条件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葛全胜等人指出:柑橘、茶树、苎麻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对温度反应显著敏感,当平均气温升高或降低0.6-0.9℃左右时,其生长线南北移动一个纬度上下。也有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论是:平均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2℃,农牧交错线就会在5个纬度范围内北上或南下。我认为,对气温变化反应非常敏感的柑橘、茶树、苎麻等亚热带植物,当平均温度升高或降低1℃左右时,其生长线南北移动一个纬度上下,这种物候现象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许多记录。不过对于中温带农牧交错带地区耐寒耐旱的植物而言,平均温度升高或降低1℃左右时,它的适合生长线绝非一个纬度,当平均气温在一个较为长期的降低或升高阶段内(如12世纪长达百年的降温期和13世纪八十多年的温暖期),此类植物生长线的南北界范围应该在2-3个纬度之间移动。金莲川在北京正北方向,元大都中轴线与元上都中轴线的经度偏差不大,两地距离跨两个半纬度。12世纪时的金莲川气候寒冷,相当于今日锡林郭勒盟北部乌拉盖河流域的年均气温(东乌珠穆沁旗年平均气温0.7℃,西乌珠穆沁旗年平均气温1℃),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现今金莲川所在的正蓝旗年平均气温为1.5℃,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莜麦、荞麦、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甜菜等,户外蔬菜有白菜、胡萝卜等[10]。13世纪时的金莲川年平均气温高于今日,当然适合豆类、谷类、麦类农作物的种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金元时期两位作者笔下的记录为何差异极大。

另外,梁襄认为金莲川之地“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这是古人的有限认识。沧海或桑田、牧业和农业是依据气候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从环境历史千百年的尺度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存在与变化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现象。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反复运动,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轮番进退、交替、重叠,因而出现了历史上中原农耕民与北方游牧民活动地域的交互变化,表现出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当然,也始终存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国庶事,其慕府成员由蒙汉官吏组成,他们所以选择在金莲川开府定都,当时此地必是农林牧兼宜的风水宝地。如前所述,金末元初的1230-1260年可能是近两千年来东北亚最温暖的30年,冬季温度较今高0.9℃。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条件,修建于金莲川之地的元上都,能够成为13世纪东西南北文明交汇的国际大都市。所有这些表象――12-13世纪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文化交融的背后,挥动着自然界气候变迁的无形巨手。

参考文献:

〔1〕〔3〕〔6〕〔7〕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27.

〔4〕叶新民,等.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

〔5〕〔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9〕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39-453.

〔10〕张魁义.锡林郭勒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2―13世纪金桓州元上都的环境变化

学习

新媒体文化创意发展路径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文化创意发展路径,内容包括新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与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媒体哪个好。一、新媒体助力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顺应新媒体变化的趋势。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

学习

又见油纸伞

阅读(166)

本文为您介绍又见油纸伞,内容包括又见油纸伞,又见一把油纸伞。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和近年来的影视演绎,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其中,温婉美丽的白娘子撑着油纸伞在西湖边行走并邂逅许仙的情景,更是让人印象

学习

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垂青”一词的由来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垂青”一词的由来,内容包括泰山无字碑的历史典故,泰山的无字碑是为谁立的。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文/田歌在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

学习

汇率决定中的货币替代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汇率决定中的货币替代,内容包括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汇率在货币演变中作用。作者简介:尹亚红(1970-),女,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南昌,330013),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内容摘要]在考虑汇率的影响因素时,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

学习

浅析城市物流需求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城市物流需求,内容包括城市物流需求最新参考文献,城市物流需求分析论文。【摘要】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

学习

格聂山大搜救

阅读(34)

他们当中的一位被发现,而寻找另一位,要等到4个月后美国登山者查尔斯・弗洛最后的熟睡,是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第三高峰格聂山一处海拔5300多米的深雪中,一个东经99.8°、北纬29.8°的地方。这个地方,中美两国有关人员用了两周时间,才得以确定。他

