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杨澜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人物,关于其纷繁的一生,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而其自身的主持特色也是别具一格,在荧屏上独树一帜,引领了高端知性女主持的风尚。
【关键词】绵里藏针;平衡点;善于应变;独具匠心
杨澜,中国知名主持人,其主持风格别具一格。
(一)绵里藏针,温和的深刻
曾经有评论说,杨澜是中国的华莱士。但事实上,杨澜并不喜欢华莱士的主持风格: “他(有时)问问题显得有些生硬”。杨澜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绵里藏针”。“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杨澜说:“记者和被采访者谈话,不是和对方斗智慧,如果你把自己设在这个位置上就很难有平和的心态了。我的重点是要展现对方,所以对方各不各,是不是符合我的设想并不是很重要,他们的‘各’劲儿正是他们的风格。他们的性格能凸现出来是最好的??’,①《杨澜访谈录》目前走的路线,是“温和的深刻型”。提及当初节目制作组在风格取舍上的抉择,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 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对节目风格的取舍和杨澜的性格息息相关。《杨澜访谈录》采访龙永***时,杨澜问及中国加人WTO最后阶段协议时***的两个让步,龙回答:“具体的就不要说了”,杨当即表示“没关系”。
在采访金融投资专家乔治·索罗斯时,对于外界褒贬各一的评价,杨澜先是以别人的口吻提出,其次是引用索罗斯自己的话,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着双重标准,一方面是一位成功的金融投机商,另一方面他又写书揭露资本主义的危机,公开赞赏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批判,甚至说要建立一些强有力的国际机构来控制投机性的金融活动,保持世界市场的稳定。在经过了长期的铺垫后,提出深刻的问题;“你的主张和行为是否互相矛盾? 因为你从投资当中活力甚丰,但你却又建议管制这类投资,就好像说“阻止我赚钱”,这是什么道理?”看似温和的表象下,杨澜却是直抵问题的核心。
(二)善于应变,得体到位
杨澜采访过很多社会名流,她很注意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色彩的词语交流。采访李敖时,她用了武侠色彩的“快意恩仇”为题,表现这个生活在口诛笔伐斗争中的特立独行的奇人,开篇用“一脸杀气”、“有仇必报”和“响马”生涯几个词,把李敖江湖斗士的浪漫气质和传奇色彩凸现了出来。杨澜注意到李敖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就马上改变开场白:“李先生,你好,我发现你特别喜欢用红颜色。”接着她问:“你是不是这辈子经常在与人相斗,所以有一种红气焰? ”她把红色提升到斗争的气焰,找到了开展话题的导火线,体现了主持人独有的观察力和新颖的角度。采访画家黄永玉时,说起他小时候离家出走的一段顽劣往事,黄永玉说:“找不着,家里人还到池塘去捞,到井里,到河里头去打捞,到下游找,怕我尸体浮到下面去了。”杨澜接道:“天哪,你看你给惹的这个祸。”“惹祸”这个词既合乎常情又带有略微错位的慎怪色彩,在70多岁却被称为老顽童的画家面前,显得活泼又自然。
(三)在观众与采访嘉宾之间充当桥梁,平衡二者间关系
杨澜主持的节目大多偏于高端,采访的大多是***界、商界、文化界名流和成功人士,如果在采访前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问的问题没有专业水准,被采访着没有说话欲,观众也没有观看欲。杨澜曾经谈到:“在我的采访中,大约有1/4的提问是临时发挥的,另3/4要靠严密、充分的背景准备,做功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她能与被采访者平等对话,并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交锋和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被采访者最真实而深刻的以思想。
但如果主持人与嘉宾始终处于同一层面的交流,那么节目就会高高在上,让观众不知云里雾里。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能够将被采访人高端的东西低下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提出的是自己的“不解”。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这些高深的话题也是知之不多。她在节目中由“不解”到“一知半解”,再到“了解”,到最后能发表“见解”的过程,恰恰也是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心理变化过程。她在采访嘉宾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代表观众发问的角色,完成了预设角色的思考。
在采访文化名人余秋雨时,杨澜其中选择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新闻出版的有序与无序的话题,因为余秋雨的书经常深陷盗版,这样一个话题必然能够引发余先生的诸多感受,真切且鲜活,而在谈到新闻媒体上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广为流传时,余先生说:“这是我们的传媒从刻板到言路初开所必然出现的无序现象。”杨澜则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她看来,假新闻随处可见,并未因为媒体的“开放”而收敛。于是就反问道:“这种不真实的小道消息在传媒上大量存在,不能期望它们有朝一日会改观吧?”这一反问,代表着观众话语权的实现,使余秋雨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关于“有序”的看法。他说:“海外,港台报刊上的小道消息确实很多,但他们固守着一个本位:庸俗就是庸俗,不会慷慨激昂地提高到民族大义、文化前途的道德批判上来。这也是一种序。”这样,人们对传媒言论的真实和“有序”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观众也相当于与大师进行理论一次高端对话。
(四)善于把握选题,采访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具体贴切,不落俗套
《杨澜工作室》的定位是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剥丝抽茧似的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正如杨澜所说:“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有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我抱着最大的兴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她的访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大段人物业绩的介绍,荣光的展示,而更多的是嘉宾心路历程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他们也经历过人生的辛酸与挫折、喜与悲,她和嘉宾一起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和菁英。对于一宗访谈节目,观众不是抱着受教育的目的来的,获得知识不是第一要义,而更重要的是观众通过以人物的特殊经历,折射出人物的独特思想、独特个性,并让观众能走进他们、了解他们、读懂他们。这才是一宗访谈节目的核心。
在采访著名画家陈逸飞,谈到事业、人生态度时,杨澜问:“很多画家,特别是中国文人,都有一种传统的想法,就是认为应该只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陈逸飞这个人不务正业,还去拍电影。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看出,杨澜没有直接地泛泛而问,而是另辟蹊径,从拍电影、做服装、办自己的模特公司等商业经营活动,超出了中国文人事业的范围,进而会影响事业一传统观点切入,来谈对事业的看法,由此引发了陈逸飞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思考。他回答说:“我心里也想,每个人究竟应该怎么个活法?为能够多卖掉一些画,使自己的名气更大一些?还是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说实在的,还是后面的问题想得多一些。”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陈逸飞的工作准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及他乐于尝试、乐于创造的心态,给人们一些启迪。
但凡初涉荧屏的节目主持人往往都需要从零开始,但如何学习确实我们应该真实认真思考,所谓人总是离自己最远这句话是现今主持人的通例。但是杨澜不同,她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而有侧重面的强化自我,珍惜属于自己的某种风格的胚芽,某种特色的基因,正是源于这些,才形成了今天极具杨澜特色的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董伦峰,周洪波. 高端人物访谈节目的主持艺术[J].新闻爱好者,2006(6).
[2]赵玲玲.人物访谈的提问艺术——的启示[J].主持人天地,2002(12).