学习

怀念陈明达先生

阅读(62)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是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之一。陈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建筑史研究队伍的一个损失,我们后学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陈先生是长辈学者,一生在脚踏实

学习

揭秘蛟龙号潜航员的深海生活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揭秘蛟龙号潜航员的深海生活,内容包括蛟龙号潜航员探秘深海世界,蛟龙号2012潜航员。从水下3000米、4000米直道5000,伴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断冲击深潜新纪录,被誉为“深海中的宇航员”的潜航员,日益引起公众瞩目:“他们是如何

学习

ARP病毒的入侵检测系统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ARP病毒的入侵检测系统,内容包括路由器arp入侵怎么解决,arp入侵后怎么解决。正如很多论文中提到过的一样,ARP病毒在校园网中肆虐。该文主要根据ARP病毒的攻击原理,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过程,提出的一款ARP病毒的入侵检测系统。

学习

黑洞: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黑洞:另一个世界的秘密,内容包括迷你世界的黑洞,黑洞通往另一个世界。黑洞是宇宙中最为奇特的物理现象之一,它密度巨大,引力惊人,即便是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黑洞里面是一个现实世界无法理解的地方,一切现有物理规律,

学习

如何提高高中俄语的阅读能力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提高高中俄语的阅读能力,内容包括高考俄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怎样提高俄语阅读能力。摘要:阅读题在俄语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能否答好阅读题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本文从词汇积累、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速度三个方面探讨

学习

太空行走100问(十一)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太空行走100问(十一),内容包括2008年太空行走第一人,太空行走的第一位女性是谁。太空行走的训练设备(上)62.航天员太空行走有哪些训练设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训练设备有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1-g模拟设备、失重飞机、水下

学习

中国北斗布好基本阵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北斗布好基本阵,内容包括北斗地图详解,天罡北斗阵口诀一人一句。在地震时立过大功的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从2011年12月27日开始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向东经84度到160度,南纬55度到北纬55度之间的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

学习

沅水河殇:消失的托口古镇

阅读(40)

1971年7月,7岁的我跟随父母从内蒙古搬迁到湘西三线工厂,从辽阔的大草原来到湘西的崇山峻岭生活,在这片充满神奇与故事的土地上度过了少年时代。虽然在18岁那年我踏上了北上求学之路,但那里的一切仍然充斥着我的记忆,尤其是奔腾的沅水,江上飘过

学习

水环境监测论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水环境监测论文,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类论文发表,水环境监测毕业论文范文。1我国水环境监测发展为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我国水资源监测通过建立对大江、大河、湖泊等水环境的一系列的监测控点,把握水环境的大致方向,通过科学的

学习

“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化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化,内容包括书法作品的布局展示,书法作品展厅展示特效。【摘要】从书法在当代作为“展厅文化形态”这一思考原点出发,通过对展示方式的差异的重新检讨,将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现象置于一个书法

学习

试论技术环境

阅读(29)

[摘要]缺乏对技术环境进行探讨的技术系统研究是不完善的,深入研究技术环境可以揭示技术发明与应用的外部动因,阐明技术扩散与转移的过程机理,开辟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关键词]技术系统环境将技术视为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

学习

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要求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要求,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大气采样,大气污染监测点布设及采样要求。1采样点的布设具体要求有:采样装置要避免局部污染源的影响,距装置5~15m的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饮食店等污染源,要避开交通干线,大气监测点设

学习

沙漠化治理自然环境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沙漠化治理自然环境,内容包括中国沙漠化治理上市公司,沙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一、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云贵高原腹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山区,全区山高谷深,切割度大,相对高差达2443米。大部份地方属亚热

学习

世界环境日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环境日,内容包括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儿歌。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

学习

冷沉淀解冻后凝血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阅读(62)

[摘要]目的探讨冰冻冷沉淀解冻融化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使用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袋(200mL/袋)新鲜冰冻血浆,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12袋,每袋冷沉淀混匀后立即用保存管分装成多个样本(2mL/管),速冻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